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名將逃至中亞避難,200年後子孫卻成統治者,其雕像屹立至今

三國名將逃至中亞避難,200年後子孫卻成統治者,其雕像屹立至今

提起三國時期的馬超,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曾率十萬大軍起兵反曹,一度將後者逼到了「割須棄袍」的難堪境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馬超中了曹操的離間計,無奈之下只得轉投劉備,馬氏一族也被殺戮殆盡。這段歷史一直都沒人產生過質疑,然而直到1800年後,才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聲音。

馬超劇照

20世紀90年代末,一位叫做馬良的中國記者前往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在與當地人的交談中,偶然得知亞美尼亞有一個古老的特殊姓氏——馬米科尼揚。相傳這個姓氏的祖先來自中國,其中一位外國朋友也非常熱心,接連向馬良介紹了幾個姓馬米科尼揚的當地人。幾天後,馬良在當地人的引見下,與蘇里·馬米科尼揚在著名的埃里溫教堂外會面。

據馬良事後回憶,他第一眼望向蘇里時,並不覺得他與普通的亞美尼亞人有何不同,但仔細觀察之後卻發現他的頭髮及面部特徵與中國人非常相似。對此,蘇里表示其祖先確實來自中國,這是父輩們口耳相傳下來的,但他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究竟是誰。

中國人與亞美尼亞人

馬良遂向當地的歷史學家請教,並翻閱了《亞美尼亞史》一書,最後發現了與馬米科尼揚祖先馬抗有關的記錄。在公元3世紀左右,王子馬抗一人獨自逃向波斯避難。中國皇帝發現後,曾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波斯要人,還威脅波斯國王說倘若不交出馬抗就要發動戰爭。波斯君主阿爾達希爾一世既不願陷入戰爭,又實在對馬抗同情不已。經過反覆考慮之後,他將馬抗送到了波斯的屬國——亞美尼亞避難,該國統治者特爾達特二世則欣然接納了他。不久之後,馬抗加入了亞美尼亞軍隊,因戰功卓著深受特爾達特二世的青睞,並得到了一個全新的亞美尼亞姓氏——馬米科尼揚。

波斯帝國疆域(紅色方框為亞美尼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史書的作者莫夫謝斯生活在公元5世紀,此時距離馬抗去世僅過了兩百餘年,史料的準確度還相當高。此外,根據相關史料,波斯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的統治時間分別為公元226—241年和公元217—238年,這段時間正是中國的三國時期,也正好是馬超家族被曹操誅殺的時期。

作為馬超的堂兄,馬抗同樣出生於大戶人家,從小又接受著良好教育,被亞美尼亞人視作「王子」無可厚非。同理,大權在握的曹操被外國人誤以為是「中國皇帝」也同樣情有可原。不過問題在於,縱然馬抗僥倖逃脫,又為何要選擇逃往西方的波斯帝國呢?這是因為馬超家族久居西北,本身就有羌胡血統,還一直與中西亞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繫,因此馬抗出逃波斯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拜火教廟宇遺址

公元5世紀時,波斯為加強對亞美尼亞的控制,頒布命令要求亞美尼亞人改信波斯人信仰的拜火教,結果遭到亞美尼亞百姓的強烈反對。公元450年,馬抗的後裔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帶領眾人起義,並在誓師大會上留下至今在亞美尼亞流傳的名言:「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為永生。」

廣場上的瓦爾丹·馬米科尼揚雕像

次年,波斯軍隊在決戰中擊敗了瓦爾丹的起義軍,瓦爾丹隨即壯烈犧牲。雖然他的起義最終失敗,但他也以此觸動了波斯統治者,龐大的波斯帝國就此讓步,不再勉強亞美尼亞人改變信仰。而在30年後,瓦爾丹之侄瓦安·馬米科尼揚再次與波斯展開鬥爭,親手恢復了亞美尼亞的自治權,由其親族出任亞美尼亞自治總督。為了紀念這兩位民族英雄,亞美尼亞人在首都埃里溫的廣場上,為他們豎立了巨型雕像。櫛風沐雨,屹立至今。

參考文獻:

《亞美尼亞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中國最弱勢的開國皇帝,性格懦弱聲望不足,血統更被爭議千年
屹立三百年不倒的小國,成吉思汗至死未征服,遺言:投降後屠城!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