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時評丨警惕求職 「竊密陷阱」

時評丨警惕求職 「竊密陷阱」

2018-06-04 07: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張啟鵬

時評丨警惕求職 「竊密陷阱」

一項對求職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既有「擔心作出錯誤的選擇」和「多個工作難以選擇」的困惑,也有招聘時落入「竊密陷阱」和「智力詐騙」的無奈。因此,求職中如何提高保密意識,以免被人利用,是一門很重要的社會課。

警惕科研成果被盜用。竊獲高校的科研成果,省去巨額科研經費,一本萬利。而招聘大學生就是「竊密」的一項手段:某些企業使用虛假信息註冊,承諾高薪僱用、待遇優厚。當求職者來應聘時,「招聘者」會在交談中有意引出特定話題。而求職者為了獲得高薪職位、優厚待遇,往往會詳細講出已知的科研秘密。

因此,在應聘之前不妨先在工商部門的網站中查詢一下招聘公司的信息,如公司註冊時間、註冊資金等,提前做好反竊密、維權益準備,以免落入竊密者的圈套。

嚴防遭遇智力詐騙。求職者在應聘過程中,既要警惕面試人員事先收取保密費、介紹費、培訓費等額外費用,也要當心招聘企業以考試、試用為名進行智力詐騙。據了解,經常使用招聘進行技術竊密和智力詐騙的,以互聯網公司為主,也偶發於一些智力型行業,比如金融證券業、廣告設計業等。

因此,涉及錢財時,一定要謹慎對待。招聘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求職者收取保密費、體檢費、上崗費、保證金等費用,都屬非法行為。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考核之舉,則多為掩蓋竊密行為。

當心被信息陷阱套取。有些招聘單位,會讓求職者填寫一份十分詳細的個人簡歷,要求填寫具體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對外宣稱是儲備人才,實則收集求職者的個人信息,然後打包售賣。而大學生往往涉世未深、求職心切,為高薪所誘惑,被竊密者所利用。「本公司是與美國合資的高新技術開發公司,擬聘計算機人才若干名。受聘者除月薪、獎金外,還可以到公司總部所在地——美國考察、從事研究工作……」這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打出的招聘廣告,一下子吸引了100多人前去應聘。實際上,以優越條件為誘餌進行招聘的這家公司只有總經理和女秘書兩人。他們不斷地打出同樣的廣告,每次招聘都會讓求職者填寫一份十分詳細的個人簡歷,然後打包售賣。他們就是靠這樣的招聘來收穫財富,而那些翹盼「錄用通知書」的求職者卻至今還蒙在鼓裡。

因此,個人信息的泄露,會給個人安全帶來威脅、造成損失。求職時,填寫個人信息不必非常細緻,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模糊處理,不要毫無保密意識地主動將敏感信息「拱手送人」,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