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薦一部史詩大片《澳洲亂世情》,豆瓣評分7.2,值得一看

推薦一部史詩大片《澳洲亂世情》,豆瓣評分7.2,值得一看

推薦一部史詩大片《澳洲亂世情》,豆瓣評分7.2,值得一看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20121025jtl無論表演、特效還是劇情,都無任何亮點,比應付差事的爆米花片還差。如果在中間部分就結束,雖然女主人的趕牛行動講得如此平淡無奇,而反派的阻止行動也像幼兒園小孩過家家,但還好有澳洲無敵的美景,尚且算一部及格的異域片。到後面的戰爭,簡直莫名其妙加無厘頭。帽子大東西小,不忍卒睹。故事的前半截是一個貴族版女牛仔的傳奇,後半截則有點象家庭版珍珠港.如果把影片的戰爭部分變為續集,前後兩個故事相對獨立成章,也許會更好.影片場面宏大,裡面的牛仔無論好壞,都帥很有型.呵,值得一看.電影想把澳大利亞多年的歷史壓縮在在這兩個多小時里算是有些力不從心。這部電影能明顯看出《走出非洲》、《亂世佳人》、《珍珠港》、西部牛仔片的影子,或許還有一些百年孤獨的魔幻意味。野心很大,但是每個方面都是戛然而止,結尾雖然煽情,但卻流於表面,一部介紹國家歷史的史詩電影最後不了了之。前半部分歷史感濃厚,風光也好,沒有談情說愛的時候果然電影水準奇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澳大利亞即使和同宗兄弟美國比起來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都稍顯欠缺,談完了土著,被偷走的一代,奧茲國之後就真的再沒有什麼可說了,只好拿這對別彆扭扭的情侶說事!不過五顆星並不代表完美,而是真的值得一看。英國貴族小姐薩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飾)孤身飛躍重洋打算說服丈夫賣掉牧澳洲場重返英倫。在澳大利亞北部港口城市達爾文,薩拉相遇牧牛者卓(休?傑克曼 Hugh Jackman 飾)。

卓開車帶薩拉長途跋涉前往牧場,沒曾想只見到薩拉新亡丈夫的屍體。悲痛的薩拉本欲迅速賣掉牧場,可又為了保護初謀面的土著小孩諾拉(布蘭登?沃特斯 Brandon Walters 飾)與地頭蛇的農場經理尼爾?弗萊徹(大衛?溫漢姆 David Wenham 飾)鬧翻。一千五百頭公牛要趕去達爾文港裝船,薩拉只好求卓幫忙。牧牛之旅讓薩拉與卓情定澳大利亞。婚後二人耳鬢廝磨不久,卓的流浪個性使其離開薩拉繼續牧牛;而本該進行澳洲土著成人出走禮的諾拉則與其他混血兒童一起被抓入教士島,祖父「喬治王」(大衛?蓋爾菲利 David Gulpilil 飾)也入獄。與此同時二戰爆發,日軍轟炸達爾文港,河山破碎,薩拉的家庭危機還能否解決?   本片被提名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阿什莉是個可愛的女人,初來乍到滿眼塵土的澳大利亞自視甚高,帶著格調一致精巧的藍色銀邊行李箱,裝滿了她散發香氣的內衣,一驚一咋,看到袋鼠歡呼不已激動得眼眶裡幾乎能泛出淚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撐著黑色的遮陽傘戴著白色花邊帽。啊哈,這樣一個貴族女子,和這荒蠻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獷的牛仔毫不匹配。然而,自從她踏上了這片土地,就註定她不再是端坐於廳堂品茶賞花和別家小姐談笑歡聲,或者執著於胭脂水粉梳妝打扮的夫人。阿什莉不像個嬌滴滴的娘們,她揮傘張開雙臂將那些弱小攔截在身後,不計後果的堅定,她驕傲地抬起下顎吩咐牽來自己的馬匹,鼻尖上閃耀著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場風塵滾滾的旅途戰爭。她又如此真實,微微吐下舌頭,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講故事,不自然地唱著歌神經質地胡亂揮舞雙手,噗,真是可愛。

