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子胤礽變壞與他的師傅有沒有關係

皇太子胤礽變壞與他的師傅有沒有關係

一直被康熙視作儲君悉心培養的皇太子胤礽在經歷了兩廢兩立後,竟以幽禁至死的結局收場,是什麼原因導致他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主要皇太子胤礽出了問題,就是他變壞了,胤礽以前那麼好,怎麼變壞了呢?看他的簡介,以前也是很好的。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可能就是他的幾位老師有問題,我們今天來看看胤礽的老師,史書上有名的主要有這麼幾位,張英、李光地、熊賜履和湯斌。

先來說說張英,1667年考中進士,當時的官職是翰林院的編修,一開始的工作就是日講官和起居注官。1677年入職本南書房,開始承擔康熙皇帝的秘書的總裁,後來官至尚書,康熙皇帝還賜給他一住宅,住宅在哪呢?就在西安門內,那就是紫禁城外皇城裡。所以有人說,他是第一位大清朝第一位以詞臣的身份住到紫禁城邊兒上的人。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那時在北京工作,但是他們家人不在北京,還在老家安徽桐城,在桐城老家旁邊還有一個吳姓人家,這吳姓人家特有錢,張姓人家特有權,有錢的碰上有權的,也就是說富二代遇上了官二代,兩家爭執一塊宅基地,張家人就飛鴿傳書讓張英擺平吳家,張英聽說以後馬上給家人寫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覺得有道理,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再建牆,結果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也退讓了三尺,這樣兩家本來是牆挨著牆的,現在兩家之間留了一個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之名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慶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指的都是張英一家人,他有好幾個兒子,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九子奪嫡中起關鍵作用的張廷玉,換句話說,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人,親眼見證了康雍乾的百年盛世,他們參與過了平三藩、收台灣、征漠北、攤丁入畝、改土歸流、消弭滿漢矛盾等等一系列的重要事件,都是他們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二人為官清廉,人品端正,均官至一品大學士,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臣良相之一,同時這兩人還是史上公認的學者大儒,張英他也當過康熙的老師,康熙肯定覺得自己的老師特好才讓他教兒子,這是無可爭議的,康熙如果覺得張英不好也不會讓他當兒子的師傅。要說張英教的學生出了問題,是因為張英,這真不可能。

第二個老師李光地,1642年出生於福建安溪,1670年考中進士,1673年他們家出了事兒,那年冬天回家省親,正好趕上三番之亂,他們家地盤歸靖南王耿精忠管,又招來了鄭成功的兒子佔據台灣的鄭經與吳三桂兵合一處將打一家控制了李光地他們家,並想招降李光地,李光地虛以偎依輾轉周旋,抓住機會馬上又跑回北京,康熙認為李光地非常忠誠。1687年,他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充日講起居注官,是給康熙的兒子們講課。1705年冬,任文淵閣大學士,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人品非常正的一個人,所以胤礽學壞了跟李光地沒關係。

第三個老師熊賜履,湖北孝感人,生於1635年,七歲時他父親遇難,1658年考中進士,1667年,他給皇上寫了一個萬言書,對清朝的時政,特別是四大輔臣強行推行的種種弊政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正是這道奏摺促使康熙下決心除掉鰲拜集團,所以1669年,康熙除掉鰲拜以後馬上提升熊賜履,1670年就讓他擔任了翰林院掌院學士,1690年擔任了禮部尚書,1692年又調吏部尚書,1699年又擔任東閣大學士,1709年逝世,謚「文端」。敢給皇上寫萬言書的人,他的學生能壞嗎?

第四位湯斌,河南睢陽人,官至工部尚書,康熙年間以儒學名揚天下,以廉潔被譽為大清第一清官,我們要注意一個常識,整個大清朝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去世以後,政府官員都得按著他的種種品行給兩個字的謚號,這所有的謚號中,最好的最高的叫文正公,大清朝被封為文正公,第一個就是湯斌,當然我們知道曾國藩也是,但是大清朝總共八個文正公第一個便是湯斌,凡是得到這樣的稱號就入室文廟,他的牌位就會在文廟供奉,被天下人供奉。所以湯斌是康熙皇帝特別喜歡皇子們的師傅之一。

所以說胤礽學壞了與他的師傅們沒有關係,還是自身的問題,也可能是外戚干擾或身邊無用幕僚餿主意導致,讓我們一起評論探討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被尊稱為「千古一帝」,那這把劍也被後世尊稱為「千年一劍」
「雍正繼承皇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嗎?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