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越戰爭全景圖, 戰爭本就如此恐怖!

中越戰爭全景圖, 戰爭本就如此恐怖!

原標題:中越戰爭全景圖, 戰爭本就如此恐怖!


在當下祖國走向輝煌時刻,不能忘記曾經有22萬中國熱血青年,為了國家利益,從廣西、雲南突進越南境內,付出了不亞於朝鮮戰場的慘烈犧牲,攻克越南重鎮諒山、老街。




通過這場「自衛還擊戰」,這些二十歲上下的小夥子,以自己殷紅的鮮血為墨,改寫了國際政治版圖。改革初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紀元。。。

1979年二三月間的中越戰爭,完全可以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奠基之戰。我們不能忘記,多少美好的身軀,多少純凈的青春,消逝在近35年財富涌流、物質繁華的前夜。。。。



改革30年,也是個人和家庭改變命運的大時代,演繹了多少商場暴發、仕途躍遷、學業精進的傳奇;可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風華正茂,卻仆倒在人生的起跑線……



歷史的傷痛不能遺忘,純凈的靈魂不能遺忘。


在今天對越自衛還擊戰35周年紀念之際。。


讓我們向我偉大的,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並且。。。深切的懷念。。。


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們!


1979年2月17日,新華社發布聲明:


「越南當局無視中國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連續出動武裝部隊,侵犯中國領土,襲擊中國邊防人員和邊境居民,局勢急劇惡化,嚴重威脅我國邊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奮起還擊。」





頓時,中國人民把揪心的目光投向南疆,多少軍屬家庭更是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為自己的兒子和兄弟夜半驚魂、虔誠祈禱。


第二天,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新華社前線訊,關於戰事只有短短一句話:「戰鬥在我國廣西的龍州、靖西和雲南河口、金平地區展開。」對參戰人數、主攻方向、戰役進展、傷亡情況,均隻字未提。




「文革」後國內新聞觀念比解放戰爭時期更加保守,戰爭新聞以防止泄密為最高準則。從當時的人民日報上,無從知曉這些青澀男兒如何一個個剃了光頭,照了相,給親人留下遺言,在軍旗下宣誓,喝了首長敬的壯行酒,然後無限留戀地回望北方祖國的方向,心裡喊著「再見吧媽媽」,便頂著越軍瘋狂的炮火,踏上了布滿地雷、竹尖陷阱和異族仇恨的征程。


據後來披露的史實,實際戰況是: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的9個軍、22.5萬人,早在1978年12月底就已屯兵廣西、雲南的中越邊境。2月17日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149師除外)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上將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 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上將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



廣西和雲南對面,是越南的6個省11個縣。中國軍人面對的是歷經幾十年抗法、抗美戰爭,真正「武裝到牙齒」的越南人,軍隊驍勇善戰,老百姓也是全民皆兵,號稱「第三大軍事強國」。指揮過奠邊府戰役、大敗法軍的越南國防部長武元甲有一句名言:



「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



越南軍民如此好勇鬥狠,而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內亂,軍隊缺乏作戰訓練,參謀人員老化,作戰裝備捉襟見肘,連鋼盔都無法做到人手一頂!越軍士兵普遍裝備蘇制AK衝鋒槍,而我軍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軍工生產質量得不到保證,手榴彈扔過去不爆炸,衝鋒槍開兩下就卡殼,甚至炮彈在炮膛里爆炸,這類情節在越戰小說和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里曾經引起過觀眾極大的憤怒和無奈。因為廢除了軍銜制,一旦本作戰單元首長犧牲,立刻群龍無首。後勤保障跟不上,戰場傷員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死亡率高。



中越雙方都不想讓戰爭升級,沒有動用空軍,因此陸軍的廝殺更加血腥。「自衛還擊戰」的戰場上,年輕的中國軍人無所憑藉,只能靠人海戰術,拼勇敢,拼犧牲。1979年西方媒體廣泛議論的一個現象,直到人民日報1984年發表昆明軍區作家彭荊風的通訊《猛士守南疆》,才第一次承認:在中越戰爭中,使用了人肉「排雷手」。當部隊闖進雷區、進攻受阻時,彝族班長安忠文從容地吩咐戰士說:


