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那些出現在心理學教材里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出現在心理學教材里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神經現實

整理:Spring

編輯:EON

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典型案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啟發心理學家們不停思考。尤其讓人著迷的是,作為典型案例,由於新證據被發掘,新技術被引入,案例的解釋和理解也在演變。

下述案例的相同之處在於,它們會被引入心理學經常辯論的主題,包括人格和自我認同、先天與後天、以及心靈與身體之間的聯繫。

貝莎·帕朋罕

Bertha Pappenheim

貝莎·帕朋罕是德國猶太女權主義者和社會工作者先驅。她在心理學史上留名是因為另一個名字——安娜·歐(Anna O.)。安娜是最早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之一,關於她的案例被認為精神分析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典範。她的案例啟發了弗洛伊德關於精神疾病更多的思考,為後來精神分析法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1880年,在維也納的一所房子里,安娜卧床不起,並出現了包括幻覺、性格改變和不停地講話等癥狀。彼時,名為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ph Breuer)的心理分析師被安娜的家人邀請至家中對其進行治療。布洛伊爾認真檢查後並沒有找到安娜的任何軀體性原因。

在之後的18個月里,這位醫生幾乎每天都會看望安娜,並與她談論她的想法和感受,包括她對她父親的悲傷。而隨著安娜的訴說越多,她的癥狀似乎消失得越多——這顯然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精神分析或「談話治療」。

布洛伊爾的成功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儘管弗洛伊德從未見過帕朋罕,他與布洛伊爾合作寫下了關於安娜的案例,包括她對懷孕的那種很瘋狂的想法並將其發表在《癔症研究》一書中。

關於安娜的故事議論紛紜,一部分心理學史研究者認為,安娜的確患有癲癇等器質性疾病;另一些則認為,安娜其實並沒有被治癒而是對布洛伊爾產生了移情,後者懼怕並草草結束治療。

我們可以明確了解到的是,1888年後,帕朋罕在德國生活得很出色。她成了一名多產作家,包括撰寫故事、創作戲劇和翻譯文本等。同時,她也是一名有影響力的社會工作者,她為孤兒院工作的婦女建立社交俱樂部,並創立了德國猶太婦女聯合會。

帕朋罕於1936年去世,享年77歲,終身未嫁。

凱蒂·吉諾維斯

Kitty Genovese

與其他人不同,凱蒂·吉諾維斯之所以在心理學經典案例中留名,是因為她令人悲痛的遭遇而非其本人。

1964年,28歲的吉諾維斯在她經營的曼哈頓酒吧營業結束後並返回公寓。當她下車朝公寓走去時,遭遇歹徒溫斯頓·莫斯利(Winston Mosely)的襲擊並被殘忍殺害。

這場悲劇對心理學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激發了關於「旁觀者效應」的研究。所謂旁觀者效應是指當有兩個及以上的人在場時,個體會傾向於不對受害者提供幫助,且在場的人越多,人們越傾向於不提供幫助。後來的研究表明,個人責任感會被其他人的存在稀釋。據說在吉諾維斯的案例中,有38人見證了吉諾維斯的死亡,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做出任何的幫助,這就是旁觀者效應的一個可怕實例。

然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當心理學家們重新審視這一引起軒然大波的悲劇時,發現事實要複雜得多——在吉諾維斯的案例中,至少有兩個人試圖尋求幫助,沒有一個人報告自己「的的確確」目擊了致命的襲擊。這表明當初的38人未施以援助之手更可能是因為模糊性很高,事件本身並沒有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

在今天,我們可以認識到,雖然旁觀者效應的主要原則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但現代心理學對其機制的理解卻變得更加細緻。例如,有證據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當人們成為一個較大群體的某一共同部分時,他們更有可能採取行動,例如當他們和其他群體成員和受害者一樣都屬於同一社會類別(例如全部是女性)時。

小阿爾伯特

Little Albert

小阿爾伯特是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Watson)給一個11個月大的嬰兒的綽號,他與同事包括後來的妻子羅莎琳德·雷納(Rosalind Rayner)一起試圖通過條件反射引發小阿爾伯特的恐懼。這項1920年進行的缺乏科學性的研究,因觸犯倫理道德變得臭名昭著。

近年來,關於小阿爾伯特真實身份的探究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阿巴拉契亞大學的霍爾·貝克(Hall Beck)領導的一個小組在2011年宣布,小阿爾伯特實際上是道格拉斯·梅里特(Douglas Merritte),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一名奶媽的兒子,華生和雷納曾在那裡任職。在這個悲傷的敘述中,小阿爾伯特因早期實驗導致神經受損並於6歲時死於腦積水——而這加劇了華生和雷納研究的不道德性。

然而,這一說法受到2014年麥科文大學的羅素·鮑威爾(Russell Powell)領導的另一組學者的挑戰。他們明確指出小阿爾伯特更可能是威廉·巴格(William A Barger,在他的醫療檔案中記錄為Albert Barge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另一位奶媽的兒子。

教科書作家理查德·格里格斯(Richard Griggs)對所有證據進行了權衡,認為巴格的故事更可信,這意味著小阿爾伯特事實上死於2007年,享年87歲。

克里斯·科斯特·西斯摩爾

Chris Costner Sizemore

克里斯·科斯特·西斯摩爾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患者之一,她在上個世紀50年代被診斷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如今被稱為解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

西斯摩爾擁有伊娃·懷特、伊娃·布萊克、簡和許多其他人格。在一些表述中,西斯摩爾出現的這些人格被認為是對童年創傷時的應對,包括看到她的母親嚴重受傷,以及一名男子在一家木材廠鋸成一半。而在近年來,西斯摩爾表示,她的不同子人格在過去數十年內逐漸融合成統一人格。

儘管如此,她仍然認為她過去的不同方面屬於她不同人格。例如,她表示她的丈夫是與伊娃·懷特而不是她結婚,伊娃·懷特才是她的第一個女兒的母親。

1957年拍攝的《三面夏娃》這部電影就是根據西斯摩爾的心理醫生寫的同名書改編的。1977年,西斯摩爾出版了她的自傳我是《伊芙》(I』m Eve)。 2009年,她出現在BBC的《Hard Talk》訪談節目中。

大衛·利馬

David Reimer

作為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患者之一,利馬在8個月大時就因一場拙劣的割禮手術失去了陰莖。心理學家約翰·曼妮(John Money)建議利馬的父母將他作為一個女孩子撫養,並讓他接受進一步的手術和激素治療,以協助他的性別重置。

之後,這個案例被約翰·曼妮發表,並在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人們認為這個案例相當成功,支持了「性別取向乃後天決定,與先天性別無關」。

事實上,性別重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利馬的「男性化」從未遠離。14歲時,利馬被告知了過去的真相,並開始再次重置性別,重新成為男性。後來他公開了自己的故事,以此來阻止類似群體的性別後天性重置行為。

此後,約翰·科拉平托(John Colapinto)以利馬的經歷為藍本撰寫了《回歸自然:被當做女孩養大的男孩》(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 )。利馬本人的經歷也成了BBC兩部紀錄片的主題。

2004年,利馬因抑鬱症、經濟困難和婚姻問題選擇自殺,年僅35歲。

_____________

內容經授權轉載自【神經現實】公眾號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這個穴位說起來羞羞的,但是前列腺有問題,還真得找它幫忙!
營養健康油到底是哪一步出現偏差才變成了奪人性命油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