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招行信用卡啟示錄:消費金融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霧?

招行信用卡啟示錄:消費金融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霧?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來源洪言微語

繼2017年的大幹快上、全民「狂歡」之後,2018年3月份以來,上市互金平台相繼迎來股價的陰跌,迄今為止,普遍跌幅在40%以上,個別平台跌幅則超過60%。同一時期,上市銀行相繼發布財報,信用卡業務普遍迎來喜人的增長。

有人痛哭有人歡笑,成為頗具行業特色的時代註腳。規模大擴張的時代已然落幕,消費金融行業已步入分化時代。

招行信用卡啟示錄:消費金融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霧?

在本文中,我將著重剖析招行信用卡15年的發展歷程,希望站在歷史的視角,能找到穿越周期迷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點啟示。

2003-2007:把握風口,盡享時代紅利

2002年12月,招商銀行啟動信用卡業務,一出生,便踏上了風口——2011年12月中國加入WTO,為經濟增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03年,招行信用卡新增發卡62萬張,創造了VISA、MASTER國際組織大中華區會員銀行國際信用卡首年發行量的歷史記錄。次年,通過彈性年費政策、聯名卡和消費積分等活動,招行實現新增發卡222萬張。

招行信用卡啟示錄:消費金融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霧?

個人業務的快速發展,讓招行敏銳地感覺到零售業務的巨大潛力。2004年,招行便明確提出將零售銀行業務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儘管當時個人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佔比僅為14.57%。

2006和2007年,信用卡業務迎來爆髮式增長。2007年招行新增發卡1034萬張,接近之前4年的總和,這一記錄直到2016年才再次被打破。2007年,招行也取得了成立以來最好的經營業績,凈利潤增長超過120%。

招行信用卡啟示錄:消費金融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霧?

佳績的取得,離不開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則是宏觀環境的加持。一如招行在2005年年報中提到:


「隨著現代消費的迅速壯大、居民財富的日益集中、老齡化社會的加速來臨、中小企業的強勁崛起,社會金融需求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個人財富管理、消費信貸、企業理財、中小企業融資等需求以超出預料的速度持續成長,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會」。

2003-2007年,GDP增速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2007年,GDP同比增長14.2%,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7.2%,均創下新高。為防止經濟過熱,央行持續加息,又對銀行凈息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7年招行凈息差3.11%,同比提高0.39個百分點,貢獻了凈利息收入增量的44%。

各種利好因素疊加之下,中國銀行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2008-2013:二次轉型,聚焦價值變現

繁榮到極點,危機也就不遠了。2007年,中國飽受經濟過熱的折磨,美國則爆發次貸危機,2008年,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未能倖免,經濟從過熱走向冰封,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

新的宏觀形勢下,信用卡業務進入調整期。

2008年,招行信用卡不良率為2.77%,同比提高0.85個百分點。同年,招行開始強力推進信用卡業務轉型,調整信用卡營銷策略,探索精益化客戶經營道路,從求量到求質。當年,信用卡新增發卡658萬張,同比少增376萬張,同年註銷信用卡405萬張。

2009年,招行在全行層面開啟了以「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貸款定價、控制財務成本、增加價值客戶、確保風險可控」為目標的二次轉型(一次轉型為聚焦零售業務),信用卡業務也開啟了全面轉型之路:


「總體業務經營模式從以獲取新客戶為主的快速擴張模式,逐漸向平衡化、多元化、以客群為導向的精耕細作模式進行轉變」。

延續2008年的策略,招行在2009年繼續收緊低端客戶信用卡授信,優化客群結構,當年註銷313萬張信用卡,年度新增發卡量進一步降至347萬張。2010年,註銷信用卡378萬張,築底工作基本完成。

2010-2013年間,招行信用卡的經營模式出現了顯著變化,更加強調對中高端用戶的獲取及價值變現,如2010年年報中所述:


「在資本、信貸、費用、人員等各方面資源日益剛性的約束下,招行將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和已有優勢,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能,進行差異化競爭,追求一流和特色,夯實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優勢。」

價值經營的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流通中信用卡的卡均年度收入貢獻持續增長,從2009年末的281元增至2015年末的961元。

招行信用卡啟示錄:消費金融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霧?