「前邊是雷場,不要靠近我!」然後縱身滾向那片雷區,壓發雷、絆發雷一顆接一顆爆炸了。他右手被炸斷了,仍然咬住牙往前滾;兩眼炸瞎了,他還在用血肉模糊的身子向前滾……



彭荊風說:像這樣明知是死,為了勝利而又不畏死的勇士,在這次反擊戰中隨處可見。



西方記者猜測說,這些以身蹚雷的中國軍人,可能是被迫服從上級命令。彭荊風在戰場上發現,西方人道主義小白臉們,完全低估了東方的人格境界!在者陰山下的救護所,彭荊風遇見了剛抬下來的戰士劉易富,他隻身排除了二十多枚地雷,身中36塊彈片!


「醫護人員為他換下那身滿是泥漿和血污的衣褲時,發現他口袋裡已身無分文,只有一張寄回家的16元匯款收據。人們明白了,這又是一位準備以身殉國的勇士!」



據互聯網上昆明軍區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總結材料,從2月17日開戰至3月16日撤軍完畢,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 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實際傷亡人數可能還要大得多!


1979年一戰後,又延續了十年的邊境拉鋸戰,犧牲了無數中華好兒男。長達13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中方一側,至少有14個縣市建有專門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烈士陵園。由西向東,依次是雲南的金平、蒙自、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西疇、富寧,廣西的那坡、靖西、龍州、憑祥、寧明、防城。建設最早(1979年2月)、也最著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著十年中越戰爭中的937名烈士,鄧小平親自題詞。



博主那代大學生都記得19歲的傣族小戰士岩龍,記得那個吹得一口優美竹笛但漢語說得不好的英俊小夥子。人民日報1979年4月9日發表過新華社記者李耐因和張立合作采寫的長篇通訊《他為祖國獻青春》。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他隻身潛入敵人側後,殲敵20名,被授予「孤膽英雄」稱號,在攻打朗多時中彈犧牲。



在 1979年,岩龍的名字,響亮程度相當於後來的賴寧、今天的周杰倫。博主記得,新華社原稿中提到,岩龍在西雙版納家鄉已經交了女朋友,李耐因捧讀烈士遺物,感慨那疊遺留的書信中不知道有沒有那個美麗姑娘的來信。在社會風氣保守的七十年代末,人民日報編輯部可能擔心有宣揚「早戀」之嫌,刪掉了這個情節。無論如何,一條19歲的鮮活生命,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



「剛剛拐過一個山嘴,一叢樹林中射出一梭罪惡的子彈,其中兩顆穿過岩龍的胸膛。在他後面的班長看見他倒下來,又慢慢地抬起頭,向著北方——祖國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後不動了。」



19 歲,對於親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年輕人來說,是什麼概念呢?張朝陽19歲時在清華大學念物理,丁磊19歲時在電子科技大學念通訊技術,畢業後經過一番努力,分別創辦搜狐、網易,成為中國新興的IT界領軍人物。馬雲19歲那年第二次走進高考的考場,數學只得了19分,只好開始打工,蹬三輪車送雜誌;但在市場機會極其豐裕的改革年代,馬雲最終還是上了大學,創辦阿里巴巴網站,併購雅虎中國,大器晚成。岩龍這樣的英雄,囿於家庭出身,即使死裡逃生,即使數學成績高於馬雲,恐怕也很難像丁磊那樣得風氣之先而成為北京電信前100個用戶之一,難以在IT界弄潮;


但岩龍或者別的什麼英雄,如果天假以年,像國美電器老闆黃光裕那樣初中沒畢業,走南闖北做點小買賣,抓住機會發展壯大,最終闖進胡潤財富榜也未可知。就算不能成名成家,也可以盡情消受改革開放年代的消費時尚和社會自由度。要知道,1979年的中國,連穿一件花格子襯衫也像今天的裸奔一樣驚世駭俗,越戰一代青年基本未婚,絕大多數沒有戀愛經歷,還沒來得及品嘗人生的甘美就匆匆而去。

