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兩個王朝的亡和興,就在於二世皇帝這點的不同

這兩個王朝的亡和興,就在於二世皇帝這點的不同

隋、唐兩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勢或者說是盛世王朝,但隋朝只存在了38年,經歷了文帝、煬帝2代皇帝(隋煬帝死後李淵、李密、王世充分別擁立了三個小皇帝,但那只是短時的傀儡皇帝),而唐朝卻存在了近300年,歷經了22代皇帝。隋的亡和唐的興,關鍵點都在其二世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

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政治抱負和作為的皇帝,但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卻大相徑庭。對歷朝皇帝的評價無非三種:一是德才兼備,文韜武略,治世有方的被稱作明君;二是無德有才,雖有作為,橫徵暴斂的被稱作暴君;三是無德無才,昏庸無為,荒淫無度的被稱為昏君。隋煬帝是著名的暴君,唐太宗則是盛世的明君,楊廣和李世民應該說是非常相似的,但為什麼一個是暴君一個是明君呢,他們的差別就在一個字「德」,為君之德。

首先,我們看看他們相同的地方。

相同的出生。隋朝和唐朝都出自「關隴貴族集團」,隋煬帝楊廣的爺爺為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的大將軍楊忠;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爺爺是「八柱國」之一的李虎。楊廣的媽和李世民的奶奶是姐妹關係,都是「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的女兒,從這論起李世民還得叫楊廣一聲表叔。

相似的成長經歷。楊廣和李世民都在幫助其父親建立政權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廣曾作為領銜的統帥平定陳朝;與楊素一起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李世民更是力勸李淵太原起兵反隋,統帥右三軍,攻入長安。唐朝建立後幫助李淵征戰四方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鞏固了大唐基業。他們都是嫡出的二兒子,最初都沒有被立為皇太子。楊廣是利用了隋文帝夫婦和太子楊勇的矛盾,趁機而入奪得了儲位,後來通過仁壽宮變當的皇帝。李世民則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獲得的皇位。

都是很有作為的皇帝。楊廣是一個工作狂,在他統治的14年里,待在宮裡的時間只有四年,其餘時間都在路上東奔西跑。他在位期間開創了科舉制度,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為草根階層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機會;修建隋朝大運河,打通了南北方的經濟大動脈,加強了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的統治,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他還掘長塹、置關防、開馳道、築長城、置糧倉,大修文治、制定新制度,這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資治通鑒》對他的評價是:」隋氏之盛,極於此矣。「李世民更是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在他統治的23年里,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為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創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不同之處。

他們的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德,為君之德,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民的態度。楊廣對民可以說達到了暴虐的地步,他認為民就是用的,所以隋朝老百姓的勞役負擔是無比沉重。楊廣在位期間基礎工程不斷,建東都、挖運河、修長城一個接一個。當時全國人口是多少呢?4600萬,被徵兵役勞役的有多少呢?3000萬人次,死傷在工地上的老百姓更是不計其數呀,你不把老百姓當人看,那隋末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那也就在所難免了。李世民有一句經典名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深深懂得愛惜民力所以推行的是薄賦尚儉。二是對官的態度。楊廣說「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妄自尊大聽不得不同意見,官員在他眼裡就是奴。李世民則認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他就從諫如流了。這些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兩個皇帝的不同的命運結局和歷史評價。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你們最想穿越到哪個朝代,你會做什麼?
隋煬帝的命運告訴我們: 愛瞎折騰的皇帝, 基本上都亡國了!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