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大家好,歡迎來到品味人文歷史,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安史之亂。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雜胡,憑藉一套權術,天寶末年當上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還兼任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統有近20萬的兵力,掌握著黃河以北軍政、民政大權,在各節度使中,他的力量最大。他以狡猾獻媚的手段,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去和楊國忠因爭寵而鬧矛盾。他看到內地武備廢弛,自己有奪得最高權力的可能,遂於公元755年11月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唐。

安祿山帶領軍隊向南進攻,河北一帶本是他的轄地,所過州縣官吏非逃即降或被殺掉。只有常山太守顏杲卿和平陽太守顏真卿堅決抵抗,但最後也失敗了。安祿山叛唐的消息傳到長安,沉迷於歌舞酒色的唐玄宗,這才大吃一驚,急忙派將募兵,在潼關、洛陽一帶布防。新募的兵士缺乏訓練,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又矛盾重重,指揮失宜,唐軍抵抗不住安祿山的進攻,不久洛陽失守。公元756年,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並分兵進攻潼關,唐玄宗與楊國忠匆忙向四川逃走,長安落入叛軍手中。

安祿山的軍隊進入長安後,手下諸將自以為得志,迷戀聲色,爭權奪位。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他們無力向唐進攻了,在唐朝方面這時發生了相反的變化。唐玄宗君臣向四川逃跑的途中,作惡多端的楊國忠被隨行兵士殺掉,楊貴妃也在馬嵬被勒死,眾憤有所平息,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即皇帝位。向朔方,隴右,河西、安西、西域徵調援軍,並向回回紇借來騎兵。唐軍開始振作起來,公元757年9月,唐將郭子儀等率唐軍及回紇騎兵攻克長安,10月又恢復了洛陽,安慶緒退到鄴郡。

公元758年,唐朝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之兵圍攻鄴郡,唐軍人數比對方多得多,但缺乏統一指揮,久攻不下。第二年安慶緒的部史思明趕來解圍,唐軍大敗,形勢再次對唐不利。不過安史內部此後仍舊不斷內訌,公元759年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史思明自立為帝,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公元762年,唐肅宗死,唐代宗即位。唐代宗再次向回紇借兵,唐軍聯合回紇向史朝義進攻,史朝義的幾個主要將領相繼投降。公元763年,史朝義窮迫被殺,安祿山發動的叛唐事件至此結束。這場戰,前後延續八年,始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是唐中央和地方勢力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對人民說來是一場大災難。唐朝政府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唐統治者的腐化奢侈,早激起人民的不滿和反抗。但安史軍隊的殘暴殺戮,安祿山攻下長安後的搜刮掠奪,對人民更是極大的禍患,因此戰爭中,人民是傾向唐朝的。史載:「河溯之民,,苦賊殘暴,所在屯結,多著二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民間騷然,益思唐室」。正是在人民的鬥爭下,安史不能鞏固他們的佔領區,唐朝才把叛亂平定下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唐朝中央集權勢力大為削弱,地方割據力量更為膨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的統一隻存空名了。黃河流域的經濟受到重大的破壞,在今河南省和河南北一帶,造成了野獸出沒,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局面,但華南江南未受影響,唐政府的財政要依靠南方的支持,加重對南方人民的剝削。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完了,歡迎大家把自己的看法留在評論區與小編共同探討!本文由品味人文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味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代著名金石大師考古大師吳式芬的生平事迹

TAG:品味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