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82期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82期

醫承有道

用中醫改變生活

今日練習

程某,女性,33歲,1967年3月7日初診。

原有肝炎,近1個月來噁心納差,心下痞滿,腹鳴便溏,舌糜且痛,苔黃,脈細弱。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桂枝加大黃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一期:經方臨床醫案練習【581期】

上期原醫案

賴某,男,56歲。感冒發熱1周,經用西藥治療熱退。近3天左腹刺痛、腹脹,時輕時重,服用阿托品(具體用量不詳)痛緩不明顯,伴見頭微痛、汗出、惡風,大便3日未行,左腹按之痛,舌苔白根膩,脈沉弦細、左尺弦滑。

處方:桂枝10g,白芍18g,生薑10g,大棗4枚,炙甘草6g,大黃6g。

上藥服1劑,大便行2次,左腹痛減。去大黃又服1劑,頭痛、汗出、惡風悉除。

按語

惡風,發熱,汗出,頭微痛,太陽中風證。大便3曰未行,左腹刺痛、按之痛,陽明裡實挾瘀,大黃證。證屬太陽、陽明並病挾瘀,為桂枝加大黃湯方證。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各家論述

《金鏡內台方議》:與桂枝湯以和表,加芍藥、大黃以攻其里。且赤芍藥性涼,而能瀉血中熱,大黃能除其實、瀉其脾也。

《古方選注》:大黃入於桂枝湯中,欲其破脾實而不傷陰也。大黃非治太陰之葯,脾實腹痛,是腸中燥屎不去,顯然太陰轉屬陽明而陽道實,故以姜、桂入太陰昇陽分,殺太陰結滯,則大黃入脾反有理陰之功,即調胃承氣之義。燥矢去,而陽明之內道通,則太陰之經氣出注運行而腹痛減,是雙解法也。

《中國醫學大辭典》:此方以桂、姜升邪外行,倍芍藥以疏太陰之經,加大黃以通陽明之腑,又慮其苦泄太過,更加棗、草以扶之,此雙解表裡法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瓜蔞
黃帝內經解秘:中醫腎的本質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