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文欣賞】:登黃鶴樓

【美文欣賞】:登黃鶴樓

初次去武漢,乘小飛機從合肥出發。當飛臨武漢地區時,眼下見到的是一片水澤之國,東湖與無數的大小湖泊,長江與無數的大小支流,構成了中原版圖上最大的水網地帶。武漢沿江東西起頭的龜山與蛇山,連綿蜿蜒。「若巨鱉浮水山」,「繚繞如伏蛇」,「雄踞江之東西」,「勢若龜蛇環衛」。「龜蛇鎖大江」、三鎮鼎立的氣勢歷歷在目。「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武漢就在這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匯處。

當飛臨武漢市區上空時,俯瞰一座高閣特別顯眼,並隨著盤旋著的飛機不斷地轉動著,這就是長江邊上的黃鶴樓,與江西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樓閣」。

二次去武漢,開車馳騁在主要街區,很少堵車,暢遊主要街區和沿江風貌。其地跨長江兩岸,九省通衢、江漢朝宗。黃鶴樓巍然屹立,攀登其上,下臨武漢三城、茫茫大江、龜山蛇山、東湖水網,有一種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溶之感。

三次去武漢,乘高鐵直達市中心。大武漢樓宇林立,數百公交快車,穿梭馳騁,車水馬龍,擁堵時有發生。七條地鐵縱橫,快捷通道,人流沸騰,喧鬧之聲不絕於耳。黃鶴樓景區擴大了再擴大,民俗街巷店鋪林立,旅遊商品檳榔滿目。有人曾比喻,大中華是一把摺扇,武漢是連接扇骨的軸心,我以為黃鶴樓就是釘在軸心上的結點。以結點轉動,開敞其無邊的空間,驅動力強、輻射面寬,有容乃大。

每次光顧這座名樓,想像著古代仙人騎黃鶴升天,在白雲藍天翱翔,又盡享高山流水的神奇與浪漫,才留下這巍巍一座巨樓。這座樓也只有建在武漢才能成其為黃鶴樓,才能與大武漢相匹配,才能顯示出這座樓特有的氣派和風韻。浩瀚的長江賦予武漢人開闊的胸襟和奮進的動力,龜蛇兩山鑄就武漢人剛毅和沉雄的氣度,讓黃鶴樓的仙鶴承載著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漢人,扶搖直上,以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擁抱大中華。

黃鶴樓印記著武漢歷史凡3500年。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就是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明朝,武漢是南方最大的城市城池之一,為「楚中第一繁盛」之地,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為中國內河最大港口。清乾隆年間,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對外貿易遠超廣州,幾與上海並駕齊驅。現在的武漢是中國工業發源地之一,有「東方芝加哥」之稱。武漢鋼鐵公司是全國三大鋼鐵基地之一,最集中的汽車生產基地,許多「武」字當頭的產品曾經佔據著全國市場。

黃鶴樓見證著武漢當代發展歷程。站立其上,最觸目的是武漢長江大橋。這是我國第一座在長江上架起的大橋,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臨指導。周總理審定了上百種方案,最後採用了唐寰橙的設計,兩邊橋頭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塔樓特別引人入勝。毛主席當年到武漢,他有兩個心愿:一個是看正在建設的大橋,一個是在長江里游泳。毛出席從蛇山下水從淡水湖上岸,其暢遊長江的場面一直成為中國幾代人的佳話並引以自豪。

在黃鶴樓頂走廊環顧四周,看到的是一座正在伸延而又長高的城市。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高鐵都在武漢交匯,襟江達海之大武漢,更加起到了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作用,成為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駕乎津門 ,直通滬上」的江漢關、集家嘴,其開放歷史歲歲升華;東湖光谷、沌口車城、王家商都,構成江城新三足。也許武漢將會成為紐約的曼哈頓、巴黎的拉德芳斯、東京的新宿、香港的中環、上海的陸家嘴等等。這些地方或許因為沒有「黃鶴樓」而成為永遠的缺憾。

這樓、這山、這江、這湖、這橋,構成了大武漢「天下第一」的景觀。

——陳同鋼 2018年5月31日寫於東嶺居室

(作者簡介:陳同鋼,祖籍福建閩侯,1964年畢業於陝西師大中文系。長期在寶雞工作,退休後從事業餘寫作。著有《太陽從東邊升起》《故土》《潮跡》《守望家園》《星星點燈》《生命簡史》《追綠》等十餘部散文評論通訊集)

(本文圖片:1、作者提供;2、來自網路)

喜歡此文請留言點贊,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琴心熙語 的精彩文章:

黃河第一高塔
那些年街頭巷尾的電話亭

TAG:琴心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