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行來了!您的個人信息將被接管

百行來了!您的個人信息將被接管

這是《中國經營報》為您分享的第645篇原創文章;我們只發有態度,有乾貨的原創。

開篇語

草根徵信的另謀出路之旅……

隨著百行徵信掛牌,中國個人徵信市場迎來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正式意義上的持牌軍,曾經散亂無序、標準不一的個人信用數據有望得到集中正規的採集分析。但猶如一枚硬幣的AB面——新的持牌軍誕生後,舊的試點者該何去何從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近期官方表態和一系列機構調整動作顯示,此前從事個人徵信試點的八家機構「將不再直接從事個人徵信業務,而是作為百行徵信的主要股東,通過百行徵信實現信息共享共同參與個人徵信市場。」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徵信業務如何剝離,數據如何共享;第二,原試點機構此後如何進行自我定性和業務開展。

幾乎是在百行徵信掛牌的同時,八家機構中業務實踐最豐富的芝麻信用的調整動作已浮出水面——組織架構改為班委制,壓縮向金融機構輸出徵信服務,將信用業務重心進一步向商業領域傾斜。但更多機構則尚無明確路徑向監管「表明決心」,目前仍對業務剝離和數據共享等計劃諱莫如深。

是轉型,還是消失,一場謀變的風暴已經來臨。

剝離: 仍存多項障礙

根據百行徵信5月23日掛牌時的官方表態,百行徵信成立後,將回歸「獨立第三方共享債權人掌握的個人債務信息,以防範信用違約風險」的個人徵信本源,釐清個人徵信與數據服務、風控服務的界限,從根本解決個人徵信的發展方向和市場規劃問題。

而隨後,央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在5月26日參加「第十四屆(2018)中國信用4.16高峰論壇」上發言時,對相關機構未來展業的方向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前期開展個人徵信業務準備的八家市場機構將不再直接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原有部分徵信業務將剝離併入百行徵信,其他業務可存續為數據服務公司,通過這種方式,讓個人徵信方面的主要工作和方式聚焦在共商共建共享徵信平台上。」

在上述展業方向的規劃中,涉及一些重要概念的明確,即個人徵信服務與數據服務。

在2017年《中國金融》雜誌《個人信息保護與個人徵信監管》一文中,萬存知就曾指出:共享債務人的債務信息構成徵信的邏輯主線,這是在信息服務領域區分徵信機構和非徵信機構的基本標準。這裡的債務信息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個人在金融、商品買賣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負債歷史記錄,另一類是與判斷其償債意願和償債能力有密切關係的信息。

而數據服務在外延上則更加廣泛,北京大學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徵信與大數據》一書作者劉新海教授告訴記者,按照美國相關條例規範,對於面向個人或消費者的數據服務商是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消費者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出售給信息使用機構,用於營銷、反欺詐等其他目的。而凡是信息(主要以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分等產品形式)用於信貸、保險、僱傭及其他交易活動資格評估等為目的的則視為徵信機構。

「但事實上二者業務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均涉及對消費者信息的採集加工,但採集內容上有所區別,但由於採集範圍的標準在我國並不清晰,因此實際展業中,二者界限並不完全明確。」劉新海表示。

根據我國2013年3月15日起實施的《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信息包括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此外,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雖被禁止採集,但是,如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不過,記者了解到,由於我國關於個人隱私保護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尚在制定,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分散於《憲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侵權責任法》等多個法律文本之中,對於「不可能採集」的具體內容相比一些國家還非常粗線條。

不過,在一位資深徵信研究人士看來,個人徵信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市場發展不斷變化的,金融交易的場景和形態一直在發展,過於狹義的徵信概念不符合國際潮流,也不符合市場需求。

記者查看此前從事個人徵信試點的八家機構官網,以中誠信徵信為例,其個人徵信產品中包括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監測、反欺詐以及定製化服務;華道徵信的產品則包括個人信用報告和消費信貸信息共享平台;前海徵信的個人徵信服務包括信用風險、反欺詐平台和生物識別身份驗證等;而考拉徵信則通過信用分連接了租賃、車貸、理財等多個場景……

在上述產品中,信用、反欺詐、商用存在交集,也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技術層面的「剝離」難度並不小。