在整整一代年輕的和不甘年華老去的人們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一顯身手的時候,這些年輕的士兵聽從政府和國家的召喚,昂首沖向了南疆邊陲,明知此行很可能有去無回。


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來自沂蒙山區的烈士梁三喜臨終前沒來得及說完的一句話,不是像傳統革命電影所描寫的那樣申請入黨,而是提示戰友注意自己左胸口袋裡一張血染的紙條,上面寫著:


我的欠帳單


借:本連司務長120元


借:團部劉參謀70元


借:團後勤王處長40元


借:營孫副政教50元


……


在這張欠帳單上,密密麻麻寫著17個人的名字,欠帳總額是620元。這個催人淚下的細節,絕不是李存葆閉門造車,當時的烈士普遍家境貧寒。人民日報發表的岩龍通訊中特意寫出,岩龍的遺物里洗得乾乾淨淨的軍衣破損處不少,都是小夥子自己縫補的,針腳是那麼細密;裂縫的舊膠鞋補著補釘,看得出已經修理過不止一次了。


活著的英雄,由於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留在部隊很難被推薦考上軍校,軍隊在戰後停止了從優秀士兵中大規模選拔軍官的做法,因此對越作戰的英雄今天在部隊的官階普遍不算很高;回到地方,雖然不少人被照顧進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工作,但在步入中年後遭遇國企改革,缺少創業技能,凄然下崗。因傷殘疾的,可能陷入絕對貧困,留下一個個不忍卒讀的故事。。。。。。。

人民日報1990年2月9日發表周良沛散文《生命立體的造型——讀》,以黨報文字罕見的坦率、以悼念文章罕見的誠實,動情又含蓄地叩問1979、叩問歷史:


「不論他們生前有多麼大的抱負,身後有多少遺憾,他們都從容地義無反顧地走了。身後的光榮,他們絲毫也不可能知道;生前戰事的勝敗,都得承擔責任;不知死的光榮,卻知生的伸屈。」


「永遠沉默在這裡,多數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啊,他們過早地去了,留下在人們心頭的,是惋惜、悲慟,留在史冊上的,是寫滿天地的驚嘆號。他們,有的在敵營殺進打出,如同神兵;有的多處負傷,腿折手斷也不下火線,腸子打出來了,捂住肚子還甩手榴彈;有的與敵人拚刺格鬥,滾下山澗,與敵同盡,在濕熱的邊境,找到的遺體已腐爛得抓拿不起來,只有我們知道他的那顆頭顱,那顆心……。


「他們,並沒有全葬在這裡,但這是他們共同的碑;安息於此的,並不是每位都授予了英雄稱號,但他們每一位都是這英雄集體中響噹噹的英雄。他們戀生,有的甚至有過死的恐懼,可是在需要獻出生命時,在分秒之間,在一步之差時,沒有猶豫,沒有豪言,可能有遺憾,卻不會有悔恨,知任重而心事重重,盡本分而坦蕩無羈。神聖、純凈得如同一位初生的嬰兒那樣地去了。不同的姓氏,不同的民族,來自不同的地方,都成了麻栗坡人,是麻栗坡永久的居民。」


改革30年來,幾乎所有社會群體都從改革開放中受益,不同的只是受益的多寡;但我們不能忘了,有一個群體屬於絕對受損!他們就是中越戰爭的烈士和大部分英雄,特別是傷殘退役的英雄,以及他們的親屬特別是遺屬!在執政黨宣示「以人為本」的今天,我們首先應該想起他們!


當每年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時候,別忘了離我們這代人最近的一場戰爭!是這場「自衛還擊戰」,為近30年「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的華廈埋下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如果說當年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曾被稱為「最可愛的人」,那麼毋庸置疑,這些1979的戰士們就是我們這一代「最可愛的人」!


