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二千年歷史茶園,祖先留遺訓:唯有種茶方可讓子孫取之不盡

二千年歷史茶園,祖先留遺訓:唯有種茶方可讓子孫取之不盡

景邁山是雲南著名普洱茶山中一座擁有兩萬多畝、上千年茶樹的園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古茶園,號稱"萬畝喬木古茶園",又稱茶山之最。景邁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十二大茶山中喬木樹最大的一片集中在這裡,號稱"萬畝喬木古茶園"。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分布在瀾滄縣境內的惠民鄉景邁,芒景2個村民委員會轄區範圍內。

景邁山,位於普洱市瀾滄縣。作為普洱茶友,仰慕已久,今天終於出行。翻山越嶺,一路逶迤,終於到達景邁茶山。茶山是一片茫茫林海--茶樹種植在天然林里,茶山被各種熱帶植物包裹。綠海之中,茶樹與其他植物共生,無論是闊葉、小葉還是其他種類;藤樹交織,它們的枝幹上長滿了苔蘚、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茶樹齡雖大,但大多低矮,便於採摘。

古茶園內的植物群落屬於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植物,其中思茅木姜子和紅椿為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樹種。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傣文記載,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種植於傣歷57年。古茶園的茶樹在天然林下種植,是最為古老的種植方式。

布朗祖先叭岩冷種植茶園,並給後代留下遺訓: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時候,唯有留下茶種方可讓子孫後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現存最大的茶樹一株高4.3米,基部干徑0.5米,另一株高5.6米,基部干徑0.4米。茶園茶樹以干徑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樹為主。茶樹上寄生有多種寄生植物,其中有一種稱為「螃蟹腳」的,近年由於人為過度炒作其保健功效而幾乎遭受了來頂之災。

位於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境內。據考證,這裡種茶有近2000年的歷史。古茶山由景邁、芒景、芒洪等9個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組成。整個古茶園佔地面積2.8萬畝,實有茶樹採摘面積1.2萬畝。

芒景、景邁古茶山是人與自然融合的最佳典範,也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景邁古茶園,是一個歷史與現實粘連得很緊的地方。干百年來,不管山裡發生過什麼,自栽下第一株茶苗起,就註定這裡是聖地靈,這裡是誕生文明的地方。

古茶園的茶葉很早就用馬幫馱到普洱進行交易,作為普洱茶原料之一,自元代起銷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據有關專家調查,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大部分樹冠挺拔,枝葉茂密,許多古茶樹上寄生著具有神奇藥用價值的"螃蟹腳",是世界罕見的大面積栽培古茶林。曾經到古茶園考察的專家學者稱這片古茶是珍貴的"茶文化歷史博物館"。

景邁山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有「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的美譽與傳說。是普洱市婦孺皆知的品牌,也是愛普洱茶的人掛在嘴邊的名字。這個堪稱古茶樹天然博物館的地方,讓人們記住的,除了普洱茶。還有淳樸的民風、典型的民居、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總之,來到景邁山,品著地道的普洱茶,感受高山雲霧慢慢退去,小寨裊裊炊煙升起,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據當地布朗族史料記載,其茶樹的栽種歷史至少有2000年,由於氣候、海拔、土壤等因素,那裡的茶備受茶人追捧,喝過景邁茶的人都稱「茶氣足、口感好」。

在這起伏的山巒之中,生息著兩個民族,布朗族和傣族。他們的山寨雖然坐落不同,但他們與茶山為生,世代繁衍,生死相依,千年的茶山萬畝的古樹,成為他們同生存共命運的見證。布朗族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訓化古茶樹的民族。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為雲南茶葉的主產區。所以說布朗族是千年茶農,當之無愧。

遺訓留給了他們的子孫後代。他們的後代做到了,他們曾經抵製為了追求高產推行台地茶的種植,保衛了古樹茶園,留下了這份寶貴的遺產和珍貴的歷史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面積僅14萬平方公里,全球最值得去的神秘國度
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變得理智消費 不買電器買糖果了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