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針灸知識點總結

針灸知識點總結

>> ··中醫考研·針灸··

經絡腧穴學高頻概念匯總

【基本概念】

1. 經絡系統: 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

經筋和十二別部。

2.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記憶口訣: 一

肺二大三胃經, 四脾五心六小腸, 七膀八腎九心包, 三焦膽肝依次行。)

3. 十二經脈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組成: 手足、陰陽、臟腑。

一陰一陽演化為三陰三陽, 以區分陰陽氣的盛衰與多少。

陰氣中太陰最盛, 其次為少陰, 再次為厥陰。

陽氣中最盛為陽明, 其次為太陽, 再次為少陽。

4. 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 外絡於肢節。

5. 膀胱一線1. 5 寸, 膀胱二線3 寸。

6. 陰經為里, 屬於臟, 陽經為表, 屬於腑。

十二經脈間存在著表裡相連的關係。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

陰從足走腹。

7. 陰經與陽經在四肢部位交接, 陽經與陽經在頭部交接, 陰經與陰經

在胸腹部交接。

肺經與大腸經交於食指;

心經與小腸經交於小指;

心包經與三焦經交於無名指;

胃經與脾經交於足大趾內側;

膀胱

經與腎經交於足小趾。

8. 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陽蹺脈、陰陽維脈。作

用為統率聯絡經絡、調節氣血盛衰。

9. 任脈督脈衝脈同起於胞中, 同出會陰而異行, 稱為「一源三歧」。

10. 十二經別: 又稱為「別行之正經」。一般從四肢肘膝關節上下的正

經分出, 分布於胸腹腔和頭部, 其間有「離、合、出、入」 的特點。

離, 即從十二經脈分出;

入, 即進入胸腹腔;

合, 即與表裡經同行;

出, 即在頭項部出來。

手足三陰三陽經別, 按陰陽表裡關係組成六對, 稱為「六合」。

11.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 再加軀幹前的任脈絡、軀幹後的

督脈絡及軀幹側的脾之大絡, 共十五條, 稱「十五絡脈」。又有孫絡、浮

絡和血絡之分。

孫絡為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浮絡是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絡脈, 血絡則

是細小的血管。

12. 十二經筋: 是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 其分布範圍大體與十

二經脈一致。

13. 十二皮部: 六經皮部名稱。

太陽———關樞; 陽明———害蜚; 少陽———樞持;

太陰———關蟄; 少陰———樞懦; 厥陰———害肩。

14. 《靈樞·經脈》指出: 經絡者, 所以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

可不通。

15. 經絡的作用: 溝通內外, 網路全身, 運行氣血, 調整陰陽, 抗禦

病邪, 反應病候, 傳導感應, 調整虛實。

16. 《醫學入門》: 醫者不明經絡, 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熟。

17. 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

應點和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

18. 一般將歸屬於十四經系統的稱為「經穴」, 未歸入十四經的補充穴

稱「經外奇穴」, 還有按壓痛點取穴的稱「阿是穴」。

19. 經穴: 有具體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 分布在十四經循行線上, 有

明確的針灸主治證, 共361 個穴位(依據是李學川的《針灸逢源》)。

20. 奇穴: 有具體的名稱和位置, 但未歸入十四經中, 舉例: 夾脊穴、

八邪、八風、十宣。

21. 阿是穴: 又稱不定穴, 天應穴。

22. 《靈樞·邪客》: 肺心有邪, 其氣留於兩肘; 肝有邪, 其氣留於兩

腋; 脾有邪, 其氣留於兩髀; 腎有邪, 其氣留於兩腘。

23. 張介賓《類經》: 凡病邪久留不移者, 必於四肢八膝之間有所結

聚, 故當於節之會處索而刺之。

24. 腧穴的治療作用有三個特點: 臨近作用; 遠道作用; 整體作用。

25. 遠治作用舉例: 合谷穴不僅能夠治療上肢病症, 而且能治頸部和

頭面部病症; 足三里不僅能治下肢病症, 而且能治療腸胃以及更高部位的

疾病。「經絡所通, 主治所及」。

【十二經脈與臟腑器官的聯絡】

【奇經八脈循行分布和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墨香 的精彩文章:

國醫大師郭子光:師徒對話,親傳治冠心病經驗
李可通治骨病方,重劑起沉痾

TAG:杏林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