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延續百年的歷史:千錘百鍊始成鋼,韌中帶鋼方為器——保安腰刀

延續百年的歷史:千錘百鍊始成鋼,韌中帶鋼方為器——保安腰刀

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為百兵之帥,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死亡,但是保安腰刀帶給保安族的卻是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保安族腰刀的製作,至今有130年的歷史,從設計、打坯成型到加鋼淬火,從刻花刺字、鑲嵌磨光到砸鉚,其工藝流程自成一體。作為保安族人民傳統的手工藝製品,長期以來,它是維繫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歷史由來已久,它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3世紀初,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團橫掃歐亞大陸時,在中亞諸國俘虜了大量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哈剌魯、康里、阿爾渾、撒爾塔等各類色目人。這些人被組建成「探馬赤軍」,其中不乏能工巧匠。

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定居在同仁保安城以後,他們中有許多從事手工業者,主要有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工匠。雖然當時的鐵匠主要製做土槍、弓箭等,但是「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制刀資質。

遷徙到大河家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影響,保安人製作的刀子在保持著自衛功能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他們開始用刀子交換牧民的牛羊及其它的日常用品。從此,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獨特的冶鐵技術打造的腰刀就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連。

對於保安族來說,「保安腰刀」是保安人在大河家這塊昔日雜草滋生的荒草野灘上創造的文明,其意味可謂深遠。一方面,它始終貫穿著保安人的經濟生活,成為保安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類「保安腰刀」的式樣、鍛造技藝、方法以及修飾手段無不反映著保安人所經歷的歷史背景、思維觀念以及文化價值。

傳統的「保安腰刀」製作工序多達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在諸多工序中有兩道是至關重要的,即在鍛打刀坯時加鋼和煉燒以後的沾水。這正是衡量刀匠技藝的關鍵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在將生鐵進行火煉而成熟後,就由刀匠開始錘打。大鎚和小錘各有其用,掄起、落下中包含著學問,錘打的力度一下跟一下不一樣,錘打的位置也在不斷的變動,而刀坯也在錘下翻來覆去。在加鋼時,一定要細緻謹慎,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燒煉的時間要相等,才能包鋼。一般在1兩鐵當中煉加1立方厘米的薄鋼。沾水即淬火,需要把握火候,注意觀察火苗的顏色,刀坯被煉的太硬時沾水就會炸開,太軟時又不鋒利。不軟不硬,韌中帶鋼才是質量過關的腰刀。

純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典雅精美、經久耐用等諸多特點。腰刀一般由刀體、刀柄、刀鞘三部分組成。由於在加鋼淬火,刀體修飾等方面的技術日漸精湛圓熟和多樣化,「保安腰刀」的品種也得以不斷增繁,相繼出現了「什樣錦」、「波日季」、「雅吾其」、「雙落」、「滿把」、「扁鞘」、「珠算刀」、「魚刀」、「西瓜頭」、「馬頭刀」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樣錦」,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便是「波日季」。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它產生於一則古老的保安族傳說。

很久以前,在保安人居住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惡魔,三天兩頭就到莊子里作怪,人們想盡了辦法,始終無法制服。後來,一位白鬍子阿爺指點保安族青年哈克木,讓他仿照天池邊老樹上的樹葉圖紋打制一把刀。

後來,哈克木用這把刀除去了惡魔,使村莊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哈克木的功勞,至今保留著「波日季」的原來模樣,世代流傳下來。神話是現實的曲折反映,保安人仿生的智慧和創造的活力在這個故事中得到了生動表現。「波日季」屬滴水形,線條流暢富於動感,刀鋒銳利,鞘和柄的裝飾簡潔,整體效果含蓄低調卻冷艷動人,具有很強的審美效應。

仔細觀察「保安腰刀」,會發現其上大都刻著一種五指併攏、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圖案。它源自一個慘烈的故事:當年有位保安族刀匠技藝高超,聲名遠揚,但他傲視權貴不畏強暴,有個惡貫滿盈的國民黨軍官命令他為其打制腰刀,被他斷然拒絕。軍官在盛怒之下,活生生的砍去了刀匠的右手。從此,保安族刀匠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鑿了「一把手」的圖案,一來為了紀念這位鐵骨錚錚的保安族刀匠;二來寓意著「保安腰刀」的質量敢於和每個人舉手擊掌,作出承諾。後來,這個圖案被國家輕工業部定為「保安腰刀」出口的統一標誌。

在歷史上,保安族腰刀的傳承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師徒傳承。師徒關係一般也不出親戚、親屬的範圍。徒弟拜師學藝,一般需三四年時間,頭一年只是干雜活,不傳技術,不給工錢,以後才慢慢傳技藝。學徒出師後,如果要另起爐灶,必須得到師傅的同意,否則,師傅可以將其爐子打碎。第二種是父子或者兄弟傳承。刀匠中有少數人對技術是保守的,一些關鍵性的手藝歷來都是父傳子或兄傳弟。

由於腰刀工藝的主體為保安人,全族也不過15000多人,隨著生存方式的多樣化,從事腰刀打制的匠人也在逐年減少,而從事傳統手工業打制的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於一些頗有腰刀手工藝造詣但沒有將自己的刀藝傳授給後人的老刀匠相繼謝世,使許多獨門絕藝得不到傳承。

建國以前,保安族聚居地從事打刀行業的有110戶,專業打刀匠約有120多人;建國後,「保安腰刀」的生產曾兩度走過集體化道路,分別在甘河灘、高李建成二個大隊腰刀廠,但很不景氣;「文革」期間又被視為「棄農經濟」、「工匠單幹,搞資本主義」而加以禁止,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保安腰刀也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1987年,「保安腰刀」獲國家民委、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1991年獲得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以「保安腰刀」為題材編排、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幫阿爺打腰刀》等。

如今,保安腰刀已經成為保安族對外的一張活名片。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曾是戰場上遠距離攻擊的最強兵器——弓箭
場面震撼的近戰打鬥瞬間,讓人移不開眼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