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支牧民樂隊演了三十三年

這支牧民樂隊演了三十三年

在內蒙古鄂托克旗——這支牧民樂隊演了三十三年

本報記者 陳沸宇

5月中旬,內蒙古鄂爾多斯原野上已是綠色連天,芳草萋萋。從鄂托克旗縣城出發,沿著一條彎曲漫長的鄉間公路,我們終於來到了呼和陶勒蓋嘎查蒙古族牧民那音太的家裡。

現年56歲的那音太是當地呼和塔拉樂隊的隊長。33年前,他與另外3位牧民成立起當地首支家庭樂隊,如今已發展成了一支50多人的牧民樂隊。這支民間樂隊平時自娛自樂,遇上那達慕大會等活動還被邀請登台演出。

是什麼使這些驅牛牧羊的牧民們堅持追求藝術達33年?

那音太告訴記者,他是聽著牧人的歌聲長大的,少年時曾學過藝術。上世紀80年代,內蒙古草原實施草畜雙承包制度,牧民們生產積極性高漲,生活變得富裕了,空閑時間也多了起來。1985年由那音太牽頭的當地第一支家庭樂隊應時而生。

1996年9月底,以內蒙古自治區音樂家協會主席永儒布為首、由區內外10名藝術家組成的「七彩鄂爾多斯」採風團,專程來考察那音太的牧民樂隊。看完他們用馬頭琴、四胡等傳統樂器表演的民族音樂後,這些專業文藝工作者深深地為草原牧民對音樂的熱愛所感動。不久,該樂隊被內蒙古自治區音樂家協會命名為呼和塔拉樂隊,漢語意為「草原藍色樂隊」,部分樂隊成員還被接納為內蒙古自治區音樂家協會會員。

回憶起漫長的演出歲月,那音太說,30多年來,呼和塔拉樂隊演出1500餘場,深受當地百姓的歡迎。他的妻子烏仁巴拉告訴記者,2015年和2016年樂隊曾在鄂托克旗春晚上表演,去年還受邀赴蒙古國演出。幾位年長的牧民說,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呼和塔拉樂隊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讓更多的人知道鄂爾多斯牧人的歌聲琴聲有多麼優美。

那音太的家是牧民們平時的排練地、演出地,也是所有樂隊成員心靈的港灣。老隊員道爾吉說道,這種蒙古包式的文化戶把牧民們團聚在一起,把不少人從酒桌上、牌場上拉到了文藝表演的舞台上。牧民齊木格說,平時居住分散而感到孤獨的牧民們,在這裡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無間、其樂融融。

過去,風吹日晒、頂風冒雪,騎馬、騎摩托車去各地演出,是樂隊遇到的一大困難。這些年情況有所改變,但還有兩件事令那太音擔心:一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電子琴等現代化設備的引進,嚴重衝擊了蒙古族傳統樂器;二是現在嘎查周圍越來越多年輕人去了城裡和外地,當地民間音樂的群眾基礎也不如過去雄厚。

那音太的擔憂不無道理。「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農牧區文化建設。」鄂托克旗宣傳部長尚二平說道,各級組織已經開始重視解決這些問題。呼和塔拉樂隊是傳承鄂爾多斯地區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載體,當地正計劃以此為基礎,建立「呼和塔拉」鄂爾多斯保護基地,培養民間藝術人才,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繁榮做出貢獻。尚二平說,現在全旗類似的牧民樂隊有43支,有力提升了牧民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品質。

天黑了,寂靜的草原上又傳來牧民們的琴聲歌聲。這悠長美妙的聲音里,既有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有對當下美好生活的歌頌與對草原美好未來的嚮往。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1日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瓷藝術驚艷突尼西亞
秦漢長城與絲綢之路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