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建好足夠使用的廁所之前,印度人先建了一家廁所博物館丨VICE

在建好足夠使用的廁所之前,印度人先建了一家廁所博物館丨VICE

原標題:在建好足夠使用的廁所之前,印度人先建了一家廁所博物館丨VICE



加書亞



這是一個由三片殘缺的弧形陶片拼成的不完整圓盤,中間留了一個手掌大小的圓孔,陶紅色的表面斑駁不平,當初被無數屁股摩擦得一度十分光滑的表面終於在歷史的掩埋後再次變得粗糙起來 —— 我凝視著眼前這個公元2世紀貴霜帝國時代的 「坐便片」 ,邊上的解釋文字寫道:從一個尼姑庵中發掘出土;直徑80厘米,中間排便孔17厘米。註:兩側另設有擱腳處。

我揣摩不透眼前這個裝置的人體工學原理,心裡卻篤定地認為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瓷馬桶,它給我一種來自石器時代的感覺。



公元2世紀笈多王朝尼姑使用的 「坐便片」


印度新德里巴勒姆區(Palam)的 Sulabh 國際廁所博物館規模不大,卻妙趣橫生,滿是關於廁所的幽默和詩意。這裡不僅展示了世界各個國家不同的廁所文明和如廁禮儀,還有 「致馬桶」 一詩的作者是誰等冷門知識。



展品中,一個美國1920年代的雙層樓廁所模型歧視感十足地在二樓門上寫著 「經理」,一樓寫著 「僱員」


在雙層廁所旁邊,是一塊如廁 「秘笈」 展板。如果你在戶外頓生便意而附近又沒有廁所;或者因手頭沒有廁紙,導致你無法響應這 「自然的召喚」,因此產生巨大的不適時,請嘗試下述方法:用一支筆,或任何鈍物,用力壓在手掌上並如圖示方向移動三到四次,「壓力」 立刻便會緩解。



憋屎秘籍


比所有這些關於廁所的歷史和趣聞更好玩的,也許是這樣一個事實:這家博物館位於印度 —— 一個公共衛生條件落後,能夠用上廁所的人數遠低於使用手機的人數,如廁方式經常被各國人民開玩笑的國家。

「所以,在修建好夠用的廁所之前,印度人先建了一家廁所博物館?」 這正是驅動我前去新德里一窺究竟的原因。



博物館的講解員說,這個高級馬桶蓋也是用水沖的,和印度人的習慣一致


一年多以前,當我首次到這個國家旅行時,剛走出新德里火車站的地鐵口,就被帕哈甘吉區破敗街道上充斥的曠世氣味震撼住了。這種氣味混合了不下一百萬種來源,其中三大重要的貢獻者是:聖牛留下的牛糞,街邊廚房飄出來的咖喱,還有路邊毫無遮蔽的廁所。


在印度的許多城市,廁所都介於有與無、室內與露天、現實和超現實之間。


「基礎款」 的廁所基本上只是路邊的一堵牆,用磚砌出幾個凹槽,簡單意思一下。對勇於嘗試的外國人而言,尿尿時要保持專註十分不容易,因為在你身後就是近在咫尺的汽車、突突車、行人、牛車組成的洪流。「現實款」 是在基礎款後方和上方遮上幾塊塑料板,圍出一間廁所的大致格局,具有了一定的隱蔽性和專註感。印度當然也有許多現代廁所,比如在地鐵站和大商場,這家博物館幕後的 NGO 組織 Sulabh 就是一個重要的現代廁所建設者。



「現實款」 的廁所


在我的旅行經歷中,也許只有西藏的廁所條件和印度有的一比。藏區自然條件惡劣,許多廁所建得十分粗劣簡易,且多建在懸崖之上。這些廁所不需要人打理,完全靠大自然的承接和降解,氣味自然也是經過常年累月的醞釀。但西藏的懸崖廁所給如廁者惡臭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一種豪邁感 —— 想像你的粑粑從十米甚至數十米的高空墜落的景象。而在印度,被臭味淹沒之後你只會產生一種譫妄的幻覺。


