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為何形成藩鎮節度使割據?

唐朝為何形成藩鎮節度使割據?

跟大多數王朝不同,唐朝是一個崇尚開疆拓土的朝代。在唐太宗時期,這一點尤為明顯。天下剛剛安定不久,唐朝卻沒有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而是直接投入到對戰爭中。唐太宗堅信,出動出擊,才是最好的防禦。唐朝當時擁有一支不遜色於游牧民族的騎兵,可以在草原戈壁中發起奔襲。所以,唐朝前期的對外戰爭都取得不錯的成果。這也是唐朝為什麼沒有修建長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國家實行的還是府兵制度。士兵在平時是農民,戰爭時拿上自己的武器和馬匹,奔赴前線。這些府兵一般居住在京師附近,遇到戰爭才會徵集起來,站在結束後,則會重新解散。不僅士兵如此,他們的將軍也是這樣。當時這些軍隊的統帥,最初被稱為總管,之後總管名稱被廢,改稱都督。

這是個實權的位置。那些分量重的大都督,可以掌管超過十個州府。後來李世民裁撤了內地都督,但邊地上的都督仍然保存。這是為了適應當時開疆拓土的需要。但是,唐朝的疆域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展下去。他們開始轉變為以防禦為主,進攻為輔的策略。為了更好的應對契丹、突厥這樣的游牧民族,唐朝的邊境不僅需要常駐軍,這些軍隊的戰鬥力、指揮反應的速度,都需要適應新情況。

可是,過去的唐朝邊防軍都是以幾百人為主的小鎮(戍)為單位。這種情況最大的弊端在於,他們無力應對敵人的大型侵擾。而如果敵人每次侵擾,都要從中央調遣軍隊,那肯定是來不及的。他們都是游牧軍隊,等到京城軍隊出動後,他們早就離開了。唐朝就開始在邊境設立重兵屯守的軍鎮,交給授予使節的都督。這是一個古老的辦法。從周朝時期就已經產生,由某位使臣拿著代表朝廷的旌節出使四方,讓他們去負責某個專門的任務,任務完成後,交還旌節。

節度使的稱呼,最早在唐高宗時期,就已經出現。這個稱呼指代那些被授予使節的都督。他們可以節制各路軍隊。不過,這還不是正式官職。直到唐睿宗時期,才正式由了節度使的官職。當然,這不是說節度使就取代了都督。直到唐朝末年,仍有都督這一官職。所以,節度使一開始設立的初衷,仍是為了保障唐朝邊境安全。

但是,隨著形勢不斷改變,節度使反而稱了唐朝最大的隱患。唐朝中期,土地中期土地兼并愈發嚴重,朝廷手上控制的土地變法,無法繼續授予府兵土地。再加上邊防軍隊的常駐,導致很多府兵難以得到輪換,久久不能歸家。時間一長,邊境逃散的府兵極多。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唐朝只能放棄府兵制,改由募兵制。戰馬、裝備轉由國家提供。在盛世富饒的時候,這種增加的財政負擔還不是問題。

但在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收入銳減,募兵的事情,成為各藩鎮節度使自己的事情。朝廷不僅不清楚節度使招募的士兵數量。而且,很多被招募的士兵,都是過去的流民,他們往往世代從軍。時間一長,他們對於節度使的忠誠,往往會高於皇帝。

而且,在安史之亂時,為了讓各軍鎮抵禦叛軍,唐玄宗又廢除了採訪使,改由節度使兼任,增加了節度使的權力。唐肅宗的時候,天下仍是不太平,於是又效仿漢朝州牧的制度,讓節度使統管地方的軍政大權。這就使節度使掌握有軍權、財權、行政權、用人的權力。等到晚唐時,又有了世襲的資格後,終於成為可以直接威脅朝廷,甚至是推翻唐朝的主要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宰相一句話,唐太宗改變選官的主意
於氏先賢——四代進士第、大唐有盛名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