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電話看出體制內的生存之道

一個電話看出體制內的生存之道

場景:A是職能部門宣傳主管,派人到某直屬事業單位拍攝照片,部下受到冷待,鬱悶,致電找事業單位一把手B投訴。下文是當時的心理反應,思緒有點混亂,但卻是在場的第一感覺。

01

關鍵詞1:欲抑先揚

投訴是體制內比較難處理又比較常見的一種情境。忍氣吞聲不好受,直抒胸臆容易得罪人。有技巧地投訴才能化解心中不快。

A深諳體制生存之道。他巧借要給B單位提升名氣、做好事之名,將自己的初衷、經歷娓娓道來,把自己的團隊塑造成敬業、辛苦、飽受委屈之人,而把我們這邊態度不好的人描述成不耐煩、不懂尊重別人、愛發脾氣的無賴之徒。這是A的一面之詞,其實大家心裡明白,也許過程不是那樣簡單,或許他們的到來沒有提前打好招呼,耽誤了實驗室日常工作,或許他們現場效率不高,沒尊重檢驗員寶貴的時間付出……B邊聽A的電話長篇大論,邊記錄,幾乎連每個細節都記下。這也是很有道道的。一方面,B可以儘可能全面地收集事情的各種細節,追溯相關人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可以有所思考有所反擊。A話畢,B立馬說出了四個意見:一是表達歉意,二是給足勞務費補貼,三是批評相關人員,四是希望繼續過來重拍。

這樣的處理,AB都顯示出超高的溝通技巧。B沒有馬上暴跳如雷或者情緒激動,而是有條有理地反饋。當時本人在場,雙方結束通話後,B也沒有很煞有介事地重視這個事情,而是輕描淡寫,同時把重點放在自己盤內的工作上,不被對方情緒牽著走。真是高人。

02

關鍵詞2:反話連篇

A在控訴完我方人員的態度差、不熱情後,不忘多次說,你那麼強,如果下面不強,真是壞了你的名聲。又說,你千萬別批評他們,這是我們的私下交流,以後安排工作讓他們注意就是了。明明就恨不得B立馬對那班人破口大罵,卻口是心非,顯得自己很大度,唉,我看來這東西真是好假,可能人的段位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也不同吧。雖然反話連篇是一種技巧,但我覺得也是比較低級的技巧,往上走估計會被鄙視。

03

關鍵詞3:不要跟錢計較

常常有種情況,以前我在媒體遇過,去一些單位採訪,有些單位會給車馬費,有些單位不會。現在位置變了,成為體制內一員,可以決定要不要給媒體車馬費。其實給不給,對於自己毫無影響,有時不給是因為覺得沒必要。都是本職工作,為何我要多給你一份錢。是受賄嗎?其實後來黨媒也有規定不能領車馬費,容易產生不合法交易。但B帶領的宣傳隊伍,不但要(事後才說),而且高達一人兩千。在專業的媒體界,這可以說是比較不恥的。B畢竟不是媒體人,他聽A說完,馬上安排人補回車馬費,說不要跟這些錢計較,只要不犯錯,多花點錢沒關係。當然,B這種坦蕩心胸與不計較的心態,也讓他得到較好的人際脈絡。

04

關鍵詞4:擇機而動

體制內最重要的一個本事,是沉穩,拿捏得住。無論是欣喜、還是委屈,如果要向上反映,一定要挑一個好時機。壞時機辦事是最容易搞砸的,一搞砸,領導會留下刻板印象,這是做很多工作都換不來的。所以喜怒不顯於行。而是要挑時間、地點,看對方臉色而伺機而動。把東西藏好,隨時準備又不刻意經營。有時候,一個電梯間的會話比專門跑辦公室的傾訴有用的多。

05

關鍵詞5:謹言慎行

這次事件有個很驚險的地方。B接電話時按下了免提鍵,而我和另一個同事同時聽著A的吐槽。而且A也談到了我,幸好不是很貶義。你永遠不知道你的電話被公開放出,所以無論是要表揚別人還是批評,都要中肯,不要過激,不要藏小鞋,搞不好當事人就在聽著。謹言慎行在體制內很重要。

06

關鍵詞6:

形成自己無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電話後,B領導表揚了職能部門裡兩個副主任。說他們撐起了整個機構。一男一女,男的長袖善舞,外宣方面做得很出色,女的細心博學,信息整理信手拈來,公務能力超級強。這兩個人我都打過交道,確實不僅工作出色,而且為人謙和,不得罪人,也善於利用周邊的資源,為我所用。其實無論在哪,體制內外都一樣,只要你有本事,在工作上發揮出一般人無法替代的作用,就會被重視,那些靠拉幫結派的人,很累,也具有較高風險性,畢竟拍馬屁出不來成績。你能幫人成事,才能讓別人給你足夠的尊重,以及最重要的——位置。

安谷君

資深媒體人,曾在國內一線城市知名黨報評論部工作數年。現就職於體制內,負責媒體宣傳。

經歷幾輪職場打拚、崗位變遷、工作選擇,對大學生就業擇業、職場生態、體制內生存、新舊媒體融合等有一定的觀察與見解。

三年內完成研究生學位,期間育兩娃。在平衡工作、學業、育兒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尤其對女性發展、高效育兒、處理婆媳關係方面有一定的思考與收穫。

一個有想法的公眾號

公眾號:安谷君

育兒 ▏職場 ▏ 家庭 ▏ 隨筆 ▏讀書

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公眾號:安谷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谷君 的精彩文章:

雜誌測評:《vista看世界》《人物周刊》《鳳凰周刊》《讀書》

TAG:安谷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