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紅移理論確實是對的,那類星體在宇宙將扮演極重大的角色
2015年03月03日,中國天文學家為主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128億光年、430萬億倍太陽光度、中心黑洞質量約為12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亮類星體。這是人類目前已觀測到的遙遠宇宙中發光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
2015年5月,據國外媒體報道,藉助位於夏威夷的凱克天文台,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於第一次發現了4個類星體齊聚的場景,這4個活躍的黑洞彼此距離非常接近。該研究團隊由天文學家約瑟·漢納威(Joseph Hennawi)領導。據介紹,這4個類星體位於遙遠宇宙空間的一個超大質量結構中,環繞其周圍的是一個巨大的由冷卻密集氣體組成的星雲。
2011年科學家用哈勃望遠鏡揭開了一個神秘天體的面紗。2007年,一位德國生物老師在夜空中發現神秘綠色天體,距地球約6.5億光年,被稱為漢妮天體。原來這是個已經死亡的類星體。漢妮天體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但2011年1月10日美國天文學會第217次會議上公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精細照片和X光觀測數據,終於揭開了漢妮天體的神秘面紗。
由許多地面和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原始圖像表明,漢妮天體是一團巨大的炙熱氣體。天文學家推測,漢妮天體所發出的光,來自於一個名為IC2497的相鄰星系的輻射。科學家認為,IC2497的內核里有一個巨大的黑洞,曾經吞噬掉了各種氣體和星體,並釋放出兩股相反的炙熱氣體和高能輻射。這種活躍的星系也被稱為類星體。當類星體發出的輻射擊中氣體雲時,就會激發氧原子,使氣體雲發出綠色的光芒。
類星體是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長期以來,它總是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類星體是人類觀測到的非常遙遠的天體,高紅移的類星體距離地球可達到100億光年以上。類星體是一種在極其遙遠距離外觀測到的高光度天體,80%以上的類星體是射電寧靜的。類星體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類星體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億光年以外的距離處被觀測到。
據推測,在100億年前,類星體數量更多。類星體是一類離地球最遠、能量最高的活動星系核。類星體與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度被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
類星體的殘骸就是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現在還在原先星系的中心。類星體本身並不是一種天體,而是一種現象,只是早期天文學家剛發現類星體現象時,誤以為它們是一種新的天體。在上個世紀60年代,天文學家在遙遠的星系中心發現了一些強度極高的電磁輻射,包括從無線電波到X射線等波段。由於它們的特徵有些類似於恆星,所以天文學家把它們稱為類星體。
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其實是星系中心的活躍超大質量黑洞造成了類星體現象。黑洞本身並不會發出任何電磁輻射,相反,它們還會吞噬電磁輻射,那麼,那些超大質量黑洞又是如何成為類星體的呢?
原因就在於環繞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盤。在年輕的星系中,星際空間中的氣體物質很多,它們還沒有大量形成恆星,其中一些氣體物質就會被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所捕獲。這些氣體物質環繞黑洞旋轉,結果形成了吸積盤。在螺旋掉進黑洞的過程中,黑洞的引力迫使物質之間不斷摩擦,這足以釋放出極其強烈的電磁輻射,所以我們可以觀測到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類星體。有關明亮的黑洞吸積盤現象,在《星際穿越》中有過展示。
類星體它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天體;如果宇宙紅移理論確實是對的,那類星體對於宇宙將扮演極重大的角色;它代表的是最遠,最古老的宇宙。因此能從側面映整個宇宙的演化。也由於它高度的亮及神秘的吸收線,更是研究宇宙中介物質(介於地球和宇宙邊緣之間)的最佳利器。


※以現在的技術中國什麼時候才能開採月球資源?
※現在地球的質量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TAG:菜葉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