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黎當代城市建築發展簡史

巴黎當代城市建築發展簡史

1853年巴隆-奧斯曼制定了一個巴黎現代城市規劃方案,這場改造使以後的巴黎被認為是全球最佳現代化城市的模版。

以前一座城市的不潔成為了各種傳染疾病的溫床,死亡取代健康,城市變成了墳墓,在這項關乎到巴黎及法國未來社會全景的規劃里,奧斯曼的第一項措施,是拆除了巴黎所有擁擠髒亂的中世紀街區;

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和流動性成了政府治理的焦點,奧斯曼下令修建嶄新的車道、橋樑,環島,但也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小巴黎中心古老的林蔭道、廣場,和花園;

新的城市規劃還大力建造了許多雄偉建築:大劇院,教堂,火車站,還為街區配備了各種相關設施:學校,住宅,商業中心,醫院等等。

奧斯曼式的城市模型迅速被許多外國城市所效仿,尤其是後來的布魯塞爾。

同時奧斯曼在拿破崙三世的要求下主持改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壯觀的排水系統——巴黎下水道工程。

這座恢弘的地下城,曾多次出現在雨果的《悲慘世界》里,雨果死後被安葬在巴黎的先賢祠,後人為他刻下的評語是:法蘭西民族的良心。而雨果說過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巴黎人一直沒有停止過完善這項工程。直到20世紀末,它的總長達到兩千一百多公里,最終巴黎所有的污水都能排到歐洲最大、日處理量為二百萬立方米的阿歇爾污水凈化站。

年輕的時候我讀《悲慘世界》,深刻記得書里的描寫 ,「 年歲不輕的冉阿讓背著起義巷戰中身負重傷的青年馬里尤斯,在巴黎的下水道中踉踉蹌蹌地行走,躲避著警官沙威的追捕。那裡,是深深的靜謐,是絕對的靜謐,是一片黑夜。」

巴黎的地上和地下宛如兩個世界,就像白天與黑夜,永遠分離,但也是同一個世界,日升月落都是自轉的結果。巴黎的城市建築在經歷了上千年的破壞,重鑄和穩定後,一直發展到今天的工業化時代,已經成為了這個城市最重要的標誌。

01

構思與建造

19世紀中葉,世界博覽會的誕生展示了工業技術的進步,也加強了國際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同樣影響了法國建築業的發展,於是在19世紀末期,獨立於承包商的建築師職業出現了,20世紀後期也誕生了許多新的設計工具。

建築師逐漸擺脫了歷史式樣的束縛,試著從廣闊的領域中汲取靈感,比如科學,藝術,文學領域等等。

同時新材料被廣泛採用,例如鋼鐵以及後來出現的混凝土。新結構使得修造更加宏偉高大的建築成為可能,建築結構和外殼的關係也經歷了巨大轉變。而工業化,預製技術以及標準化技術引起了建築工地的革命,建築師能夠建造那些過去無法實現的建築了。

建築與社會

工業革命完全改變了法國社會,引起了大量的農村人口外流,城市的擴大以及工人階層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危機,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社會平衡。

親身參與或者見證了這些城市動蕩的建築師們,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法來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從1851年到2001年,他們探索和努力集中於改善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對於建築師來說,住宅是一個真正的實驗室。安全,舒適,以及適合大眾的住宅設計,今天已經有豐富的解決方法。

案例

托尼卡涅的工業城

Une Cité Industrielle (未實現)

時間:1899-1917

建築師:Tony Garnier

托尼卡尼爾設計的工業城概念計劃建於法國中部,這座理想城被稱為九十年代的前衛主義者非常貼切。它是做全新的,從頭建造的城市,為了適應工業社會的需要被設計在一個工廠里。行政,。學校,醫院,文化和體育設施建在住宅區的附近。人行道與為汽車保留的交通道路分開,為了考慮到居民生活的舒適性。

這個設計靈感來自Emile Zola的小說《勞動》,是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在建築上的重新詮釋。

而托尼卡涅關於城市公共空間的構想以及對混凝土的運用,都對後來的另一個法國建築師——柯布西耶,產生了極巨大的影響, 以及他的「光明城市」理論

02

建築業工業化

傳統上,房屋的建造是在工地上完成的,而工業革命深刻地改變了這種做法。工程師,企業家,和建築師們試圖將工業化的方法運用到建造建築本身之上。

在19世紀,工業界為建築師提供了很多標準化的部件如:裝飾品,鑄鐵柱,甚至整棟建築物。在20世紀,建築師和工程師試圖改變工藝流程,把原來工地上的生產轉移到工廠車間里,工地變成了預製品的組裝場所,如同泰勒制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汽車工業就是這種模式的典範。

