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陽人!城陽區開啟智慧農業4.0時代

城陽人!城陽區開啟智慧農業4.0時代

重點

5月28日,城陽區桃源河南岸,一項「農業革命」在此啟動——城陽區發展智慧農業4.0,首個項目與袁隆平團隊、華為公司合作,「拓荒」鹽鹼地並種植抗逆性作物,將上馬街道萬畝鹽鹼地通過四維土壤改良和物聯網等技術,開拓成為十里桃源萬畝稻香的希望田野。

土壤改良化、土地數字化、農業智慧化。城陽區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為支撐,以鹽鹼地改良等大項目為抓手,全面開啟智慧農業4.0時代,將科技成果轉化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打造鄉村產業振興的「城陽樣板」。

土壤改良化

萬畝鹽鹼地三年變良田

桃源河是上馬人的母親河。曾經這裡河水沿岸土壤肥沃,既種蔬菜又種水稻,水稻基本都在50公分以上,是當地人糧食的重要來源。然而,1963年一場自然災害,海水順著河流倒灌進了已抽穗的稻田,最後海水過了三四天才退去,即將收穫的水稻就這樣被泡死、稻穗被捂爛。接著因為氣候問題連年乾旱,田裡的鹽分一直排不出去,原來種莊稼的耕地,就成了「春天地鹼白茫茫,夏天地澇水汪汪,秋天十種九不收,冬天地凍硬如鋼」的鹽鹼地。當年,面對良田變荒灘,村民心裡多有不甘。他們曾嘗試著把地圈起來,注水養魚蝦,可因為水質問題和土壤含鹽鹹度很大,魚蝦產量很低。這片地從此撂荒。

「城陽區一直尋找良策,希望將上馬街道13800畝鹽鹼地變良田,助力當地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城陽上馬街道鹽鹼地改造項目負責人,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於冬泉告訴記者,去年,城陽區與袁隆平團隊、青島濱海稻作改良鹽鹼地研究院對接合作攻克這一區域難題,並以此為基礎,改良更多鹽鹼地、重金屬污染土地等。

多年來,改良鹽鹼地是中國人一直進行的探索,將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產生深遠的影響。而研究院擁有解密土壤生命密碼的良方——土壤四維改良法。「土壤四維改良法旨在通過嚴密的配套體系降低鹽鹼地的鹽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地肥力。」青島濱海稻作改良鹽鹼地研究院負責人張國棟說,土壤四維改良法第一部分是要素物聯網系統,第二部分是土壤定向調節劑系統,第三部分是植物生長調節素系統,第四部分是抗逆性作物,這四個部分構成了整個系統。其中,最底層的要素物聯網系統,承擔著土壤改良和數據傳輸的主要任務,其採用微型環境理化因子感測器與窄帶物聯網技術結合,實現智能化控制的集成排灌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施用新型土壤定向調節劑,實現調節土壤鹽鹼度、降低土壤重金屬活性,改善土壤板結,增加孔隙度等功能;通過植物生長調節素這種新型的有機營養配方,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構建健康的土壤生源要素循環,促進作物生長的同時起到降低土壤鹽鹼度和重金屬危害的作用。此外,通過挖掘培育種植耐鹽鹼作物、抗旱作物、重金屬耐受作物等抗逆性作物,以適應一定濃度的鹽鹼地和重金屬污染地,加快土壤結構的改善和鹽鹼地、重金屬污染土地的改良進度。

「多項測試結果表明,土壤四維改良法使水稻增產近20%,土壤改良效果顯著,解決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壤質量惡化等問題。」張國棟告訴記者,在測定了桃源河兩岸的土壤養分、鹽鹼地和重金屬含量等指標後,將通過3年的時間,將這萬畝鹽鹼地轉化為良田,打造萬畝國家稻作示範基地。其中,今年將完成1000畝鹽鹼地的改良。

