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龔群:全球化以及對中國哲學的挑戰

龔群:全球化以及對中國哲學的挑戰

全球化以及對中國哲學的挑戰

文/龔群 (中國人民大學)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發生最大的變化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我國的經濟生活已經融入全球化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之中。外貿經濟(凈出口)是改革開放以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這在改革開放之前是不可想像的。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如此輝煌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經驗之一就是中國經濟生活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當前,雖然以特朗普為代表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們外貿出口形成了挑戰,但是,全球化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總體局面不會改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生活、文化旅遊生活、信息資訊以及人員交往等,已經與世界各國進入一種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時代。雖然我們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但四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拉近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雖然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民收入與發達國家仍然有著很大的距離。在許多科學技術領域,我們仍然與世界一流水準有著很大的差距。

全球化是現代化的當代表現形式之一,而現代化肇起於西方,現代化是西方科學技術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體現。西方的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是現代化的核心觀念。當然,我們可以說,現代化並不等同於西化,尤其不等同於接受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但挾持著西方文化價值理念的全球化,不能不對非西方地區產生衝擊,即人們所擔心的西方化的強勢話語霸權。歷史地看,自從1840年以來,我國被迫打開國門,改革開放是我們再次主動打開國門並融入世界的過程。一百多年來風雲激蕩,我國告別傳統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行列,文化價值觀念的變化也可謂翻天覆地。在哲學領域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的哲學意識形態,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起,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面對著全球化的浪潮,在西方哲學的強權話語面前,人們擔心中國哲學失去話語權,前幾年一度對於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的熱烈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樣一種擔憂。

一百多年來,中國告別傳統艱難地走向現代,正在經歷著一種文化精神上的嬗變,也在經歷著一種哲學上的嬗變。自從馮友蘭這一代學者以西方哲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重述中國哲學開始,以中國傳統哲學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哲學,就已經不再是傳統學者心中所具有的形態了。換言之,在中國與世界融合的過程之中,中國哲學就在經歷著現代性的轉換。返本開新,尋找中國哲學的源頭活水,已經成為新一代儒家進行哲學再創造的基本路向。但人們擔心,以西方哲學的概念方法來重塑中國傳統哲學,有可能失去中國哲學的特殊品格。

我們認為,不論以怎樣的方式來再造傳統哲學,傳統哲學仍然是我們參與到世界哲學中的重要資源。首先,它是我們的民族哲學品格的體現,是中國文化的合理內核。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擺脫了蘇式思維模式,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和西方哲學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不再對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哲學抱有僵化的和教條式的理解。

我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哲學領域裡的重大收穫之一,是主體性哲學在哲學領域裡的確立和中國價值哲學的產生與發展。中國的價值哲學實質上是一種主體性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實踐關係的哲學體現,同時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經驗的哲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生活領域裡的最大變化,就是從單一的超越主體向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普遍主體的轉換。在計劃經濟的社會背景條件下,整個社會服從一個超越主體,這個超越主體是以指令性計劃為代表的,而所有生產者並非是承擔自我責任與義務的主體,也不是把握自我命運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法人和自然人都是自我風險、責任與命運的主體。在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只有一個積極性,即社會主體的積極性,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是普遍主體的積極性。普遍主體的價值訴求是這個時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最深層動因,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深層動因。把普遍主體的價值訴求上升到哲學層次,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體現。

我們認為,從主體價值哲學向交互主體哲學的躍升,是值得我們期待的。哲學要面向實踐,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交互主體哲學雖然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的核心所在,他認為從單主體中心向交互主體發展,是現代交往哲學和倫理學發展的必然,但是我認為,交互主體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有著紮實的社會前提。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普遍主體的偉大實踐為交互主體哲學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實踐的基礎。其次,在哲學領域裡,以主體需求為軸心的價值哲學既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支撐,又有了相對高度的發展。而從以主體為軸心的價值哲學向交互主體哲學發展,是當代價值哲學發展的必然。交互主體沒有放棄主體性價值哲學的價值訴求,但同時又從單主體的價值特性發展為交互主體的價值特性,這一價值特性也就是主體的相互承認與相互尊重,以及主體間的共享共贏。主體價值哲學有著自身的價值和利益訴求,要求作為他者的個人與社會給予應有的尊重,而交互主體哲學則要求相互承認相互的權利與利益,因而這是價值哲學發展的必然。當代社會是一個普遍主體或普遍主體建構的社會,普遍主體的普遍相互承認與相互尊重,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內在本性,而且是現代政治生活或共同體生活的本性。全球化在全球層面上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捲入到世界歷史的進程之中。二戰後的當代全球化已經不同於18、19世紀資本主義開闢世界市場時期的全球化,當代全球化不僅有著二戰的背景,而且有著亞非拉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的背景,因而當代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論大小,都應當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倫理背景下的全球化。雖然在當代全球化浪潮下到處都有不同的聲音,但是,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承認與尊重,進而實現在人類大家庭中一律平等,是這個世界的規範性事實,也是全人類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前提。迎接全球化對中國哲學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在國內語境下,建構與發展當代中國的交互主體哲學,而且應當以我們的交互主體哲學參與到世界哲學的建構中心。在這樣一種世界哲學的建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學習西方哲學和其他各民族的哲學,同時也要建構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中國哲學,這一中國哲學體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底蘊,同時也體現了對於西方哲學和世界其他地區哲學的包容,體現中國哲學具有世界哲學的品格特徵。

作者單位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本文為龔群教授在2018年3月30日在「哲學視野下的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研討會」上的發言,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乾元國學 | 乾元西學 | 乾元周易 | 乾元佛學 | 乾元史學 | 乾元微課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元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乾元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