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洗手液、肥皂、手工皂,到底哪個好?

洗手液、肥皂、手工皂,到底哪個好?

清潔這件事,人們早就不靠一塊肥皂走天下,洗衣有洗衣粉、洗衣液,洗手有香皂、洗手液,洗澡有洗髮水、沐浴露……不過這些液啊皂啊什麼的,其實都屬於表面活性劑——一種人類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現的奇妙物質。

賓館的各種肥皂。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證據存留的最早的肥皂雛形出現於公元前2800年的巴比倫文明,而最早的配方記載是公元前2200年留下來的,裡面出現了水、鹼性物質和肉桂油。古羅馬時期,高盧人和日耳曼人都掌握了製作工藝,他們會用動物油脂如牛油和鹼性的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的皂化反應來做肥皂。油+鹼,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配方,可以說沿襲至今也沒有大的改變,因為它裡面已經具備了製造具有去污能力的洗滌用品的要素,也就是提供親水基團和疏水基團的反應成分。

硬質酸鈉的結構簡式。圖片來源:wikipedia

肥皂為什麼能洗掉僅僅憑水很難去除的髒東西呢?結合下圖來看:肥皂等表面活性劑的分子可以分為兩部分:親油的脂肪鏈(黃色的棍)和親水的負離子(紅色的球),脂肪酸酯鏈伸手抓住了油污,而外面那頭卻被外面的水給抓住了,一通強拉硬拽的結果就是大家不得不和水一起離開,剩下乾淨的衣物,或其他我們要清洗的物件。

圖片來源:rsc.org

進入現代,透明皂、肥皂粉和液體皂紛紛登場。從固體到粉末、液體,因為分散越來越容易,使用也就越來越方便。尤其到了21世紀,液體皂逐漸成為了主流。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些表面活性劑的組分和功用並沒什麼大的不同,只從形態上有所區別,原因在於所選用的脂肪結構不同。我們平常用的液體皂,即各種洗滌劑,也會有的稀一點有的稠一點,則是因為加入了不同比例的增稠劑以改變流動性和手感。

選擇一多,人就喜歡比較,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對洗滌產品的各種疑問,想要弄個清楚到底哪種好,比如到底應該用香皂好還是洗手液(沐浴液)、手工皂是不是比工業皂健康……事實上,就香皂與洗手液(沐浴液)來說,用哪一樣完全只取決於個人使用習慣,並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洗手液(沐浴液)中添加的潤膚成分可能更利於保護皮膚,但你若是洗完手就記得擦護手霜其實也是一樣的,而科學實驗也證實,香皂不會更易導致細菌滋長,因為它們本身就含有抑菌成分。

至於手工皂與工業皂,那些聲稱手工皂鹼性小所以對皮膚更好的人,其實忽略了一個事實:手工皂製作溫度更低、反倒可能殘留更多未反應的鹼。即便那種以過量油脂投料的「超脂手工皂」,也很難保證裡面的鹼就一定反應完全了,鹼性到底如何還要看檢測的結果。此外強調手工皂裡面的天然營養成分實在是毫無必要,且不說它們是否有所謂的營養,皂化反應過程中那些物質可能早就被破壞得差不多了。手工皂的唯一可取之處是不必人為添加芳香劑和著色劑等成分,對於皮膚過於敏感的人來說也許較適合。

不過,做手工皂的確是一件蠻好玩的事情,操作也非常簡單,這裡提供一個簡易製備方法。

實驗:自製肥皂

原理:油脂和氫氧化鈉加熱水解為高級脂肪酸鈉和甘油,即(C17H35COO)3C3H5+ 3NaOH == 3C17H35COONa + C3H5(OH) 。

器材:可加熱容器(如鍋)1個;較大耐高溫容器1個;小碗1個;攪拌棒1根;可均勻加熱的加熱設施(如煤氣灶);豬油足量;30%NaOH溶液;95%酒精;飽和食鹽水。

步驟

1、在加熱容器中倒入油脂8ml和95%的酒精8ml,然後加30%的NaOH溶液4ml,攪拌使其溶解(必要時可加熱);

2、用小火給容器加熱,並不斷攪拌,加熱過程中應隨時補充酒精和水以保持原有體積,可觀察到溶液變稠;

3、注意觀察皂化反應是否完全,方法為取出幾滴反應液放入盛有純凈水的小碗,有油脂浮出則說明皂化不完全,可在反應鍋中滴加鹼液繼續皂化,直到沒有油脂析出為止;

4、將純凈水20ml慢慢加到皂化完全的反應液中,一邊攪拌使得混合均勻,然後慢慢倒入大容器中,一邊繼續攪拌,靜置,肥皂就會鹽析上浮,待完全凝固後就可以取出來用啦~~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果殼少年

id:guokr_junior

身處果殼之中

仍自以為無盡空間之王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宇宙終極的命運還無人知曉,但我們已看到了一線曙光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