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們每月有20多天在哭泣中度過卻收入可觀

她們每月有20多天在哭泣中度過卻收入可觀

哭喪是中國乃至東亞儒家文化圈喪葬習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託親人去世的哀思,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為此,有人花錢請人哭喪,於是出現了職業性的哭喪女。(圖片來自東方IC)

哭喪也是一種職業,在城市裡基本消失,一般殘留在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職業哭喪人用他們的淚水和哭聲在演繹人間悲喜的同時,也為自己賺取錢財。即將出殯,哭靈人在祖祠前一邊聲情並茂哭靈一邊手捧遺像與親屬淚別,旁人無不動容,家屬紛紛落淚。(圖片來自東方IC)

哭喪聽起來簡單,但是要做到打動別人,讓所有家屬跟著一起哭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職業哭喪女的哭聲和悲傷表情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眾多親屬聽之動容,繼而紛紛抽泣落淚,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死者親屬呢。(圖片來自東方IC)

每場哭靈,這些哭靈人都能哭出眼淚,臉上的「血淚」妝顯得更加逼真動容。這些職業哭喪人在工作的時候會非常賣力,拿人錢財就要努力工作。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圖片來自東方IC)

這些職業哭靈人,她們在哭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套一套的說詞,一般人也聽不太清楚她們到底在說些什麼。這些經驗豐富的哭靈女天天做這一行,對這一套過程已經爛熟於心。(圖片來自東方IC)

每次哭靈都是一場演出,都如上台唱歌仔戲般認真對待,同伴之間溝通好流程和內容。哭喪歌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或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數。亦哭亦唱,如泣如訴。(圖片來自東方IC)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哭喪歌有三類,一是"散哭"。 二是"套頭"。 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麼就哭什麼,搭著什麼就唱什麼,沒有限制。至於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等。"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後,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圖片來自東方IC)

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屍體就會變成殭屍,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迴了。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麼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圖片來自東方IC)

作為一名職業哭喪人,幾乎每個月都有20多天在「哭」。整個哭的過程大約持續一個小時左右,一個人的費用大約在500到1000之間,每次哭靈少則三五人,多則七八人,根據主人家需求而定。職業哭喪人大多數月收入能過萬。對於哭喪者,有人認為她們的存在能讓死者入土為安,在陰曹地府不受罪。也有人認為,親屬去世子女的悲傷不應該有這些職業哭喪人來代替,這樣顯得不真誠。對此,你怎麼看?(圖片來自東方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河攝影 的精彩文章:

你現在還會手工編織毛衣嗎?看錶姐這織法太牛了

TAG:藍河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