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游洪洞大槐樹憶歷史故事

游洪洞大槐樹憶歷史故事

從兒時起,就常聽大人們說;「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鄉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我雖然生在山西長在山西但一直沒有去過洪洞大槐樹,心裡總是惦念著有機會看看。今五一前夕,我與同事們一日游,從太原途徑平遙休息站,短暫休息後,歷時3個多小時到達位於臨汾盆地北端,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它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級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洪洞大槐樹是明代遷民的遺址,有一段淵源的歷史。元統治者以游牧之勇破金滅宋,統治中國達98年。元官僚貴族與漢族地主階級殘酷的剝削壓榨人民,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農民起義蜂湧而起。元末動亂,中原、江南等地人煙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山西洪洞一帶,卻相對顯得安定,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雨順,人民生息繁衍。明朝建立後,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 幾成無人之地。「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結束。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為了發展生產、恢復人口和國力,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將近50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在山西共組織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洪洞大槐樹下彙集轉遷,所以被稱為大槐樹移民,當時移民主要遷往河南、山東、安徽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移民遍布整個中原地區。

我們一行人剛到景區,遠遠就看到正門槐樹的大根雕造型,她象徵著大槐樹的子孫們同門、同根、同祖、同心。我仔細觀察,她也好似一位弓著腰,柱著龍頭拐杖耄耋的老祖母,揮著手歡迎我們呢。走進根雕大門,迎面影壁上超大的隸書「根」字是我囯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題寫,字體筋骨突出,強健有力,隱含象形,寓意深長。我感覺「根」那堅實的一豎,深深紮根於大地母親,那一撇好像母親的孩子昂首挺胸走向全囯四面八方及大千世界。

繼續前行,有幾組雕塑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聽取大臣彙報關於移民的進諫;移民在遷圖地安家落戶,正在給孫兒講往日洪洞縣大槐樹的故事等。

走著來到了,有一座建於民囯時期的牌坊,它的正面與背面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 的確大槐樹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她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芸芸眾生。

繼續前行,第一代大槐樹遺址。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年間汾河發大水,被洪水沖毀。人們懷念她,在大槐樹的生長地上,修建了碑亭。由第一代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也有近400年的歷史;由第二代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她們枝葉茂盛威武挺拔,人們給她們皮紅帶花,在她們的周圍懸掛著各種的吉祥物。她們目睹了來來往往,無法數清的大槐樹後裔們,尋根問祖,飲水思源。在古槐樹的不遠處,有座石經幢是當年廣濟寺的唯一遺物,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見證了千千萬萬明代大槐樹遷民對故土的眷戀與不舍。在它的近處有棵千年槐根,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她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屈不撓的頑強民主魂。

走著走著,看到「蘇三卸枷」雕塑。蘇三的故事在我囯可以說家喻戶曉而且有多種的演繹形式講述。我看著雕塑,在這一刻時光好像凝固穿越到了明正德年間。當年蘇三起解,正直夏日酷暑,她身帶重枷,舉步艱難。幸好遇上解差是位善良的老者,他給蘇三卸去刑枷,來大槐樹下歇腳,此景浮現在眼前。京劇大師梅蘭芳那悠揚婉轉的唱腔「蘇三離開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從遠處隱隱傳來。

繼續前行,不覺來到了可容納萬人的祭祀廣場,那祭祖堂前:爐香裊裊,這也許就是億萬大槐樹後裔與先祖溝通的媒介吧。來到祭祖堂,在大殿里排列著數不清的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好多遊客從姓氏牌位上認真地找尋著自己姓氏的祖先,然後再在祖先牌位前祭奠。

來到復建的廣濟寺。有青磚照壁、天王殿、放生池、觀音石像、大雄寶殿等建築。當年廣濟寺寺旁有一棵漢槐,車水馬龍從樹蔭下通過。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當年他們曾在這裡戀戀不捨地離開故土,心裡充滿著惆悵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逐步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我記得我的祖父及許多老人都有這樣的習慣。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我經常看到老人們看看小孩小趾甲,然後說大槐樹來的。啊,洪洞大槐樹的基因已經印記在我們流淌著地血液里。

園區內的衛生間都寫著「解手」這是原為大槐樹移民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至今好多人還在沿用。

走著,來到了根祖文化記念品商店。有盤子、扇子、杯子等等。遊客們根據自己的愛好挑選著,我的同事瑞兒給她的小孫子,挑了一小盒六個,上面寫著「根」字的小杯子。我說一下買那麼多,她說;「給他倒幾杯喝一杯再拿一杯」。隨後我想小孫子「根」概念應該強化了哦。

最後我們來到園內的民俗村參觀,首先看到是洪崖古洞及民俗村中,民囯時期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

我們漫步在景園的小道上,萬物復甦,春意盎然。一片生機勃勃,到處花紅草綠,樹木成蔭。充滿著春的韻味只覺得神清氣爽,令人愜意。不覺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準備返程了,在車上「根祖聖地」的景觀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喬毛毛,一位喜歡業餘讀史的50後。

圖片來自網路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二喬:雖曇花一現,卻流芳百世
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潘安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