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沫若貢獻那麼大為何死後沒葬入八寶山?其骨灰撒在這座小山上

郭沫若貢獻那麼大為何死後沒葬入八寶山?其骨灰撒在這座小山上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就如它的名字一樣,革命,意思就是這裡埋葬的都是一些對國家有貢獻的革命人士,像對國家有貢獻的一些科學家或者文學家都有資格死後葬在八寶山,而葬在八寶山也是一名革命戰士一生的榮耀,基本不會有人拒絕這份榮耀,但我說的只是基本,歷史上就有一位大人物,拒絕了葬在北京八寶山,這個名字估計我們也很熟悉,他叫郭沫若。

郭沫若在189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家境比較好,所以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早年曾在日本學醫,說起來郭沫若也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是棄醫從文的典範,他們都選擇拿起自己的筆,實現救國的道路。郭沫若所寫的書籍,都偏向於新社會的潮流,對當時的年輕人有極大的啟蒙作用。解放戰爭結束後,郭沫若因為其在文學上的傑出貢獻,當選成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後來又接連任職了國家許多重要職務,最高職位是曾經做過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郭沫若對國家的貢獻是不可計的。

所以郭沫若在快病死的時候,國家就答應幫他安葬到八寶山革命公墓去,這是對郭沫若的一種認可,可令眾人感到意外的是,郭沫若拒絕了,他寧願選擇葬在偏遠的虎頭山上,寧願把骨灰撒向天空,也不願意葬在八寶山,這是為什麼呢?是他對革命公墓的不屑嗎?這當然不是,這其中的緣由都在1965年的一個冬天裡。

當時郭沫若是中國科學院的院長,所以他時常要到外地考察,研究新的科學,而那時大寨村剛好又一個關於農業的活動,於是郭沫若等人就到了大寨村考察。大寨村是個什麼的村莊呢?大寨村當年其實就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一個地方,但裡面的村民卻極為的樂觀,就算住不好吃不好,他們也沒有怨言,還是腳踏實地的生活著,而且在大寨村出現糧食災害的時候,主動提出不接受國家的救助,並且還照常供給國家糧食,郭沫若了解到這些事迹後,也深有感觸,他認為作為國家的一分子,就應該有這種無私奉獻,切實為國家著想的精神。

而郭沫若在那時候可能就想著,自己生前雖然沒有大寨村人的氣魄,但死後也不必麻煩國家,自己不求名利,生於國家,死歸自然,或許這也是郭沫若最好的歸宿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掃除掃出本千年族譜,祖上原來是皇帝,專家鑒別後將其上交國家
這位外國人卻是新中國開國將軍,參加過長征也抗擊過日本鬼子

TAG:子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