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無為與自然:這是道祖傳經留下的兩大法寶

無為與自然:這是道祖傳經留下的兩大法寶

很多人初讀《道德經》,覺得語言艱深晦澀,甚至連文本的意思都難以明了,因此也就很難感知到道之玄妙了。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理解隔閡,是因為如今的年代與老子的年代相隔較遠。

老子生於殷周之時(資料圖)

史書記載老子為周吏,道書記載老子生於殷武丁九年。據此可知老子使用的語言比諸子散文更早一些,其在敘述時帶有的時代烙印是影響人們閱讀這部經典的最大障礙。此外,基於某些歷史原因,《道德經》一書中闡述的主要觀點也多被人們誤解,代代相襲,就會造成後人在讀經時更難理解到老子的本意。

想要讀懂《道德經》,首先應該了解老子的生平。

《史記》中記載,老子為周柱下史。古時,史官需要記錄國君的言行,老子在廟堂為柱下史,自然所見頗多。又因職務之便,老子能夠接觸到諸多歷史文獻,因此會看到無數家國更迭的故事。

《資治通鑒》中有一句話曰「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老子正是看透了世間興亡的本質,所以才能預測到周之將衰的結果,那麼他西出函谷關的行為也就有了基本動機。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資料圖)

在函谷關處,尹喜請求老子作文字以留世,其寫就的道德五千言其實正是他對所看所知的觀點闡發。不過後來者常常很難讀懂老子的某些章句,甚至可能產生誤解,這可能與老子的寫作對象有關。

老子寫作《道德經》的第一讀者並不是普通民眾,而是「聖人」。如在《道德經》第三章提到了「聖人之治」,並在第七章中把「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後其身」作為聖人修身養德、治國治家的基本法則。

之所以如此設定,與老子史官的身份有密切關係,同時也與當時普通民眾不具備閱讀能力的現實限制有關係。

因此,只有把《道德經》一書當做是治國之方來讀,才可以體悟到「小國寡民」這一政治理想的妙處。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資料圖)

然而,大眾在閱讀文本時均是從自我角度出發,與老子寫作時設定的第一讀者角度之間存有偏差,所以人們才會誤解「無為」的含義,甚至更進一步認定道家是隱逸派的代表,從而忽視了道教經典中蘊含的治國理身的內容。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其講述了可以超越階級、超越種族、超越時代的亘古真理。讀老子之《道德經》,固然要體會他本人具有的囊括天下萬物的大道觀點,但這並不等於《道德經》只能被當做治國之術來看待。

道教自古便有身國同構的思想,治國與理身遵從的是同一道理。即便把《道德經》當成一本修身養性的書本去閱讀,其中「法自然」、「無不爭,故無尤」的觀點講述的也都是人生智慧。

無不爭,故無尤(資料圖)

道教所推崇的聖人,必須要先做好一個人的本分,然後又能把此等德行推廣到整個家國,並為求得萬世太平而努力。治身與治國,背後的核心道理是一致的。老子提出的「道」,本身是可以囊括萬物的,不論是微小的螻蟻,還是蒼茫宇宙,世態變化萬千,唯有道的生化永恆不息。

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是什麼?恐怕這是一個永遠都無法言明的命題,但世間的每一種存在都可以以獨有的方式去體悟到自身的道性。

這種體悟,建立在品相萬般的現實世界之上,而萬物復歸於一根,此即曰「道」。萬物各具有不同的姿態,則是道的外在彰顯,名曰為「德」。

道與德,本一內一外、一陰一陽,共同構成了世界的永恆輪轉。若把內在之道和外在之德放到人類社會中理解,道便是人世間生老病死、興衰存亡的輪轉,德便是上至帝王、下及庶民治國、理身的具體的禮制文明與心性修養,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稱「道德」之詞意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資料圖)

雖然《道德經》有滿滿五千字,但若要回歸根本,只不離兩個概念:無為與自然。無為,乃是面對世間紛然時所能保持的淡然心態;自然,則是因無為而可以體悟到的自我真常本性。

想要體悟到人生恆常真道,先要從規制自我德行入手,從有為的人生中體悟到無為的妙處。以無為心,不受萬物塵染;以有為用,則要正己化人。從人性所表現出的「德」入手,一步步地去洞明內心真性,從本然常寂中感知與天地自然大道相契合的樞機。

能悟此者,進可以經天緯地,退能夠修身齊家,所以又何必非把《道德經》固定在某一個角度來奉讀呢?

以無為心,不受萬物塵染(資料圖)

其實,究竟如何去看待道祖老子給我們留下的這部經典,本身便是千人千面的事情。若能從有限的文字中體悟出自我行持的「道」,也就足以慰藉這一場讀經的過程了。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是無緣卻有緣之猴王顯靈點吉凶
悟開陰陽消長理,除情了欲自明白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