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走地理 這就是河套

行走地理 這就是河套

夾在荒漠與草原中的農耕區

這裡是我國北方的魚米之鄉

是塞北的江南

距今約5000~7000年的

仰韶文化北部也覆蓋到這裡

它位於黃河「幾」字灣北端的濱河之地

它就是河套平原

01

圖中磴口鎮現為磴口縣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

一般指賀蘭山以東

呂梁山以西

陰山以南

長城以北之地。

河套平原地區是指黃河「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

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

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

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

有時將內蒙古部分稱為「

東套

東套又分為前套和後套。

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

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

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

內蒙古河套(前套、後套)北側

依次橫亘著狼山、烏拉山、大青山等

東西走向的山脈

西側是烏蘭布和沙漠

南側為庫布齊沙漠

主要位於北緯40度以北的中緯度地區

內蒙古境內黃河沿岸

位於陰山山脈以南

鄂爾多斯高原以北

陰山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間的

斷陷沖積湖積平原

河套平原西南高東北低

北側多處斷層發育

它的形成主要是先有斷裂下陷過程

後來河流泥沙在低洼處不斷沉積

形成的沖積平原

後套平原西起磴口、東至烏拉特前旗西山嘴、北靠陰山、南至黃河;前套平原西起包頭西郊、東至蠻漢山、北靠大青山、南瀕黃河。

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

及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

南北朝時稱「敕勒川」

明朝以後稱「土默川」

所以也稱之為土默川平原

後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

這兩個有時候全並稱為「東套

此圖來自中國國家地理,百度搜索

狹義上的「河套」僅指巴彥淖爾所在的後套平原

河套平原也將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下是草原和荒漠

的這條地理定則打破了

因為這裡由於黃河水提供的灌溉水源

成為了重要的農耕區。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

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

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

圖片來源 @地球知識局

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後套平原

而不包括銀川平原

銀川平原和青銅峽

以南的中衛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02

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空間上

由東向西遞減

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這裡

晴天多,光照充足

平原地區,地形平坦

河套平原由黃河及其支流

沖積而成,耕地多,土壤肥沃

這裡瀕臨黃河

灌溉條件優越,灌、排工程體系完善

灌溉水源充足

因此又稱之為「塞上糧川」

這裡盛產小麥、玉米、高粱、

大豆、葵花、甜菜、瓜果等

是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糖生產基地

也曾是我國「新天府」的候選區

河套灌區是我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

它位於黃河上中游內蒙古段

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

這三大灌區分別是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寧夏平原

陰山作為古老的

斷塊山

對河套平原種植業發展

起到了一定意義上的積極作用

它阻擋了南下的寒冷氣流

削弱了河套平原農作物受凍害的威脅

阻擋了南下的沙漠入侵

保護了耕地

陰山阻擋北上的暖濕氣流

增加南麓的降水補給

山脈內部及山前地帶的

森林(及湖泊)涵養水源

通過地下水對河套平原進行補給

但這裡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還要注意

自然災害和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注意寒潮和低溫凍害

防風固沙,防治大風和沙塵暴

防止土地沙漠化

注意節約用水

合理灌溉,完善排水系統

防止土地鹽漬化

03

河套西、北、東三面環以黃河

陰山橫亘黃河之北

其溝谷多為古代大漠南北之重要通道

河套地處中溫帶

深居大陸內部

受東南暖濕季風影響較弱

西北乾冷季風影響較強

氣候寒冷乾燥,多風沙。

截取自西漢「河套四郡」 製圖 @ 天涯鄙視搶沙發的

河套地區自古為多民族居住地

戰國屬趙

秦屬九原、北地等郡

漢屬朔方(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

五原(在今包頭西)

西河(郡治今陝西府谷西北)等郡

西晉為羌胡地

東晉時匈奴據此建國,號夏

唐屬關內道

北宋大部為西夏的河南地

明屬陝西布政使司,後為韃靼所據

清屬鄂爾多斯伊克昭盟

至民國屬綏遠省

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

重要組成部分

是人類發展史上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

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

這裡有號稱九原、鹿城

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的包頭

還有號稱青城、雲中

中國乳都的呼和浩特

河套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

石棉、鹽、鹼、稀土等

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平原是鑲嵌在

草原與荒漠中的明珠

是大漠腹地的糧倉

這裡的灌溉系統

既能減緩雨季洪流

又可以沉澱泥沙

為黃河過濾部分雜質污物

正因此

天下黃河富河套

富了前套富後套

這裡有烏梁素海

它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

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

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

還有陰山岩畫

作為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石刻

既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

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

也揭示了他們的游牧生活狀況。

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路百度

資料參考自網路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轉載需註明來源

將地理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蹊 的精彩文章:

羅訥河的洪水與拆壩
洪與澇的不同,同為早晚為何時間不同,降水多不代表水源充足

TAG:地理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