「需要提供大量的住宅,使用機床進行工業化生產,如同福特在傳送帶上組裝汽車零件那樣」——勒 · 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新精神》1921年第二期。

重型預製品的生產:解決房屋缺乏

居民住房的嚴重缺乏推動了建築工業化的發展,特別是在戰後重建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MRU(法國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部長Eugène Claudius-Petit估計,在未來三十年,必須每年建造240000套住宅。在此背景下重工業飛速發展,低成本建造大量居民住宅的方案被優先考慮,1950到1960年間法國政府通過法規,鼓勵用於建造居民小區的混凝土預製部件的生產,從此全世界的城市規劃建設都走上了「起重機之路」

案例

德朗西姆埃特城

Cité de la Muette à Drancy

時間:1931-1935

建築師:Eugène Beaudouin, Marcel Lods

工程師:Eugène Mopin

為了用更經濟的方法來建造首個能容納1200戶居民的建築群,姆埃特城的設計師進行了大規模的實驗,預製了一系列標準部件和科學管理方法,它是法蘭西中央大區低成本住宅的第一個案例,也是三十年代時,建築理性結構最好的例子。建築師依循雅典憲章的原則設計 ,建築群造在遠離市中心的開放區域,通過製造組建預製品來完成整體建築,並將高層建築上下完全打通,方便居民與日常生活融合。

同時在施工時,有一家設立在工地上的工廠,專門負責生產大量建築混凝土製板,並有專門的研究人員測試研究其性能,以確保在組裝時的個個配件的精密性。

而建築師為了裝飾外牆並打破灰色混凝土的單調,同時在外牆板傾倒過程中加入了卡拉拉鵝卵石,這也成為當代建築業里新技術研究和材料美學互相結合的先鋒案例。

輕型預製品生產和組裝科學

輕型預製品生產是採用各種各樣的材料(金屬,木頭,塑料)來製造重量輕盈的建築結構部件。這些零件通過螺栓,鉚接,或焊接進行裝配,也便於運輸。他們的組裝過程也非常簡單,快速,成本低廉,建造的房屋原則上是可以移動,並能根據居民們新的需要進行功能上的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輕型預製品被重型預製品鎖替代,但在70年代重新受到重視,這是一個建築師們追求更多樣化和靈活性時代。

案例

沙漠房屋

Desert Residence

時間:1958

工程師:Jean Prouvé

設計師:Charlotte Perriand

從1930年開始,Jean Prouvé就對輕型金屬預製品很感興趣。作為發明家和建造者,他設計開發了一系列房屋。屋頂呈太陽傘裝的撒哈拉住房是為石油勘探者設計的,由一系列不同的單人小間連接在一起,其數量和布局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採用絕熱材料如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膠合板等,能夠在惡劣氣候下起到保護作用。沒見房屋材料制需要一輛卡車就可以運輸,4個人在4天里就可以完成組裝工作。

向日葵游泳池

Tournesol

時間:1969-1984

建築師:Bernard Schoeller

1970-1980年期間,向日葵狀游泳池在法國盛行一時。「讓體育和娛樂完全面向大眾」,這也是1969年法國公開徵集建造工業化游泳池方案時政府的願望。

向日葵游泳池方案獲得了第一名,它的可移動式圓屋頂在夏天可以打開,其結構為覆蓋有加固句聚酯板的金屬框架,後來很多城市游泳池都採用了這種成本低有便於建造的結構。

03

建築並非建立在其內部規則之上的自我封閉體系,為了構思建築項目,建築師們經常會從離他們很遠的其他領域裡汲取靈感和啟發。

法國的建築理論家Viollet · le · Duc十分關心建築的發展,19世紀工業建築的進步,並不僅僅是因為當時社會環境的拉動。他鼓勵同時代的建築師們,不要忽視來自任何事物的啟發,要到處獲取信息。

科學家和醫學的發現,製造技術的進步,工業界的發明創造,19世紀和20世紀的建築師在這些領域裡尋找創作的靈感。其中一些影響具有相對的永恆性,比如說有機的;相反,其他的作品只是偶然的成功,並且和一個時代的精神密不可分。

案例

夏洛蒂體育場

Stade Sébastien Charléty

時間:1989-1994它

建築師:Henri Gaudin,Bruno Gaudin

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十三區的夏洛蒂體育場相較於其他封閉的圓形競技場完全不同,它尋求與城市的緊密連接,以及與巴黎環城大道的直接相通。

