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育兒越學越複雜越焦慮,這一招可以幫你化繁為簡

育兒越學越複雜越焦慮,這一招可以幫你化繁為簡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我一直是個學習型的媽媽,有了小D後就一直在學習,一開始學習餵養、日常護理、常見疾病等知識時,覺得還好,畢竟大部分都是「科學」,可以直接告訴我「應該」和「不應該」怎麼做。小D1歲半後,我把學習重點轉移到了早期啟蒙、性格培養、規則建立時,我就發現這好像就是一個「無底洞」,好多好多的知識點,好多好多的工具,而且任何一個都沒有非黑即白的絕對,只有因材施教。

有一度,每次遇到小D的問題時,那個當下,我光在腦海里「搜索」對應的工具都要花好多時間。於是就經常出現「卡殼」的現象,一卡殼,我經常感覺自己沒能及時應對,或者錯過了第一時間干預的機會。然後經常就會出現深深的沮喪,「我都花了那麼多時間了,可怎麼還是做不到內化呢?」

是的,我們現在不缺育兒信息,小D一歲半前,我看了50多本育兒書,訂閱了十幾個公號,facebook上幾乎每一小時就會有一篇關於育兒的推送,當我發現自己的育兒工具箱越來越多時,我反而是越來越焦慮和迷茫的,總是擔心自己每次對待小D的行為是否當「正確」。

如果你們也有這一個階段,那今天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下我當時做的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育兒知識進行「斷舍離」,那時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再過多關注於我對女兒做什麼,而是開始關注於我對女兒意味著什麼。

少關注管教工具,多關注自己是否個好的溝通者

之前每次小D犯錯了,我總會在腦海里想,這是什麼行為,我需要採取怎樣的管教措施?我是先進行共情,還是先讓她承擔相應後果,抑或是進行復盤?這自然讓我慌亂,從而反而影響了我自己的情緒。

回歸到之前的大原則,任何的正面管教工具都是在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加有效的溝通者。如果我們想明白這點,那就可以發現選擇什麼工具並不重要,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清晰告訴過孩子,這個行為是錯的?如果沒有,那我現在告訴她,不僅要告訴她是錯的,更要告訴她為什麼錯。

而為了讓溝通有效,在這個過程中,小D的任何情緒反抗,我都先用母親的本能去接納她,而往往這時,之前學到的工具就能自然而然地運用,而不像之前那樣在糾結到底選什麼工具進行了。

所有的發脾氣行為都是溝通的一種

少關注孩子的缺點,多關注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孩子

小D1歲後那段時間特別明顯,我每天看她時反覆都是自帶糾錯放大鏡的:她慢熱,對陌生人和環境總是「怯場」;她很倔強,自己想好的事情就要想方設法做到;她「小氣」,對自己的玩具很保護,會竭盡全力捍衛主權。

真的,那時每一天我看到她都是哪裡」不好「,然後還會想到自己學到的對應解決方案是什麼。於是,每天看似認真地學習,其實是特別功利地,就是為了糾錯和改變小D,而且大部分育兒文章也都在和我們說,怎樣才是「好」的孩子、怎樣才是正確的父母。

但有一天,當我試圖再次管理她讓她配合我時,我從她望著我的眼睛裡看到了」堅持「的光芒。那一刻我突然停下來了。是啊,她倔強,但她也有自我主見;她慢熱謹慎,但她也是觀察和思考型的孩子;她「小氣」,但她明白自己的界限,也尊重他人的界限。

也就是那一刻,我意識到了,這就是我的孩子啊,我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改造她,而是理解她,真正地明白,我的女兒是誰?她的性格脾氣是怎樣的?哪些是真的該去掉的,哪些只是我心目中幻想的「完美」標準。想通這一點後,我突然發現,我每天和她較勁的事情少了一大半。

所有的教育始於我們認可孩子是無比聰明和有能力的那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入他們的世界

少關注活動安排,多關注日常陪伴

小D一歲後,認知啟蒙自然就是我關注的重點,孩子發展的五大緯度(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發展、社交能力、認知發展),我每天都在琢磨今天安排什麼,發展哪個領域的啟蒙。

每一天我都像個項目經理那樣在制定計劃,但帶過娃的都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娃會按照我們的計劃推進。於是,每一天我都很沮喪,我今天想好了要和她搭積木發展精細運動和空間概念啟蒙的,她非要說出去玩?!!!

後來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女兒才1歲半,我還將陪伴她那麼久那麼久,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在著什麼急呢?是啊,我在著什麼急呢?只有感受到愛和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才能願意學。而最好的安全感建立就是父母陪伴當時的情緒,穩定的、有愛的、發自內心享受其中的情緒是最重要的。

想明白這點後,我頓時輕鬆了很多,變得更有靈活性了。今天不搭積木要出去玩,可以,那就在戶外進行大運動,亦或者進行一些觀察小遊戲吧;原本計劃的要讀繪本,你要玩搭火車,沒問題,那就好好進行一次搭建能力的培養吧,當中還能穿插一些想像力遊戲。

而神奇的是,當我放棄啟蒙計劃時,小D學到的反而更多,因為那些是她主動提議的,她感興趣的。更因為,那些活動中,我沒了追求目的的執念,有的只是以孩子為主導的順其自然和輕推一把。

育兒知識中的「斷舍離」

「斷舍離」這個概念大家不陌生了,而對我來說,我們在學習育兒知識中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進行「斷舍離」。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越學越多開始焦慮了,那你就要開始反思,提醒自己是時候進行斷舍離了。

切斷一些毫無營養的信息來源,人都是會成長的,當年你覺得受益的知識來源並不意味著你現在還在繼續受益,如果無法在那裡獲得養分,那就堅決地「斷」;捨棄一些過度追求細節的育兒工具,一開始我們都需要學習具體可操作的工具,但「具體可操作」不意味著「精細操作」。當你發現自己每天糾結的都是一個一個點時,那就要果斷地「舍」;離開對任何育兒工具的執念,回復到育兒的本質,我們對孩子意味著什麼,比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重要的多。

看到這裡,也許有朋友會有疑問了,那你為什麼還在不斷地學習育兒知識呢?是的,我還在不斷地學習,而且學的比以前更認真,更系統。但和以前相比,有一個巨大的轉變,那就是,我的學習不是為了執行這些知識,不是為了要對小D做什麼。我的學習是讓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讓那些影響過我的學習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我的三觀等等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小D。

成功的育兒並不複雜,因為它不該是完美執行那些仔細計划過的管理工具或者模式化的育兒方法。成功的育兒起點只有一個,那就是關注於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且讓親子關係來主導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

不要過多關注於我使用了什麼育兒方法,多關注我們為人父母對孩子意味著什麼。「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大J叨叨叨

上周五小D特別從幼兒園帶回來一個手工,一再和我強調這不是「手工」(craft ),是「雕塑」(sculpture),所以我就在微博上曬了一下,也分享給你們。小D幼兒園很注重孩子的藝術啟蒙,除了做「雕塑」,老師們還帶著這些3、4歲的孩子嘗試了一次木工。

反正光想想這些孩子拿著真傢伙的木鋸、擰螺絲,我還是有一點點「心有餘悸」的。但木工課的結果出人意料的好,老師之前反覆溝通了使用指令,每個孩子都能執行,完全沒有出現安全事故。我想這就是相信和溝通的力量吧,這方面我真的不如老師們,和你們一起共勉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開售|首發布書套裝,0歲起最好的陪伴,提供多元感官閱讀體驗
除了小豬佩奇,還有哪些適合學齡前孩子看的動畫片?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