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漫談:整本書閱讀指導需「三棄三重」

教育漫談:整本書閱讀指導需「三棄三重」

教育漫談:整本書閱讀指導需「三棄三重」

■「整本書閱讀」系列⑥

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聖陶就提出了「讀整本的書」的觀點。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當前,「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更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不斷加強對讀「整本的書」的引領力度。

可以預見,整本書閱讀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由於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和閱讀視野的影響,在指導孩子「讀整本的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我針對常見的問題提出幾點相應的策略,總結為「三棄三重」。

棄包羅萬象,重與「語文」的關聯

整本書閱讀得到了很多教師的重視,但是有的老師卻缺乏語文的學科意識和一定的審視眼光,把語文看作是無所不包的學科,不作邊界設定,什麼材料都推薦,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等,而語文的文學名著等讀本偏偏被晾在了一邊。顯然,《博物》是科學學科該讀的,《清朝十二帝》是歷史學科該讀的,《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是美術學科該讀的。

現在的學科分工已經很細,每個學科都應堅守自己的崗位,都應有本學科的整本書閱讀。推薦閱讀不是語文老師的「獨擔之任」,而是每個學科老師的「應盡之責」。只有各科老師都承擔起來,作專而準的整本書薦讀、導讀,學生的閱讀才會完整與豐富,文化素養也才會全面而豐厚。

據我的觀察和對區域「整本書閱讀」調查問卷的統計來看,語文學科自身該讀的文學作品,卻偏偏被許多老師忽視了。尚且不說課標「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所推薦的《格林童話》《格雷羅夫寓言》《格列佛遊記》等書目,也不說《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世界名著,就連教材延伸、語文園地「課外書屋」欄目推薦的書《綠山牆的安妮》《根鳥》《小海蒂》等,我們有的語文老師也都沒有落實,將之放在「遺忘的角落」。

所以,不管是從語文學科的性質來看,還是從文學作品擁有的數量來看,整本書閱讀都要有學科意識,都應走在語文學科的路上。

教育漫談:整本書閱讀指導需「三棄三重」

棄單刀獨進,重與「教材」的整合

目前大部分的「閱讀推廣」刮的都是「自由風」,圖書大都只按學生的年齡分類推出,沒有規範的體系;放任學生自由閱讀,缺乏系統的指導;脫離教材體制,將其置於教學計劃之外。

現狀之下,我認為,只有先解決教師的思維分化問題,才可能提高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質量。只有當「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形成一個整體時,教師方能一致用力。於是,我嘗試讓「課外」書和現行的教材牽起手來,組建成一個由教材單元教學衍生的閱讀拓展體系,即實行基於教材單元教學的「整本書」導讀。

把「課文」作引子進行「整本書」導讀。我們的語文書中不乏名家名篇,也不乏節選自名著的精彩篇章,我們要善於把這些課文作引子充分進行閱讀拓展。學完豐子愷的《鵝》後,學生便非常喜歡豐子愷幽默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手法,此時我便和學生大侃豐子愷的小故事,欣賞豐子愷充滿智慧的漫畫,待學生已對豐老先生崇拜得五體投地之時,我適時向學生推薦《豐子愷兒童文學讀本》《緣緣堂隨筆》《爸爸豐子愷》,學生便欣然接受,於是 「豐月」閱讀活動就此拉開序幕。

以「單元主題」為原點進行「整本書」導讀。如三、四、五年級都有一些單元主題與「愛」有關,有親情的感悟,有友情的付出,也有對陌生人的關心,這些課文深深感動著學生,但這都只是「小漣漪」。要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悟,就需要有「整本書」的力量。為此,針對四年級,我選擇了奇幻文學作品《女巫》。其中有一句關鍵的話——「只要有人愛你,即使變成了老鼠又有何妨呢?」這份愛深深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學生。

與綜合性活動相融合進行「整本書」導讀,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心中的秋天」。學生讀完後,為秋天著迷,為詩歌散文著迷。於是我提供一些尋找的線索,讓學生去閱讀相關的詩歌集、散文集,去做摘錄和整理。之後,我還負責把學生收集的作品列印出來,將其合訂成一本名為《秋天的詩》的書,大家共享。

為單元習作訓練點作鋪墊的「整本書」導讀,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能力培養點在於「採用對話、動作、心理等描寫方式表現兒童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達真情實感」。我引進了兒童小說《一百條裙子》,作者的心理描寫極其細膩,我們追隨著瑪蒂埃「關切」的目光和她的思想、她的微妙的心路歷程,見到了一個真實的旺達。對學生來說,整個閱讀過程就是對該題材作品的寫作方法的綜合體驗,為單元習作做好了「熱身運動」。

教育漫談:整本書閱讀指導需「三棄三重」

棄拘囿情感,重「言語」的習得

其他學科的整本書閱讀,主要是感知和了解,從中獲得情感的熏染和精神的影響。而語文學科的整本書閱讀,除此之外,還有其獨特的學習內容,那就是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課程標準已經對語文課程性質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葉聖陶也直截了當地指出:「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

但現在的整本書閱讀經常沒有走在語文學科的路上,往往只關注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閱讀之後,教師在組織交流時,大多停留在情感層面,讓學生討論思想主題,討論人物性格,並暢談人生啟發等,和別的學科的整本書閱讀沒有本質區別。殊不知,文學名著在語言運用方面起到了示範作用,它汲取了民族文化最好的部分,是學生提高語言素養的最佳材料。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別出心裁布局謀篇的能力。因此,為了切實發揮讀整本書的功效,讀書前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些「指導」和「考查」。

下面試以《三國演義》的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大多會關注其中的精彩情節,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大意失荊州等,以及智絕、奸絕、義絕的典型人物形象,卻較少關注作者語言運用形式上的特點,包括數量眾多的成語、俗語、歇後語以及在塑造人物、設置情節時運用的誇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等藝術表現手法。

我曾讓六年級(1)班的學生花一個暑假的時間自主通讀完青少版的《三國演義》,開學後和同學交換版本再讀,同時建議學有餘力的加讀《三國品評》。然後,又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觀看電影,把玩三國卡,搜集整理書中的成語、歇後語、經典佳句等,然後開展了班級讀書分享會。

課始,以一首雄渾古樸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渲染氣氛,創境導入。經過「三國群英」「三國戰爭」「三國計謀」3個環節簡單交流後,著力「三國語言」的品析分享環節:「說說成語故事的主人公」「補補歇後語的前後綴」「對對有趣的章回名」「誦誦最精彩的段落」「編編新三國故事」等。或說、或賞、或誦、或演,通過這系列「反芻」,使整本書的言語資源以一種更為穩定、深刻的印象內化到學生的「言語圖式」之中。

如此,有計劃、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對書中語言去認識、閱讀和運用,有效地克服了學生在閱讀時的盲目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也一次次驚嘆學生的變化。我能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言語習得成果,以及釋放出的一種興趣、自信和熱情。

(作者 鄭亞君 系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副校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音樂劇中解「煩惱」
教育部召開2018年建議提案交辦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