從用力軌跡和物理性能來看,它很明顯地具有「隱喻」的意味。結構上通過鉸接架支撐看台,高高的桅杆上繃緊的帆表現了航海建築的元素。

然而看台最初的草圖參考了Viollet·le·Duc的框架研究,結合建築師Henri Gaudin在海軍學校的學習經歷,體育場看台拐角屋頂的被做出前所未有的輕盈感,讓人聯想到船帆在海風中搖曳時的動態。

04

在19和20世紀,建築和它所代表的地位之間的聯繫不一定是特有的,但卻經歷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建築不再僅僅是政治和宗教權力的象徵。作為特定含義的傳遞者,建築能夠服務於一個團體的文化認同,理念的促進或是企業形象的標誌推廣。

不考慮技術和功能上的可能性,有關建築美學,建造地點和建築師的選擇反映了建築主人希望賦予的形象。藉助其媒介作用,建築征成為了一種真正的廣告工具。當一些建築作品的設計是為了傳達某個象徵信號時,另一些作品卻在完成後獲得了這種效果。比如埃菲爾鐵塔只是為了1889年世博會兒建立的一座臨時建築,之後卻迅速成為了舉世公認的法國標誌。

政府建築

不同的建築體現了它們不同的職能,如果說一些建築象徵幾乎永恆不變,那麼另一些則呈現了國家機構和體制的演變,並通過建築本身體現出來。

作為地方權力機構的象徵,市政廳是一棟蘊含深意的建築,其三角楣上刻有法蘭西共和國格言「自由,平等,博愛」,說明它終於傳統信條,歸屬國家社會和歷史。

而在西方社會裡,所有建築都具有其地方美學特色,並蘊含了當地獨有的文化特點。若建築具有強烈的現代主義特點,則表明市政當局有著眼於未來的願望。如同很多政府建築物一樣,現在很多市政府建築立面都採用全玻璃結構,讓市民感覺到一個親和,開放,透明的政府機關。

案例

法國經濟財政部

Ministère de l"économie et des Finance

時間:1982-1989

建築師:Paul Chemetov, Borja Huidobro

Fran?ois Mitterrand總統在任期間進行的第一項是重建財政部這項大型建築工程。當時,為了實現「宏偉的盧浮宮」這項計劃,決定將財政部遷出盧浮宮,因此才有了這座建築物的誕生。

把該建築建在Bercy地區有平衡巴黎東部地區的作用。設計師把該建築的行政辦公區域設計成一個巨大的橋樑型結構。一端依靠兩塊矗立塞納河中的巨型橋墩支撐,整體與河岸垂直,呈直線分布。由於它外型宏偉,該建築成為了法國政府機構的象徵性建築。

05

在19世紀和20世紀,銀行,工廠,商店及公司總部都希望憑藉其建築形象來傳遞一種信息,讓員工,客戶以及公眾都認可該企業的形象,且企業文化和實力都經過千錘百鍊,牢靠穩定。在商務貿易貨公共關係中,企業的建築形象也成為一種公關手段。

特別是到了十九世紀末,一些企業採用中世紀風格的建築物來假裝暗示其擁有深厚的資歷。19世紀,各銀行機構都為她們的總部建造裝束豪華,雄偉華麗的建築物,不但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消除顧客對銀行實力的顧慮。

案例

巴黎廣播電台大廈

Maison de la Radio

時間:1952-1963

建築師:Henry Bernard

由戴高樂將軍舉行揭幕儀式的法國廣播電台大廈,成為了「輝煌三十年」時期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巨型的預製鋁製板護牆包圍的圓形造型及宏偉的規模成為了該建築的特色,其獨特的建築造型馬上成為了法國廣播大廈的標誌,也衍生出大量相關產品,建築形象成為了企業最重要的宣傳資料。

06

從有琢邊裝飾的石塊層組成的傳統外牆到工業化的建築外殼,外牆經歷了150年的演變,經歷了建築外觀設計的多樣化。

傳統上,外牆確保有多種功能,彼此間可能互相矛盾。支撐功能,石牆應當足夠厚實,用以支撐建築的總體質量。它也應當起到視線,聲音和氣候的隔離作用。外牆包圍著建築,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在牆上開鑿門和窗,使建築內部和外部之間建立聯繫。

金屬結構,以及後來出現的柱樑或柱板系統減輕了外牆的支撐功能。從此建築的外觀不再受到建築結構的限制,它可以自由,優美,甚至可以完全透明。建築師也努力在設計建築的「皮膚」中實現美學和氣候因素的結合。

案例

多米諾住宅方案

Domino House(未建造)

