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觀金門 遙想台灣

近觀金門 遙想台灣

到達廈門那個晚上,收到單位領導的簡訊:讓大家去海上看看金門島。

海上看金門,看的其實不是大金門,也不是小金門,而是距廈門最近的大擔島。

大擔島,是金廈海峽的一座小島,距離金門約12公里,與廈門白石炮台相距僅4.4公里。自國民黨退守台灣,大擔島一直被稱為「反共前沿」。以前兩岸相互不往來,大陸的船隻駛近大擔島,島上守軍便會毫不留情地開槍放炮。不知是為提醒船舶的注意,還是雙方另有默契,有關部門在金廈航道中段設置了標註:「JX—17」和「JX—18」的紅色浮標,告訴人們這裡就是兩岸海上軍事分界線。

現在對峙已經結束,兩岸居民可以往來,但遊客還是不行。到廈門的遊客,去不了金門,就希望可以看看,隔著海看也覺得過癮。有人買來高倍望遠鏡,渡海到鼓浪嶼日光岩看,爬山上胡里山炮台看,雖然都能看到大概的景物,但最大的遺憾是望遠鏡無法拍照,不能留影,所以還是不「解渴」。於是,有人別出心裁,雇一條船到海上去看金門。儘管擔著風險,但船家要賺錢養家,遊客願花錢觀景,所以就壯著膽一點點往前靠近,今天進一米、明天進兩米、後天進三米,越開越近。直到大擔守軍由恐嚇到默認,只要你不過份,我就不會開槍,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寬容態度。

導遊介紹說,海上看金門是自費項目,行程約90分鐘,收費126元。從事財務的同行馬上計算出結果,每分鐘一元四毛錢,想想還是有點貴的。好在每個人都有一種好奇心,對於熟悉的漠視不見,而對於新鮮的則瞪大眼珠,不願錯過。不用簽證、不用坐飛機,坐一會兒船就可以到達距離「反共前沿」最近的地方,這麼誘惑人的事情,應該是物有所值,貴一點就貴一點吧。

遊船始發地在廈門和平碼頭,雖說不用簽證,但警方還是設了卡點,遊客須經身份驗證後才能登船。我們乘坐的「鷺翔」號遊船,客艙分上中下三層,套用酒店的術語,下層為大廳、中層為茶室,上層為雅座,導遊替我們打聽了一下,遊客上船後只能在下層停留,想上中層,就得掏喝茶的錢;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費用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可憐我等出門在外,所帶有限的盤纏,還得計劃以後四天的費用,自然不敢借梯登高。

遊船離開和平碼頭,行駛在海流湍急的廈鼓海峽,憑欄左觀是作為國際馬拉松賽道的廈門環島公路,尤以演武大橋蔚為壯觀;右看是鋼琴之島鼓浪嶼風光旖旎,國姓爺鄭成功正待再次出征…… 遠望,大海間眾多的山巒在煙波中起伏蕩漾。人們舉著望遠鏡,隨著導遊的聲音,青嶼、五擔、四擔、三擔、二擔,一座座海島,一次次尋找,視線里終於出現了傳說中的大擔島,看見了那塊白底紅字的「心戰碑」。

遊船在離島大約100米的地方停了下來,再也不敢向前。當我急切地拉近相機的鏡頭,拍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幅標語時,發現落款處有繁體的「大膽」二字,不知道這署的是啥名?回來後查資料才知道,1950年7月26日,解放軍出動29軍86師258團的一個加強營,意圖攻佔大擔島,作為進攻金門的跳板。這個營600餘名戰士都是挑出來的敢死隊員。戰鬥打響後,解放軍先在北山南端海灘登陸,進而佔領了北山高地;接著又在南山海灘登陸,佔領了南山高地一部分。但由於解放軍缺乏渡海作戰經驗,又無艦艇,僅靠幾十艘機帆船作為運輸主力,加上遇到七級強風和潮汐限制,後續部隊無法增援。當時守島部隊為國民黨75師225團的2個半連,總數約300人,由少校營長史恆豐指揮。守軍在遇到突襲後,一開始只是倉皇抵抗,最後竟然絕地反擊,實現反敗為勝。1951年蔣經國至大擔島巡視時,題寫了「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 大擔島因此易名為「大膽島」。

視野里的大擔島呈左低右高連接的兩個山包。左山包的石壁上就是這著名的巨幅標語。右山包頂上高高樹立的旗杆上飄揚著青天白日旗。島上有很大一個碉堡,灘頭上插滿鐵制的杆子,像是用來阻礙登陸艇的。碉堡一側的樹叢中露出兩個棚子,那是軍隊的望哨所。導遊說,遊客在船上可以看到駐守大擔島的士兵,趕上駐島士兵有個好心情,人家還會和我們揚手招呼呢。但眼前,我們沒有看到一個人影在島上活動,難道台軍已從大擔島撤軍?但媒體報道是2009年9月29日,馬英九乘兩棲偵察營飛龍快艇登上大擔島,巡視第一線部隊,並在北山心戰牆前遠眺廈門。如此說來,大擔島不是沒有守軍,而是人家對遊客的觀訪熟視無睹,懶得起身觀望。

這時,導遊為我們講了一件趣事。說是有一次廈門政府知會金門官方,讓他們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幾個字重新刷一下漆,原因是這些字年長日久有些斑駁了,大陸遊客看不清楚,紛紛投訴。金門官方不敢作主,把事情報到台北,弄得當局者哭笑不得,哭的是:我罵你的標語還要你管啊?笑的是:哪有看對手的反動標語這麼上癮的!當局研究了好幾天,雖然無法弄通三民主義與和諧社會的關係,但還是爽快地通知大擔守軍將標語重新刷了一遍,至於費用是如何結算的,雖然導遊說不出所以然,但埋單的肯定是急吼吼趕著去海上看金門的遊客。

當年的心戰工具,如今成了觀光景點,為反攻大陸而煞費苦心的種種工具,現在卻在為廈門賺取著可觀的財政收入,當初爾虞我詐的種種許諾,變成了對偷渡客的圍追堵截,金門的炮聲,換成廈門的琴聲,千萬發炮彈,造就響噹噹的金門菜刀。

化劍為犁,既是廈門獨特的人文景觀,也是天下炎黃子孫的共同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園偶識 的精彩文章:

TAG:東園偶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