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當真閉關鎖國?非也,歷史真相要遠比我們想的複雜

清朝當真閉關鎖國?非也,歷史真相要遠比我們想的複雜

文 | 李曉龍

一說起清朝,大家一般都會想到那段屈辱的歷史,並且會總結出一大堆的原因,「閉關鎖國」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清朝真就完全的閉關鎖國嗎?非也,歷史的真相要遠比我們想的複雜。

閉關鎖國,主要針對的是清朝的海外貿易政策。而然,在近三百年的清朝歷史上,海外貿易政策並非鐵板一塊,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完全不同。

第一階段,是從順治初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台灣這段時間。

清朝從順治帝開始,便多次頒布禁海令,在沿海地區實行海禁,並將沿海居民遷往內地,史稱「遷界」。當時海禁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來沿海多賊寇,出於百姓安全考慮;二來是為了對付佔據東南沿海的南明勢力,孤立據守台灣的鄭成功。

第二階段,是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康熙二十二年,台灣納入了清朝的版圖,次年的七月,康熙便下令開放海禁了,設海關,定關稅,海上貿易一片繁榮的景象。不過期間曾有過短暫的南洋貿易之禁,主要是在康熙五十六年,由於「愚民私聚呂宋、噶喇吧而盜米透漏」,害怕本國商人出南洋勾結海盜,所以這才又實行海禁的。

不過禁令雖不準本國商人出海,但還是允許外商來華的。一直到了雍正五年,禁令才重新被解除。這段時間內,清廷的國門是較為開放的。

第三階段,就是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後來1840年的鴉片戰爭。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決定停止廈門、寧波、定海等港口的貿易,洋船隻允許在廣東停泊交易,不準再入浙江海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標誌著全面閉關鎖國政策時代的開始」。此後一直到道光一朝,又陸續出台了很多這方面的禁令,對商品交易、商船出海和洋商活動等都加以了限制。

所以,有專家就指出,清朝初年所採取的海禁政策,其實只有短短的40年,僅占鴉片戰爭前期清朝統治時間的25%左右。而反觀明朝,其海禁政策則要佔據整個統治時間的72%左右。而大家對明清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的評價,卻明顯有褒明貶清的傾向。

這其中估計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鴉片戰爭失敗的緣故。

據不完全統計,有清一朝中國對外開放的港口數量曾一度達到100多個,對外貿易長期活躍,商品出口數逐年增長,貿易額比宋代、明代都要有所發展。

除了列入官方記載的貿易情況之外,清朝的民間貿易也十分的發達。中國東南沿海歷來有「船不通則財用竭,米不足民多菜色,故憂在外洋」的說法,即便是在康熙海禁時期,閩粵各省的沿海百姓為了生計,「走險竊出」一直都沒有停止過,開海之後,貿易更是絡繹不絕。

清朝是否閉關鎖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乾隆二十二年以後,廣州一口通關的認識。確切地說,廣州並非當時唯一的通商口岸,所謂的「洋船隻允許在廣東停泊交易」,其實主要針對的是歐美各國。

乾隆二十年以後,英國等外國商人逐漸「舍粵趨浙」,希望避重就輕,停泊寧波,就近交易。乾隆擔心寧波會變成第二個澳門,所以這才慢慢從限制到不許洋船停泊浙江。至於南洋其他國家,清廷依舊還是准許其在閩、粵兩省貿易的,另外,「只許在廣東停泊交易」只是限制外國商人進來,中國商人依舊還是可以從四個海關出海貿易的。

不可否認,清朝在對外貿易中一些限定中外商人貿易的措施,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阻礙了海外貿易的發展,比如「本國商人出洋三年不歸,不準再回原籍」、「只許乘載五百石以下船隻往來行走」、「禁商販米出洋,鼓勵洋米進口」等等,但這並沒有減弱清代中國與世界的緊密聯繫。

18世紀中國的國家機器和官僚體制,主要依賴白銀的大量輸入才得以正常運轉,平均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約在180-768萬兩。這些白銀主要來自於拉丁美洲,大量使用拉美的白銀,使得中國日益捲入世界經濟。

有關學者指出,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引起了全球白銀供應量的減少,白銀減產進而刺激了印度鴉片對中國的輸入,再加之中國茶葉、絲綢等在世界市場的蕭條,最終導致清朝爆發銀貴錢賤的危機,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動蕩。

最終,釀成了中國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中國歷史上兩個失聲的年代
都說魏延死得最冤,他同樣如此,生前被諸葛亮懼怕,後被設計害死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