不過與技術問題相比,實現數據的共享是更大障礙。在前述資深研究人士看來,剝離計劃的行政色彩較強,對於民營機構,是否仍可以按照此前央行徵信中心籌建強制「徵收」數據值得商榷。從國際經驗看,徵信的展業原則在於互惠與對等,即貢獻什麼查什麼,但以目前八家機構的數據規模看,存在較大差距,數據共享顯然對擁有數據較多的機構不公平。

一位現從事數據服務的上海資深徵信業者告訴記者,此前一家試點機構曾向其所在機構共享國一批數據,但測試後發現很多都是假數據,「大家在上交數據過程中肯定會做處理,所以根本還是要看遊戲規則是不是符合市場邏輯。」

對於剝離原有個人徵信業務的具體操作思路和難度,一位試點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切按照央行規定執行,不存在難度。但對此,更多機構拒絕表態。

轉型:兩種陣營難度不一

在制定一個各方滿意的數據共享機制挑戰之外,轉型是另一重壓力。記者採訪的多位徵信行業從業者看來,上述表態間接宣布了一個事實,八家試點機構的試點資質已經同步失效,未來可能無法再以徵信機構「自居」,業務調整迫在眉睫。

根據財新報道,芝麻信用已於近期啟動定位調整,原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滔,職位調整後,目前在螞蟻金服CEO辦公室任職,此外,芝麻信用組織架構改為班委制。此外,記者從接近螞蟻金服的人士了解到,目前芝麻信用已經大幅壓縮了對金融機構提供相關徵信數據服務,而將業務重點聚焦在類似租賃、出行、景區、酒店等各種商用領域。據一位知情人透露,芝麻信用在對百行徵信的支持上也「相當積極」,貢獻了大量人力和技術支持。

一位現從事數據服務的上海資深徵信業者告訴記者,徵信業務有其固定的盈利模式,就是售賣個人徵信報告,信用評分、以及黑名單,比如查詢一次2到3元。而牌照消失後,上述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則面臨改弦更張。

事實上,這種轉型難度對於不同類型機構並不完全相同。

上述資深業者告訴記者,從數據源頭看,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甚至考拉徵信均擁有支付入口,且已經逐步形成自己的場景和生態,來源於場景的數據較為豐富,這些數據可以成為未來精準營銷、引流的基礎,形成商業模式,因此更容易實現業務的轉型。

在他看來,除了在金融場景中的使用,精準營銷事實上是數據服務中「最賺錢的部分」。「通過消費大數據,可以對商業地產在選址、開店類型上進行精準預判,對品牌投放的精準度、降低開店風險、提高轉化率方面有極大幫助。」

而其他多家機構數據有的本身就來源於從第三方採集來的負債數據、有的來源於體系內股東、銀行給予的借貸數據,在其他數據上並不存在突出優勢,且不具備獨立的生態和場景,特別是一些以輸出個人徵信報告等為主要模式的機構,「他們做的是和百行差不多的事情,因此業務轉型則更多面要轉向風控和反欺詐。」一位徵信從業者指出。

以中誠信徵信為例,在百行徵信掛牌當天,該機構完成4.5億融資並推出升級的智能風控平台,董事長張斌告訴記者:其轉型方向即信用科技,通過輸出平時型的風控解決方案,對金融機構進行服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向徵信機構是否具有突出優勢?又是否是一個可以短期盈利的模式?記者注意到,當前包括BATJ在內的金融科技巨頭均在此領域啟動系統輸出,以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為例,均將自家系統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開放數據技術介面。而類似安碩信息、宇信科技等IT解決方案商同樣在此領域耕耘多年。因此,這一方向是否已經形成成熟的向銀行收費的模式、是否能在競爭中突圍仍需要觀察。

據接近某家試點機構的人士透露:無法獨立持牌展業後,不排除該機構由於多年未盈利或被計劃裁撤。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

作者:《中國經營報》

記者 李暉

如欲轉載請聯繫我們

[琥珀原創熱文]

琥珀金融幫

hupojrb

中國經營報旗下垂直於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全媒體平台。已經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網貸之家,新浪財經頭條、網貸天眼、網易、騰訊等媒體平台。致力於為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和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琥珀金融幫 的精彩文章:

滴滴金融突圍抉擇:自營金融還是技術輸出?

TAG:琥珀金融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