然後她騎著馬灰頭土臉出現,帥氣的白襯衫馬褲,頭髮凌亂略顯疲態,像個男人一樣喝酒。惹人喜愛的女人。 完全沒有章法,一片混亂,將近3個小時的電影不知道主題是什麼,最讓人不知所云的就是過沙漠那段,他嗎的還真是神氣了,說過就過,歌聲還真是無敵啊。看到最後都不知道影片到底要講什麼,不知道是我水平差還是影片的問題,當然廣電總局不負責的刪減或許也是一個問題。 總之,片子確實讓人失望,更讓人失望的是妮可肚上的贅肉。當然男主角的身材卻是不錯,或許這就是本片的亮點。甚至電影中兩位主角都無甚作為,厲害的還是當地土著。有一個大場面是N多隻肥牛一起奔向懸崖,不是休·傑克曼把它們給搞定的,而是土著小朋友給它們唱了一首歌,他們就在懸崖前停住了,牛吧(不過這地方的特技實在做得不怎麼樣)。從島上救小孩,英雄的敢死隊員也是土著人,傑克曼只是負責帶孩子們離開。還有最後殺死反派的也是土著人擲出的長矛。怪不得基德曼寧可失去傑克曼也要留土著小朋友在自己的身邊。最後說一個比較私人的喜好,不知為何就是喜歡看戰火紛飛中的女人。當基德曼走在被轟炸過的廢墟中時,感覺那畫面是如此的壯美。 本想略過該片不談,於是晃了些時日,不過,或許因最近一不留神地也跌進了被罵的行列(小女子何德何能啊),不由得同情起為此片熱誠勞心了很久的導演巴茲·魯爾曼。但是,同情歸同情,不足之處還是不能忽略的,雖然此君有為家鄉打造一部鴻篇巨製的拳拳之心,也在片中顯露出了欲包羅該國萬象的野心——歷史、殖民、愛情、陰謀、戰爭、罪惡、種族、生存、自然、蠻荒、文明,甚至包括移民政策等等,但想法太多,難免顧此失彼,很容易眉毛鬍子一把抓,還很可能造成既努力錯了方向又沒踏在點上的結局。

如此看來,具有不俗舞台藝術感和審美品位的魯爾曼似乎更適合製造類似於01年《紅磨坊》那樣瑰麗多姿的眩目歌舞片,一旦船頭掉得幅度太大,反而容易傾覆,即便踏上了家鄉的土地也可能水土不服。 然而,如果說視覺效果是魯爾曼的強項的話,那麼該片的最終呈現連這點也丟了幾分,雖然片中不少鏡頭畫面色彩豐富,精美濃烈,但總給人虛擬之感,一些技術層面不高的電腦特效,部分虛擬場景還隱約露出後期合成的痕迹,實在不由得為那花出去的一億四千萬美元感到冤。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魯爾曼的老婆、美術指導凱瑟琳·馬丁為該片所做的服裝造型,其中妮可·基德曼的那款改良中式旗炮,紅色曳地魚尾長裙和頭戴白色梔子花的造型十分搶眼,既顯精緻典雅又表隨性自然,以服裝提點了那場戲中妮可所飾英國貴婦兼澳洲寡婦薩拉所應具有的特質,而那款有點曖昧的貼身紅色也彷彿暗示著情感高潮的來臨。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亂世情》和《亂世佳人》來比較,說尼可爾是澳洲版斯佳麗,就像有人拿《黑皮書》跟《色戒》比較一樣,中國人喜歡比較,還喜歡列出個一二三。其實在看《澳洲亂世情》時,我是絲毫沒覺得和《亂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後「尋根」的主旨才讓我找到斯佳麗最後對「土地」的深情同樣的歸屬感。現在就說說我個人對《澳洲亂世情》的一點感想。整部影片瀰漫著對澳大利亞土著民族神秘的氣息,他們古老而又神秘,他們堅信自己有超能力,無論是古老的習俗、古老的土著語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儀式都讓人們覺得神奇。尤其是喬治王,他像那拉的保護使者一樣,永遠遠遠的看著他,庇佑著他,幫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關鍵時刻出手就出那拉。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驚的牛群衝出山崖時,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讓牛群止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拉有著異乎尋常的勇氣和信念,也許正是這種勇氣和信念在一個孩子身上體現變真正成為一種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