流血犧牲在跳舞賺錢年代。。。。


置身「風蕭蕭易水寒」的燕趙不毛之地,荊軻、聶政身無長物,單刀赴會,生不足惜,死不足懼,自是一番壯懷激烈。但假如在「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錢塘江畔,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的一派昇平中,拋棄了人生的良辰美景,葬送了青春的奼紫嫣紅,遠赴絕地從容就義,需要怎樣的堅忍?


1979年初的中國,處在從毛澤東的革命時代到鄧小平的消費社會轉折點上。多年政治運動的風聲鶴唳漸漸遠去,計劃經濟板結了的社會「大地微微暖氣吹」,前方煙柳畫橋在望,私慾情慾都在蠢蠢欲動。


年輕人用自家或朋友的單卡收音機,偷偷地欣賞鄧麗君「何日君再來」的「靡靡之音」;在日本寬銀幕電影《追捕》中,痴痴地看著冷麵硬漢杜丘和長發美女真由美相擁馳騁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被渾厚男低音主題曲「啦呀啦」唱得心旌蕩漾。杜丘的風衣、鴨舌帽,後來又加上美國肥皂劇《大西洋底來的人》里的蛤蟆鏡,以及喇叭褲、大鬢角,成為男孩子的扮酷行頭。在中國社會世俗化的進程中,一種新的人生觀發芽生長,它回歸常識,正如義大利文藝復興作家薄伽丘《十日談》中譯本前言——《幸福在人間》。

幸福不在某個虛無縹緲或者鼓動人民自相殘殺的未來天國,幸福就在人間,就在於人民吃得好穿得好;後來還有人補充一句,幸福就在床笫之間。


1980年上映的電影《廬山戀》,女主角張瑜竟然換了43套時裝,可以想見那個年代追求時尚和渴望物質享受到了誇張的程度。然而,直到80年代中後期,還有另一些中國年輕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以一個班、半個班甚至單兵為單位,長年駐守在一種叫做「貓耳洞」的狹小工事里,在生存極限下跟越南人展開邊境拉鋸戰。


貓耳洞,一種類似貓耳朵的石灰岩溶洞,石質堅硬,炮火奈何它不得,因而成為中越兩軍邊境對峙中前沿士兵的藏身洞。據人民日報記者羅自蘇對單兵貓耳洞的描述,「貓耳洞」通常高不過一米,寬不盈兩尺,人不能站立其間,不能躺下休息,只能抱槍蹲坐,經常一蹲就是3個月!


亞熱帶的雨季,天氣悶熱得使人透不過氣來。山林中蚊蚋成群,一咬一個包,皮破後流出膿水。洞內人的汗酸味,食物的餿味,糞便的騷味,老鼠的腥味,煤油的刺鼻味,火藥味,還有各種說不清的霉爛味,令人窒息。洞里陰暗潮濕,有的戰士身體關節痛得沒辦法,只能用拳頭砸,一直砸得關節發熱為止。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戰士羅奇中,退伍後1986年成為雲南河口縣民政局職工,擔任「水頭烈士陵園」管理員。這座陵園有358座墳塋,安葬的都是1979年「自衛還擊戰」中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


二十多年來,7000多個日夜,羅奇中穿著一身舊軍裝,吹起清晨的起床號。攜老妻在陵園大門前一間小屋裡安家的老羅,自費買來擴音設備,在陵園裡安裝了喇叭。


大白天,老羅用喇叭喊叫軍隊操練的番號和口號,還不時會播放槍炮聲和喊殺聲的錄音。晚上,喇叭又會準時響起熄燈號,伴隨著老羅的報告聲:


「熄燈就寢。今晚哨兵——羅奇中!」


面對358位花樣年華的戰友,逢年過節,老羅都要給他們進香燒紙,點上一支香煙,絮絮叨叨地安慰他們幾句。羅奇中對記者解釋說:


「他們都是生龍活虎的年輕戰士,我不能讓他們太寂寞。」

歷史的傷痛不能遺忘,純凈的靈魂不能遺忘。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營里的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對越反擊戰十大最感人瞬間
退伍後8大「後遺症」,老兵你中了幾條?

TAG:軍營里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