時間:1914

設計師:Le Corbusier

於1914年研究完成的多米諾住宅方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簡約的建築結構徹底解放了牆面,窗戶可以在任意長度或者高度上延伸。

1932年在日內瓦建立的La Clarté大樓就是整座的玻璃牆面,陽光普照室內。

同年,在《房屋,樹木》方案中,柯布西耶發明了遮陽板。他通過對傾斜度的計算後,遮陽板能在冬季保證室內充足的光照,而在夏季形成涼爽的陰影,遮擋光線。

阿拉伯文化中心

Arab World Institute

時間:1981-1987

建築師:Jean Nouvel,

Gilbert Lézènes,Pierre Soria

坐落於巴黎塞納河岸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是城市與Université de Jussieu大學校區的分界線。從遠處看,南牆好像一塊綉有繁複幾何圖案的巨型布匹。從近處看,240塊預製板組成的圖案源自於傳統的伊斯蘭教建築中的遮窗格柵。這些金屬質地的預製板和如同攝影中的光圈一樣,隨著外牆光照的強弱開啟或閉合。高科技的建築外殼也使整個建築成為了塞納河邊上醒目的標誌。

赫爾內-索丁根培訓中心

Herne-Sodingen

時間:1991-1997

建築師:Fran?oise Hélène Jourda,

Gilles Perraudin

在1990年初推行的魯爾區大改造方案的背景下,由兩位法國建築師設計的這座建築,其原址是一座地面堆砌場,該建築的外殼是微氣候研究的一個成果。一個巨大的溫室起到了過濾器的作用,為室內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恆溫環境。

這種結構保證了在設計方案具有不同功能的一系列建築要素都互不干擾。屋頂裝有太陽電池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為了保護環境,這個設計方案包括了各種環保設施,自然通風,雨水回收,在建築中使用可再生材料等。

07

長期以來,體育和休閑的娛樂場所又是給有產階級的精英們準備的,直到20世紀,休閑活動才慢慢地向大眾普及。1936年法國正式頒布了帶薪休假法令,60年代,隨著中產階級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快。

滑雪和航海運動的普及反映了大部分都市人們想要改變生活環境,和與大自然接觸的願望。1961年到1981年間,度假的人數增長了三倍,而參加冬季體育項目的人數增長了六倍。

為了滿足這些新出現的需求,法國制定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土地管理政策。這些在1961年到1975年間頒布的法令致力於提供市政運動設施。1963年起,Languedoc-Roussillon地區決定大力發展旅遊業,並誕生了一些海濱度假城市。1970年,「滑雪計劃」促進了化學場所的發展。高山和海灘也成為了建築師們新的實驗基地。

城市中的體育運動

1870年法國軍隊被普魯士打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士兵缺乏綜合鍛煉,所以法國政府之後推行各種鼓勵體能鍛煉的政策。隨著體育活動的逐漸普及,大量相應的建築也拔地而起。

1896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復興了,法國巴黎在1924年年舉辦了這場盛會。各個組辦城市紛紛建起了配套的新型體育場所,並在法國城市改建政策中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的運動場地成為了當代城市裡宏偉的建築物,其規模取決於該項目和地區的觀眾數量,與管理能力。1998年,世界盃足球比賽在聖但尼市舉行,市政府為此也建造了一個可以容納8萬人的體育場。

新生活藝術

受1920-1930年現代建築的影響,體育也隨之成為了新生活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眾多社會精英和建築師們接受了這一文化,在別墅的設計中加入了更多娛樂空間體:露天平台,空中園林,游泳池,健身房等等。

柯布西耶就鼓勵他的客戶們將屋頂的浮台用於體育鍛煉。後來受達達主義啟發演變出來 「 將軀體(人),肌肉(運動)和空間(建築)」 三者在藝術表現上融合的理念,隨之也被其他設計師廣泛取材,並完美融於了當時各種電影,和攝影照片之中。例如 Man Ray 拍攝的超現實主義照片及Pierre Chenal的電影。

案例

卡爾馬克思中學

Collège Karl Marx

時間:1930-1933

設計師:André Lur?at

卡爾馬克思中學位於巴黎郊區Villejuif市,是當時最先配有頂式日光浴場,健身大廳,體育場,以及最先進的衛生保健設施的學校。

學校的規劃當時作為市區規劃政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Villejuif的市長說,卡爾馬克思中學是完全適應了法國新型的社會環境後,產生的理想教育建築體,它所展現出的文明程度和先進的教育與休閑方式,是充分發揮了良好社會效應下的產物。

Treize

公眾號ID:pioneertreize

| 藝術 | 建築 | 設計 | 人文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reize 的精彩文章:

TAG:Tre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