同樣,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種土著民族傳統備受衝擊,所以越是現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覺得神秘,這種神秘感正式這部影片又一處吸引人的地方。此片本想展示黑,黃,白,棕這些人們是在一起多麼的其樂融融,小黑孩代表土著和歐洲的後裔,趕牛人是新移民,當然妮可是英國貴族,那個King Gorge嚇著我了,特別是最後一個鏡頭,華麗麗的臀部。有很多中國元素,燈籠,旗袍,漢字,中國廚子宋星。他的名字也挺可樂,Sing Song.估計導演是想結合本片主題歌Over the Rainbow.妮可的旗袍讓人無奈了,誰給設計的,胸口挖個大洞,下面還是魚尾。不適合啊不適合。整個故事有點虎頭蛇尾,愛情顯得很突兀,中間的劇情轉折也莫名其妙。本來其樂融融的一家,小黑孩忽然要去walkabout了,所以趕牛人也忽然覺得自己這輩子不能就這麼交代了,轉身就離開了女人。妮可撕心裂肺,但不動聲色,黯自看他背影,說了句特俗的話,走了就別回來。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前夕的澳洲,優雅的英國貴族莎拉,為了保護她所繼承的土地,千里迢迢的來到地球另一端的蠻荒之地——澳洲。當她抵達這片一望無際的土地時,她發現除了必須克服陌生環境所帶來的重重挑戰外,在遭遇丈夫被人陰謀害死的困境之下,她只好和當地粗野不羈的放牧人「牛仔」共同合作,在與當地的惡勢力卡尼和弗萊徹的對抗中,她與「牛仔」產生了愛情,繼而,又在日軍侵略的亂世之中,愛情得到考驗,這似乎也是所有蕩氣迴腸愛情的必然橋段,一定要在戰火與災難中,愛情才能得以升華,比如《亂世佳人》、《珍珠港》、《泰坦尼克號》……雖然說在拍攝此片的過程中,妮可·基德曼因為生孩子而在某些電影片斷里身材欠佳,但看到光彩照人的她和髒兮兮但性感的傑克曼一起在農場找到家時,還是會忍不住被電流微電了一下。

不過,這顆妖嬈動人的愛情西紅柿可不是導演巴茲-魯爾曼鍋里的唯一燉品,像對於做一個《亂世佳人》式的電影,他更熱衷於做一部《走進非州》或者《與狼共舞》,即通過愛情的主線,再串聯起澳洲大陸迥然不同的壯麗景觀和民風民俗,塑造一部史詩。而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還有日軍佔領達爾文市等背景的置入,明顯就是對澳州史的傾情回眸。魯爾曼雖然不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但他對魔幻現實主義那一套似乎頗為迷戀,對於只有三百多年現代文明史的澳大利亞來講,融入一個混血土著男孩聽從古老文化的召喚的元素,似乎更能使這史詩顯得宏偉、瑰麗而傳奇。因此,你在電影中就會看到愛情線索與另一主題的潛在衝突,每當老土著代表「喬治王」以滄桑而堅定的姿態出現時,電影院里就爆發出一種莫名的笑聲,魯爾曼對澳洲土著文明的虔誠致敬,到了觀眾那裡,卻變成了富有嘲諷意味的格格不入。我比較喜歡挑刺,就多說幾個缺點。首先電影的情感基調導演沒把握住,一開始主演出現的那幾個場景都很有喜感,走的是喜劇路線;一直到發現丈夫死了,開始苦大仇深起來,又開始玩勵志;牛運到了,開始玩浪漫。到此為止正好一個小時四十分鐘,如果就此結束,就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倒也湊合。後面似乎是導演覺得沒拍對,本來想講澳大利亞精神的,怎麼拍成倆人談情說愛了,於是又加了一段縮水版的珍珠港,最後主題來個升華。總而言之有點前後脫節,而且感情基調一直在變。沒有把愛情和民族感情這兩者揉合在一起,故事基本上是分開講的。比較成功的《亂世佳人》,給人就沒有這種脫節的感覺,郝思嘉的個人遭遇與愛情和整個大時代背景結合的很緊密。大概是劇本不夠好罷。風景太少啦,應該環澳大利亞一圈才過癮。

那兩個白人談戀愛真費勁,周圍親朋好友死得七七八八,還拉上日本人和燃燒的城市作背景,真正為澳大利亞團結做了實質貢獻的那個年輕資本家又被描得不正常的壞且不得好死,感覺像虎頭蛇尾的香港電視劇:老資本家壞,小資本家則奇異的壞,導演明裡講政治,暗裡告訴大家最好還是別和異族搞,要麼婆娘死要麼婆娘和自己都得死。我看這個導演形左實右啊,為什麼就不能拍一部影片是土著和土著大玩愛情,白人圍繞在周圍高興的轉,該死的時候就去死,讓人家土著的愛情轟轟烈烈!我明天上班要像喬治王那樣站一站,看是不是這樣特舒服。這片土地有牛,狂野奔放的牛。暗紅色的皮毛奔跑在廣袤無垠的紅土上。牛是牛仔的生命是貴族的事業是土著改變土地的一種方式。於是,一群男女老少7人團隊騎著野馬趕著1500頭牛翻山越嶺去到碼頭。哪怕有危機和死亡,只要擁有信念和希望,就會有奇蹟出現。在這片土地上,任何一個生靈都是有感應的。只要你歌唱,憤怒的牛群能平和,流動的水源會出現,生機就這樣一點點的出現。澳大利亞告訴你,dreaming。這片土地上有戰爭,槍火大炮的戰爭,人性的戰爭,種族的戰爭。二戰的紛爭我們不能倖免,我們不能阻止飛機大炮的侵略和轟炸,但是我們能用行動激發新的奇蹟。在我們都在參與的人性的戰爭中,最後我們都是勝利者。比戰勝敵人更重要的是戰勝自己。「現實就是如此並不代表本該如此。」我們要做的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哪怕是種族的歧視與矛盾,雖然現實如此,並不代表沒有奇蹟能讓它改變。澳大利亞告訴你,雨後一定有彩虹。