印度人之所以對廁所如此隨意,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在不知何時形成的露天排便習慣。如果你去印度農村旅行,見到提著白色小水壺成群結隊地向村外走去的村民,請千萬不要打聽他們去做什麼。對,他們就是去做 「那件事」,那白色小水壺中水則是為了便後清潔用的。


博物館展覽圖片,文字為 「露天排便,社會詛咒」


隨著這個古老的國度逐漸邁入現代文明,這種原始的方式在近現代印度的精英眼中成了這個國家落後的象徵,成了文明的疾病,開始受到猛烈的批判。


在印裔作家 V·S·奈保爾看來,印度人清晨在河岸上蹲成一排大解的景象,就如同 「羅丹的雕塑《沉思者》一般永恆」。在《幽暗國度》一書中,他露骨地描述了這一現象:


「在果阿,清晨時分,你也許會想出門走一走,沿著曼杜威河畔的回欄大道散散步。往下一瞧,你卻看到距離路面六尺的水邊,蹲著長長一排人影,乍看起來,就像一叢叢被沖刷到岸邊的海草似的。在這一點上,果阿的居民和古羅馬帝國的公民看法一致:大便是一種社交活動;從事這種活動時,他們得蹲在一塊兒,邊拉邊聊天。」


從南非回來的聖雄甘地則在國大黨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時注意到,那些出席重要政治會議的代表,明知清潔工人已經下班,沒人清洗排泄物,卻依舊公然在走廊上大小解。



越來越多的印度農村人口(尤其是女性)意識到廁所的重要性


今年獲得三項印度電影觀眾獎提名的寶萊塢電影《廁所:一個愛情故事》,講述的就是印度年輕一代因無法忍受露天排便習慣,奮起掀起一場革命的故事。像多數印度電影一樣,《廁所》在令人觸目驚心的現實與一種理想主義之間來回撕扯,講述的故事具有典型的印度特色:剛結婚的新婚夫婦不久便開始鬧離婚,而新娘向法院申請離婚的首要理由竟然是新郎家沒有廁所。這樣一起離婚案引來了媒體的報道和法院的特別關照,折射出印度在公共衛生領域尷尬的現實。


其實,這部電影里的故事在印度一點也不魔幻:就在今年3月29日的《印度時報》上,德里諾伊達地區的幾名政府僱員被迫向當局申請調離,理由就是在工作時間段周圍沒有可供使用的廁所。


電影《廁所》截圖


現在,即便在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印度年輕人也意識到露天排便與現代衛生之間的鴻溝。尤其是這個國家的女性,她們越來越渴望有乾淨衛生的廁所。


2014年莫迪成為印度總統後,在印度全國掀起 Swachh Bharat Mission (清潔印度運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興建大量家庭和社區公共廁所,以改變露天排便的習慣。這項運動的目標是到2019年10月2日(聖雄甘地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甘地也是號召印度人保持清潔衛生習慣的先驅)實現全國公共廁所免費,並且花費300億美金在印度農村地區建成9000萬個廁所。


運動發起後,印度全國掀起了建設廁所的高潮,印度報紙上時常可以讀到一些略顯誇張的標題,比如 「120小時內建了32000個廁所」。連偷獵官司纏身、不久前被關在監獄裡的寶萊塢明星薩爾曼·汗也略帶調侃地抱怨關著9個人的公共牢房只有一個廁所,還表示出獄後願意響應國家號召,幫助監獄建設更多的廁所。



Sulabh 的創始人 Pathak 博士和負責掏糞的低種姓 「賤民」 在一起


新德里的廁所博物館是由一個叫 Sulabh 的組織成立並運營的,該機構的創辦人 Bindeshwar Pathak 熱衷於在印度農村地區推廣廁所。他發明了一種方便實用的 「雙坑茅廁」(twin-pit toilet),最低修建成本只要15美元,沖一次只用1.5升水(常規廁所大約需要12升)。由於成本低廉、建造方便,很適合在印度農村推廣。


