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作者:顧之痕(爸媽精讀主筆)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前陣子,有一條新聞讓網友們怒了。

廣西一對情侶,在民政局登記時,因女方開玩笑說了一句「要考慮一下」,結果,就遭到男方一頓暴打。

令人驚訝的是,這對情侶過後竟又高高興興地領證了。

知乎上,一些脫離了家暴關係的女性,在分享時說:


家暴這件事,如果你忍了一次,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事實的確如此。

一個人會變成家暴關係中的「施虐者」,其背後一定有很多心理因素,而這些因素,絕不是靠忍或者反抗就能解決的。

很多家暴關係中的「施虐者」,往往成長於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

並且,他們通常是受虐的一方。

為什麼「受虐者」長大後,反而成了「施虐者」呢?

我想談談這背後的心理因素。

網上有個和家暴有關的視頻,視頻中記錄了「被家暴」後的孩子成年時的狀態。

其中一個帥氣的小伙兒說,他上初一時,他爸爸在大年三十那天,一刀砍在他手臂上,然後把他趕出了家門。

他到了網吧才發現,毛衣和血液凝在了一起。

因為視頻中,會用紅顏料來標記他們當初受傷的地方,所以整個視頻看下來,簡直是觸目驚心。

小伙說,他後來學會了反抗,發生矛盾時,他和爸爸相互對打。

他也談到了這件事對他情緒上的影響,他說他容易暴躁,心裡會有施虐傾向。血淋淋的爆頭場景,會給他一種打擊的暢快感。

從他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施暴傾向,是從父親身上學會的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針對兒童習得暴力行為的原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做過一個實驗。

研究者從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中,各挑選了36名男孩和女孩,並分成三個組。

其中,有一組兒童會觀察成人對波比娃娃施暴的場面。

那個人會坐在波比娃娃身上,然後反覆擊打它的鼻子,又把它拋向空中,並在房間里踢來踢去。

一邊踢,一邊謾罵,暴力場面持續10分鐘後,實驗者會把孩子帶走。

最後,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會被帶進一個放置了攻擊性玩具的活動室。

研究人員等著孩子們對此作出反應。

實驗發現,那些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其攻擊性,遠高於別的孩子

在這些孩子中,男孩平均表現出104次暴力行為,而女孩只有48.4次。

同時,男孩的身體攻擊傾向明顯,而女孩的語言攻擊傾向明顯。

班杜拉相信,當成人在兒童面前施暴時,就等於在給兒童傳達這樣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許的。

因此,兒童自身對攻擊傾向的抑制,就會減少。

當一個孩子成長於家暴環境中時,他每次挨打,都會加深一個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這個想法在他今後的成長中,沒有得到修正,他就會從「受虐者」逐漸變成「施虐者」。

在精神分析中,我們把這個叫做認同

  • 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認同。

他們認同了施暴者的力量感,並相信,這種力量可以幫他們改變「受虐」的命運。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前不久,我幫兩個打架的孩子做情緒疏導。

這兩個孩子都在家暴環境中長大,不同的是,他們一個有「校園霸凌」傾向,一個相對順從。

那個使用暴力的孩子跟我說:

我看到他那個慫樣子,氣就不打一處來。

他這句話,忽然點醒了我。

在這個孩子的經歷里,父親是強大的,他是弱小的。

弱小的他,僅僅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被爸爸一隻手提起來吊著打。

他甚至連逃跑和躲避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任由皮鞭,一下一下地抽到他身上。

那一刻,他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


因為我沒有能力反抗,所以我只能被爸爸打死。

於是,弱小對他來說,就意味著「死」。

而為了「不死」,他只能讓自己變強。

可人是複雜的,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強大,而沒有脆弱。

所以,這裡就涉及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精神分析中所說的「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把自己不能承受的特徵,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所具有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當我遭遇挫折時,我看到誰,都覺得對方心情不好。

而這時,其實心情不好的是我自己。

「強大」的父親不能接受自己有脆弱的一面,於是把脆弱投射到兒子身上,進而對兒子施暴。

兒子也不能接納弱小的自己,所以,他又把弱小的一面,投射給更弱小的同學,再對同學進行施暴。

當他們使用暴力時,他們就屏蔽了自身的無助感和焦慮感,這讓他們誤以為,自己已經把脆弱的一面剷除了。

所以,他們會無法自控地喜歡上暴力行為。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豆瓣上,一個從小生活在家暴環境中的女孩,傾訴了這樣一段經歷。

她生長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而她母親又是典型的家庭婦女,對於家暴,她母親在外人面前隻字不提。

小時候,她看到父親打母親,會衝上去阻攔,所以她也會因此被打。

她憎恨自己的軟弱,更憎恨母親的不反抗。

每次被打後,母親總說:「忍忍吧,好好過日子。」

母親的忍耐,讓她看不到希望,於是,她計劃殺掉父親。

同時,她又擔心謀殺不成功,反倒把自己搭了進去。

所以,她跟母親商量說,她們聯合起來,一起殺掉父親。

可母親馬上制止了她,並強制要求她以後不許說這種話。

無奈之下,她只能遊說他們離婚。

她花了三年的時間,成功地讓父母離婚了。

而這時,她才14歲。

她說:


小時候我被人欺負,長大後,我就想欺負別人。因為這樣會顯得我很厲害,同時,別人也不敢欺負我了。

這句話,恰恰符合「施虐者」的想法。

因為他們心裡會有一個扭曲的價值觀,也就是「如果別人怕我,就不敢傷害我。」

可怎樣讓別人怕自己呢?

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他們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我越暴力,他們越怕我。

所以,當他們施暴時,他們能從別人恐懼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一個人的底層需求,所以,在缺少心理干預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克服自己的施暴行為。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暴力的發生率是29.7%-35.7%,其中,有1/4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還有些是反社會型人格。

當這些遭遇家暴的孩子,逐漸成年後,幼時埋下的「施暴種子」,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除,反而會因為力量上的優勢,逐漸讓這個種子發芽。

上面那個女孩說,有一回,她差點因為情緒失控,而虐待了一隻狗,但好在她的理智及時把她拉了回來。

她學了很多知識,也接受了心理輔導,她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修正扭曲的價值觀。她說:


弱者雖然需要保護,但我不希望弱者永遠是弱者。我希望他們通過努力,戰勝自己,勇於面對生活。

對「施虐者」來說,最大的敵人不在外界,而在自己心裡。

當他們一次次對別人施暴,想讓自己變強,想除掉內心深處,那個脆弱的自己時,他們註定要失敗。

因為他們真正恐懼的,其實是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

那個弱小的自己曾被人攻擊過,打壓過,甚至差點死掉。

而現在,他縮在角落裡,遍體鱗傷。

他等著被人理解、接納和療愈,然而使用暴力,卻不可能做到這些。

施暴不會讓一個人變強,那些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正是因為不夠強大,所以才要用力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 真正的強者,絕不是沒有恐懼和脆弱,而是即便心懷恐懼,他們也能背負著這份感覺,奮力向前。

家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可怕?

作者簡介: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久病成醫的心理學愛好者,長年處於自我鬥爭中,興趣廣泛,部分小說收錄於《無需討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簡書@顧之痕2008。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那些太聽話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