我是在影院里欣賞完這部片的,全長150多分鐘,坐得讓人腰酸背疼。而電影太過豐富的內涵讓我腦袋也一起疼了起來。這部片的精華在哪裡?是要為人們抹平文化差異一刀切帶來的創傷?是要讚美西歐拓荒者的開創精神和堅韌不拔?是要描繪粗獷偉大的愛情?還是要歌頌妮可小姐奮不顧身的母愛?……一般說來,觀眾起鬨的點有如下兩個:一是男豬穿著白色西服裝B……不,是優雅登場的一幕,二是幾個日本兵殘殺偉大的捨身土著先生的一幕。前一幕是出於花痴,後一幕是出於民族憤怒,均和影片無關。好吧……既然我都說到了這個份上,那就說明這個片兒在中心思想的烘托上是失敗的,因為它根本沒有讓它的主題引起大多人的共鳴。或者說,它的中心點在哪兒?因為我們欣賞的是河蟹的祖國影院版,所以影片被閹割也是理所當然的。穿越沙漠那一段的劇情最是突兀,讓人一頭霧水。如果那裡沒有閹割,那我只好罵導演和編劇了。而且影片的許多細節也非常不河蟹,有宣傳封建迷信的嫌疑。無所不能的喬治王總是像美麗的觀音娘娘一樣及時出現救民於水火;有超能力的小男孩能用潛意識制服狂奔中的牛群……也許投資方的本意是要寫一部史詩,可惜最後的結果是變成了具有愛倫坡風格的散文。 電影講述的是一名英國女貴族,千里跋涉到遙遠的國度,遇到粗獷不羈的當地放牧人,她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同意與他協力拯救她所繼承的土地,他們一同展開這場讓他們脫胎換骨的旅程! 在我看來,不論是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還是美國,這些國家在新航路開闢之後成為了西方殖民者的領地,土著居民的家園被戰侵佔,權利被踐踏,白人的同化政策和滲透策略,讓土著居民反而成了國家和社會的邊緣群體,對土著居民來說故鄉反而成了他們回不去的遠方,被排擠,被歧視!好在社會的進步,白人也開始重視和化解社會矛盾,保護土著居民的利益和權利!歐美一家親,這話真的沒毛病,畢竟他們白人都是同根同源,嚴格來說大多數國家的白人都是西歐特別是英國人的子孫後代!

影片講述了一位英國貴族少婦去往澳大利亞接管已故丈夫所經營的牧場,並與當地一名放牛郎相識、相愛、相惜的故事,故事的背景為二戰時期的1939年,當時的澳大利亞暫時並未受到戰火波及,人民的生活還算輕鬆愜意,但是當地土著人受白人歧視嚴重,一場「種族大戰」就此拉開帷幕。 故事也就圍繞著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和種族歧視問題這兩個方面,逐步進行著。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艾希利夫人與休·傑克曼飾演的放牛郎卓爾的相識可謂是趣味無限,從最初的彼此嫌棄到患難與共後的相偎相依,形形色色勾畫出的既是艾希利夫人的純真,也是放牛郎卓爾的柔情,可以說,艾希利夫人來到澳洲後的生活之所以沒有那麼單調乏味,她之所以能很快的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掙脫出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卓爾帶給她的安慰,從而使她愛上了這個「鄉巴佬小鎮」,甘願放棄原先富裕的貴族生活,雖然她與卓爾之間時有矛盾,但是自始至終都有著一份無形的對彼此的牽掛將他們兩人聯結在一起,於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他們二人以為對方已然泯滅於那連綿的廢墟中,卻又在希望之聲中再度聚首,此情此景,除了帶給我連篇浮想之外,也使我認識到:在一起不容易,離開也不容易,合而分,分而再和,分分合合皆是生活。 本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視覺效果的完美。導演巴茲·魯爾曼素以華麗的視覺效果著稱,《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紅磨坊》帶給我們極具的視覺震撼,尤其是後者鮮明的色彩更成為個人最喜歡的一部愛情片。從拍攝方式上看,影片採取美國60、70年代那種復古的拍攝方式,極力講究鏡頭美感,長鏡頭和慢景居多,但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流暢,與當下盛行的注重局部與快速的攝影方式格格不入。這樣使得片中的鏡頭如油畫一般的美麗,充分展現了廣袤澳洲令人心悸的狂野大自然。單憑片中的美景就足以令人再進一次電影院。