土地數字化

土壤改良作物種植全程「在雲端」

在上馬街道海水稻試驗田中,間隔分布的如小型基站的數據採集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個裝置可以進行包括地上層面的氣象數據採集、地下層面的由感測器傳輸的土壤鹽度濕度和地溫數據以及土壤微量元素等數據採集,通過這個類基站的設備,將數據統一傳輸到數據中心,由中心對區域進行智能控制並為大數據中心提供基礎數據。」華為項目方負責人張磊告訴記者。

智能化、數字化給土壤改良插上了翅膀。土壤四維改良法中的要素物聯網系統部分,充分運用了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在地下2米深土壤中,張國棟介紹,布下感測器,對土壤數據進行採集,以此分析土壤應注入淡水或隔絕鹽分,就是依靠了感測器中植入的華為自主研發的晶元,這個晶元配以紐扣電池,即可以工作5—10年,最為突出的成績是,通過華為的窄帶蜂窩物聯網助力感測器,「突破」深層土壤隔絕傳出數據,進而進行數據採集。

在海水稻—鹽鹼地稻作改良數據控制中心智慧農業指揮中心電子屏幕上,通過基站傳輸過來的基礎數據一目了然,這將為田地形成實現智能化控制的集成排灌系統。「在如今進行的千畝試驗田上,我們將布置20多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有十餘種感測器進行數據傳輸。」張磊說,由此可以獲得土地pH值、光照、溫度、鹽鹼度,重金屬、地下流量流速等進行全面監控,待到田地將來進入收割期,對農機、無人機等的視頻數據也可以收集整合。這樣,田間數據進入到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便可根據土壤基礎數據進行土壤鹽鹼度改良、根據作物發育生長情況進行智能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自動排污等,不但效果明顯,還可極大地節省人力資源。

而這些數據,還將匯入華為開發的沃土平台,為農業大數據提供基礎數據。華為開發的沃土平台,旨在開放下游的農業生產端和上游的管理端,形成農業大數據平台並通過演算法提供鹽鹼地改良等解決方案,從而形成全周期的農業生態。

農業智慧化

打造全產業鏈全新業態

農業4.0是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技術等為支撐和手段的一種現代農業形態,是智能農業,是繼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自動化)農業之後進步到更高階段的產物。農業4.0也是中國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

城陽區以鹽鹼地改良為基礎的智慧農業雲建設項目,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物聯網信息服務中心、大數據存儲分析系統、農田環境遠程監控系統、自動農機設備作業區、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這對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也進一步強化了農業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城陽區緊扣這個主題,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為支撐,以鹽鹼地改良等大項目為抓手,全面開啟智慧農業4.0時代,將科技成果轉化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

發展智慧農業4.0,城陽區希望通過土壤改良,不但實現區域鹽鹼地經過高標準改良的數字化土地,未來實現種植農作物乃至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同時也助力工業廢地、重金屬污染地等「變良田」。張國棟介紹,鹽鹼地稻作改良以每畝地1萬元成本計算,可拉動萬億級產業鏈,創造3萬億內需,將有效地推動相關地區精準扶貧工作。

於冬泉介紹,在這個項目基礎上,城陽區正與袁隆平團隊打造以稻作改良衍生的全產業鏈全新業態——集研發、裝備製造、雙創孵化、成果交易、智慧農業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項目,形成智慧農業的強大生態圈。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元,運營投產後,預計稅收7500萬元以上。目前項目正在開展一期建設,建設內容包括「一個研究所」和「五大中心」,即鹽鹼地稻作改良裝備聯合研究所和智慧農業高端裝備測試生產中心、智慧農業產業鏈生態圈聯合創新中心、數字化農業要素交易中心、智慧農業4.0展示推廣中心、數字化農業交流培訓中心。

一個重磅中心即將在城陽啟航——城陽區在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協調和推動青島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達成了建設華為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的合作意向。這是華為在全球布局的第37個全球聯合創新中心,也是唯一的智慧農業聯合創新中心,這也將成為城陽鄉村振興的「智慧大腦」。

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光城陽 的精彩文章:

「孩子,只要咱好好照料你媽媽,她一定能醒過來」

TAG:陽光城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