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藝復興 美術三傑

文藝復興 美術三傑

GIF

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美術三傑」(文藝復興後三傑),他們分別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列奧納多·達·芬奇

1

物介

人物介紹

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簡稱,出生於儒略曆1452年4月15日(公曆4月23日),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1519年5月2日逝世,是義大利學者、藝術家。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生物學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作品欣賞

《最後的晚餐》

《蒙娜麗莎》

羅馬神話里太陽神阿波羅的標誌性器物。傳說他被丘比特強行射入一箭,瘋狂地愛上了河神達芙妮,展開了一場真實的「追逐」。然後達芙妮嚇死了,一邊跑一邊叫救命,她爸就把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痛失愛慕對象的阿波羅就把樹葉做成了花環、樹榦做成了里拉琴天天帶在身邊,紀念他逝去的愛情...

《人體》

米開朗基羅

2

人物介紹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外文名:Michelangelo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柏里斯鎮,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高安哲羅」。他的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作品欣賞

《晝》《夜》《晨》《暮》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像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第二張夜。

《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獃。

暮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大衛

《大衛》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塑家(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雕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用整塊大理石雕成。現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拉斐爾

3

人物介紹

拉斐爾,是義大利傑出的畫家,和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也是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拉斐爾逝世時年僅37歲,但由於他勤勉的創作,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博採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手法主義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範。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壁畫《雅典學院》。

作品欣賞

《基督復活》

《聖塞巴斯蒂安》

聖塞巴斯蒂安外貌非常俊美,高盧國王愛上了這個近衛隊長,甚至希望贈以一半江山來得到聖塞巴斯蒂安的愛。但是塞巴斯蒂安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寧可被亂箭射死也不肯從命。最終以殉教結束了自己三十多歲的生命。據說,這便是 1月20日聖塞巴斯蒂安節的由來。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技法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把解剖學、光學、幾何學及透視原理等方面的知識運用於藝術創造之中,對藝術創作技巧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

GIF

-end-

本期編輯:王鏡惠

本期審核:臧瑜謝曉雨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新媒體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繹美於藝 的精彩文章:

TAG:繹美於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