博物館也展示了許多不同規模的 「雙坑茅廁」。一個胖胖的女講解員讓我站在一個 「坑」 邊,自己站在另一個 「坑」 邊,開始滔滔不絕地為我講解起來:「這兩個坑交替使用,一個坑在用時,另一個已裝滿的坑遮蓋起來,經過兩年發酵就變成肥料……」 她告訴我,截至目前他們已經在印度農村修建了150萬個這樣的廁所,「我們的 Pathak 博士被稱為印度的 『廁所咕嚕』(Guru,意為大師、老師)!」 她還找出一本厚厚的宣傳冊送給我,封面上,就是莫迪總理和這位 Pathak 博士兩人一起為一個 「雙坑茅廁」 奠基的照片。


博物館展示的 「雙坑茅廁」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印度人修建這個博物館並不是為了展現他們的廁所建造得多麼精美、別緻和不同,而只是因為好多人意識不到他們需要一個廁所。所以,這家博物館才會煞費苦心地搜羅了許多歷史文獻,以印證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良好的衛生習慣。


比如,大廳里的展板就從公元前2500年前的哈拉帕、摩亨佐達倫文明講起,佐證印度在廁所文化以及如廁禮儀方面有著悠久的傳統。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尼姑們使用的 「坐便片」 只是其中的例證之一。展出資料中最讓我感到特異的,是印度古代典籍《摩奴法典》中對如廁的地點、時間、蹲位、過程進行的規定:


「已婚人士如廁前應吟唱一首頌歌,並且:1、如廁前,應將「聖線」(sacred thread)繞成小圈,並放在右耳上。2、排便前應用布料將頭包住。如果身邊沒有布料,則應把聖線繞過頭頂並垂於左耳。3、排便時務必保持沉默,白天應該面朝北方,夜間面朝南方。4、排便時不應該碰到水。5、排便完後,應用右手持水罐,用左手清洗。」


規範下有兩條補充:「(1)獨身者應比已婚者嚴格兩倍;行瑜伽者應三倍嚴格;聖人應該四倍嚴格。(2)這些規範僅適用於白天,夜間清洗頻率應減半,旅行期間進一步減半,病人應視能力而行。」



在博物館接受教育的印度小孩


另一首小詩則說明了優雅排便與宗教潔凈的關係,大意如下:


1、小便應離水源10手(hand)遠。


2、大便100手遠。

3、當附近有河流或者寺廟時,小便至少要40手遠,大便至少400手遠。


4、不應該在活水或河流中大小便。用於清洗的水應帶在身邊,清洗時應遠離河道。


問題在於,這些混合了宗教觀念,因而顯得莫名其妙的規範與現代的衛生觀念其實相差甚遠。與其說它們關注身體和環境的乾淨衛生,不如說更關心如何避免觸犯我們難以理解的那些宗教禁忌。


《印度時報》今年4月11日刊登的一條新聞寫道:剛建好的一批公共廁所引起了公眾憤怒,當局連夜拆除,原因是建設這批廁所的磚塊廠商名為 「Ram」,每一塊磚上都印著 「Ram」 的 Logo。「Ram」 是印度教廣受崇拜的羅摩神的名字,把印著他名字的磚塊用來建廁所,自然是瀆神!



印有 「羅摩」 神字樣的磚塊


神祇要求潔凈,而廁所里的污穢物無疑會引起污染,兩者無法相容;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宗教的潔凈並不一定會帶來清潔衛生,兩者甚至還有可能背道而馳。


離開廁所博物館時,我腦海里褻瀆般地浮現出了印度的聖城瓦拉納西。去那裡朝聖的每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會義無反顧地下到恆河沐浴凈身,雖然因上游的工業和生活垃圾大量傾倒排放的緣故,恆河水早已變得渾濁不堪。恆河是神聖的,它帶來宗教意義上的潔凈,而這種潔凈和衛生無關。


//編輯:麥基


別的電波第十四期 | 譯制童年

關於別的流行文化。通過視頻、活動、圖文、出版、產品等多樣呈現形式為你提供點兒「別的」,連接你和「別的」一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中國 的精彩文章:

VICE簡報 | 大蟒蛇開始當按摩技師了
一部關於俄羅斯 Hip-Hop 的發展史 | NOISEY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