2014-2017:聚焦「輕」渠道,盡享移動互聯網紅利

2013年起,實體經濟的持續下行開始在銀行對公貸款不良上顯現出來,以鋼貿為起點,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採礦業等行業不良大範圍湧現。2014年,整個銀行業凈利潤增速首次低於兩位數,躺著掙錢的時光一去不返。

在宏觀層面,經過多年力量積蓄,居民部門重新具備了加槓桿的空間,經濟增長的動力悄然由投資向消費轉移,零售業務的潛力重新顯現。2014年,招行提出了「一體兩翼」戰略,以零售金融為主體,公司金融和同業金融為兩翼,打造「輕型銀行」,拉開了國內銀行業零售轉型的大幕。

同一時期,互聯網金融強勢崛起,商業銀行開啟了互聯網化轉型之路。招行開始強調「輕型獲客」,一方面,將掌上生活打造為承載移動互聯網時代信用卡業務的主要載體;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官方微信、支付寶服務窗、小米生活黃頁、百度貼吧等服務渠道(截止2017年末,微信、支付寶服務窗和官方QQ等第三方渠道粉絲量突破1億),並加大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大力推動聯名卡發行。

在此背景下,信用卡業務再次步入快車道。2014年,招行信用卡新增發卡860萬張,同比增長123%。

2016年,招行零售金融在貸款餘額、營業收入、稅前利潤佔比三個指標上全面佔據半壁江山,真正實現了零售銀行的蛻變。

同年,招行明確了「移動優先」策略,大力拓展「輕」渠道獲客,推出諸如滴滴聯名信用卡等產品。當年實現新增信用卡發卡量1114萬張,創歷史新高,其中,滴滴聯名信用卡125萬張。

2017年,招行繼續推進與互聯網企業卡產品合作,發行了諸如王者榮耀聯名卡等產品。當年實現新增發卡1992萬張,再創新高,累計發卡量超過1億張,成為國內第三家——前兩名分別為工行和建行——累計發卡破億的銀行。

幾點啟示

回顧招行信用卡業務的15年發展史,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啟示有兩點,第一是如何做大,第二是如何適應做大後的自己。

要做大,最重要的是要順應趨勢、抓住趨勢。在正確的時點做正確的事,便已經成功了一半。招行信用卡的做大,便得益於兩次紅利。

第一次為2003-2007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紅利。經濟全面過熱,居民各項金融需求高漲。此時力推信用卡業務,恰逢其時。雖然也有後遺症,2008-2009年,信用卡業務不良率出現快速提升,但龐大的客戶基礎已經形成,後續的二次轉型才有空間。

第二次為2014-2017年的移動互聯網和居民加槓桿紅利。移動互聯網下,用戶流量有了集中的入口,消費金融風口之下,居民借貸消費慾望被激發出來。線上化獲客手段+巨大的市場潛力,為信用卡業務打破線性增長瓶頸提供了難得機遇。

機遇窗口,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這種準備,不只體現在業務層面,更體現在戰略決策層面。

回顧已經發生的過去,才能看到最佳時點,展望尚未發生的未來,能看到的永遠是不確定性。總是尋找最佳時點,便總會錯過最佳時點,只有那些敢於在前景不那麼明朗時大膽投入的機構,才能真正享受風口的紅利。

還有一個啟示,就是如何適應做大後的自己。

客戶規模做到一定程度,與同業的用戶重疊度會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客群粘性越來越低,此時存量客戶的留存開始比新客戶的拓展更為迫切。高增長時期粗放的用戶運營和同質化的產品服務變得不合時宜,為提高用戶轉化率、提升用戶粘性,必須進行轉型。

招行信用卡業務於2009年轉向精耕細作模式,以平衡化、多元化、以客群為導向,一方面細分客群經營,深入挖掘客戶價值,持續推進在地經營;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內部流程,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支付與服務體驗,最終實現了卡均消費和卡均收入貢獻的持續攀升。

就當前很多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而言,從前兩年的高速增長驟然進入到當前的失速增長,低端用戶以逾期不良的形式大量流失,中高端用戶則被其他機構以更低利率、更優質的服務吸引,隨時可能流失。如何留住用戶,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

只是,信用卡集支付工具和消費金融於一身,銀行可以在商家優惠等層面精耕細作、差異化競爭,而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缺乏支付工具屬性,只能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探索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原本也是互聯網機構的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物聯網廠商 CalAmp 伺服器配置錯誤,黑客可盜竊數據,開車走人
調皮的Siri不經過你的同意,直接讀出你的小秘密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