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的轉折點?

為何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的轉折點?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僧格林沁(?——1865年),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先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僧同時是道光皇帝的嗣外孫。僧格林沁的恩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為皇室顯貴,二為晚清名將。他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而受寵不衰,道光五年(1825年)受襲郡王,道光十四年,受御前侍衛,補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總理行營,調鑲白旗滿洲都統,史稱「出入禁闈,最被恩眷」。咸豐五年(1855年)受封博多勒噶台親王,世襲罔替,人稱「僧王」。軍事方面同樣頗為可道:他曾抗擊太平天國北伐,生擒李開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指揮大沽口海戰,大勝英法聯軍,但又在八里橋之戰慘敗,蒙古主力盡失。後在同治四年(1865年)與捻軍作戰時戰死,朝廷震悚,輟朝三日以示哀敬,配享太廟,並賜謚「忠」。

僧格林沁

之所以稱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的轉折點,這是由僧格林沁生前在平衡滿漢軍事勢力中的作用所決定的。

在晚清道咸之世,八旗、綠營承平日久,皆是腐敗不堪,所以才有了曾國藩辦湘軍征討太平軍。而曾國藩的漢人身份則令統治者煩惱不已,試舉一例,咸豐四年十月十四日曾國藩戰勝太平軍取武昌。咸豐大喜過望,令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大學士祁嶲藻進言,稱「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咸豐立刻清醒,收回成命,僅賞曾國藩兵部侍郎頭銜。此種例子不勝枚舉,其中都可以看出統治者對漢族官員的忌憚之情。

咸豐

而僧格林沁作為朝廷親貴,利益捆綁,對朝廷極為忠心,史載李開芳被消滅後,曾大哭:「我對不住先皇帝!今大難未平,豈臣子所可言安逸者?」他在軍事上又有一套,朝廷對他一則可以放膽任用,二則可以此牽制漢族官員的武裝,個人原因加上晚清權勢的分布特點,是僧格林沁得沐殊遇的原因,史稱「曾主南事,親王僧主北事」。僧格林沁也深知朝廷的良苦用心,也與漢人官員屢起爭端,這是滿族統治者的如意算盤,也是僧格林沁的個人出路。

曾國藩

僧格林沁歿後,朝廷無體己親貴可用,慈禧太后遂命曾國藩等人督剿捻軍,從此,軍權落入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手中,滿漢之間的權力爭奪也直到清朝滅亡。

參考資料:

1、《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傳》

2、卓海波:《僧格林沁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編輯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歷史上中國人認為婦女可以對付槍炮?
晚明時期葡萄牙人是怎麼來到中國的?產生了什麼影響?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