再說說,Stolen Generation。Stolen generation就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土著人民因為白人的一些政策不得不與他們的孩子分開,而這些孩子就被白人領養,並且使他們同化。在被領養的那些孩子里,有很多被白人家庭壓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為身邊沒有父母,並且一直都遭受歧視,這群孩子很多都是有心理問題的。而在這部電影里,小Nullah就是因為一些原因,被白人帶走,再被送去集中營。不過幸運的是,他最後還是和他的父母相遇了。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亞剛從英國殖民者手中取得獨立,偏遠的北大荒依然粗蠻匱乏,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原住民黑人不能進入白人酒吧,與他們公開交往也被社會良人鄙夷不齒。混血的小諾拉被稱作「混色人」,既不屬於土著黑人團體,也不是白人,只能時不時藏到農場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蹤,否則會被強行抓入傳道士的兒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與可憐的母親骨肉分離。這部所謂的史詩巨制絕不是什麼史詩,也不是什麼佳作,但卻是值得一看,光是巴茲魯赫曼,妮可基德曼,休傑克曼這幾個名字已經足夠吸引一些文藝青年及偽文藝青年的眼球,意譯成澳洲亂世情把這種偽史詩的感覺進一步誇大,其實,本片只有一個主題——愛情,而且也並不是多麼崇高的愛情,只是寂寞的英倫寡婦和澳洲牛仔之間單純的兩性吸引,至於思索戰爭,土著居民血淚史,文化尋根之類的標籤都是這部愛情大餐的作料,讓觀眾看之有味,其實這部以二戰中的澳大利亞為背景的大片作為不用動腦的肥皂劇是十分優秀的,必備元素統統都有,不要想多了,認真你就輸了。

2003年的那部《冷山》,讓全世界的影迷們見識到了妮可·基德曼這位冷艷的美女性格中彪悍的一面。時隔5年她再次接拍了這部需要她展現強悍個性的戲。與《冷山》一樣,這次的時代背景依然是戰爭年代,只不過從美國南北戰爭換到了二戰,地點也從美國的北部邊荒換到了她自己的故鄉澳洲。而影片中最重要的看點還是那個永恆的主題——愛情,戰火紛飛中的愛情,那個令妮可牽腸掛肚的男人也換了人,裘德洛倒在了「冷山」冰雪中,另外一位同樣來自澳洲的猛男續寫著與妮可那亂世中堅貞的愛情故事,他就是金剛狼——休·傑克曼。 從這部電影也可以看的出來,二戰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還有就是小日本到底有多可惡,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澳洲都沒有能逃過這次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戰爭的侵襲,平靜、美麗的澳洲大陸也同樣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荼毒。 故事還是發生在一個農場中,戰火的波及讓自英國遠來澳洲繼承農場的妮可一路艱辛,而一路上與休·傑克曼扮演的粗豪的放牧人的扶攜相隨則成為二人之間萌生情感的開端,一路上雖說坎坷萬分,但導演也通過這段旅程充分的展現了澳洲大陸壯美的風光。在敘述一個愛情故事的同時也昭示了戰爭給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所帶來的災難,在無情的侵略者面前,一切的妥協只能是縱容他們更加的囂張。只有奮起反抗才能解決問題。對待狗日的小日本就不能客氣。 在欣賞這美麗的愛情故事的同時,想想如今的局勢,小日本這條美國人養的惡犬,又再次向我們齜牙,如不能在此時給予迎頭痛擊,那勢必將重演19世紀中華名族的慘劇。真不懂為何現在的國家領導這麼怕,真的到了那種連「亮劍」的勇氣都沒有的地步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芳芳談人生百味 的精彩文章:

孫藝珍的《假如愛有天意》,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長腳會飛

TAG:芳芳談人生百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