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循序漸進?還是高壓政治?日本佔領台灣後,日本政府如何徹底地改造並掌控台灣?

是循序漸進?還是高壓政治?日本佔領台灣後,日本政府如何徹底地改造並掌控台灣?

鎮壓了初期的武裝抗日人士後,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地對殖民地進行經營,包括推動資本主義化的基礎工程建設,如設立台灣銀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進行鐵路、公路及港灣的整備等交通建設,以及藉由土地、台灣舊有風俗習慣(舊慣)調查,以確定對地籍與人籍基本資料的掌控。

侵略台灣的日本軍艦

日本佔領台灣之初,尚未完全脫離與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簽署的不平等條約,於是宣布日本現行對外條約亦施行於台灣。清末開港的基隆、淡水、安平和打狗港並非日本對外條約的開港地區,但鑒於1860年以後的開港實績並顧慮歐美列強的反應,因此仍允許各港繼續對外開放。清末台灣的日常生活所需幾乎都仰賴沿岸各港從對岸輸入,開港口岸限制之後,台灣物資短缺、物價上漲、社會嘩然騷動不安,總督府乃於1897年確定「特別輸出入港」,陸續開設舊港、後龍、梧棲、下湖口、東石、馬公和東港等8港,允許大陸帆船進出。不過,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台灣南北交通暢通,加上鐵路未經過各港附近,以及西部海岸線逐漸外移等因素,特別輸出入港逐漸面臨淤積關閉的命運,台灣對外航運也逐漸集中到基隆、打狗兩港。交通建設的結果,不但影響了台灣對外之聯繫,而且形成了島內整體的市場。

日本佔領下的台灣

為了驅逐以得忌利士洋行為首所掌控的台灣與華南之間的兩岸航路,1896年日本政府發布造船獎勵法與航海獎勵法,由總督府補助日本郵船會社與大阪商船會社開設「命令航路」(指定航線),以對抗歐美等的航運資本。到1905年為止,台灣主要貿易對象仍舊是大陸、香港及美國。隨著交通設施及關稅制度的實施,20世紀初台灣經濟對日本的依賴程度漸增,並整合為日本經濟的一環,意即殖民地台灣對殖民母國日本出口農產加工品或原料,再從日本進口工業產品,可說是帝國主義國家經營殖民地的典型樣貌。

日本佔領下的台灣

1898年7月,為了確定台灣的土地所有權,以增加稅收,並期土地關係單純以便買賣移轉,為日本人資本來台提供明確的地籍,總督府便公布地籍規則與土地調查規則。同年9月,設立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在本局之下,設有支局與派出所。而為解決土地所有權糾紛,於司法機關之外,另設查定機關「土地調查委員會」,專司裁判事務。地方委員會之審查如有事實錯誤,判定不當者,得向高等委員會聲明不服,但經高等委員會裁決之後即為確定,無論事實如何,不得再向法院或其他機關提起訴訟。

土地調查工作,至1905年3月完成,總經費達520餘萬日元,參加人員達147萬餘人次,「國語」學校學生與教師等也參與其中。所調查地籍面積777850甲,土地筆數1647374筆,繪就庄圖37869枚,土地台賬(即魚鱗冊)9610冊,地租名簿3253冊,大租名冊2371冊。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15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擁兵上萬,稱霸魯南:揭秘山東最大的偽軍頭目吳化文
早期的美國海軍巡航導彈核潛艇—「大比目魚」號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