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字新生命:從六書到雙法

漢字新生命:從六書到雙法

編者按:漢字既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是貢獻給人類文明的巨大寶藏。可惜,中華民族命運多舛,近代史上的屈辱也導致漢字險些蒙難。如今,大國崛起,文化自信的春天到來,漢字的學習備受矚目。由於百年文化斷層,漢字的學習失去傳統,又受西方語言學的影響,偏離了漢字的本質。如何回歸傳統,而又在新時代不泥古?白雙法老先生以「易簡事業終久大」的智慧,開創雙法字理,讓漢字的生命,煥然一新。

漢字新生命:從六書到雙法

文/趙凱

近日,在華福文教育參加漢字教育指導師培訓,有幸拜望漢學、語言、文字學家白雙法老先生,見證了一個傳奇。

其實早在十年前就通過風靡大江南北的《漢字宮》知道了白老,當時覺得白老很了不起,拍出精美電影,把漢字演繹的生動有趣,但並沒引起多大的關注。

一來,當時沉浸在義理之學,成年人學習傳統文化,當通過熟讀經典,歷事煉心,讓中國文化的精神復活,而識字大概屬於考據之學(或小學工夫),只要不想當專家,也不必鉤深致遠。如陸象山所說,吾雖大字不識,也可堂堂正正做一個人。

另一方面,文字學流派眾多,《漢字宮》把文字學做得如此有趣,做推廣普及漢文化,走向世界尚可,但從學術層面可能流於膚淺。如果真要研究文字學,可能還得從《說文解字》之類、小學文字音韻學、訓詁學的硬功夫入手。

而這次見到白老,聽君一席話,頓時感受到一種高明通達的智慧,才明白《漢字宮》遠非我想的那麼簡單。正因為文化斷層這麼多年,很多似是而非的偏見,導致我們觀念的混淆,走了太多的彎路。而白老以漢字為根,守住中國文化的大本,挺立樸實而純粹的傳統,讓人心生讚歎!

白老的智慧如海,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簡易:大道至簡,往往越高明的智慧越能化繁為簡。所以白老開創的「雙法字理」的學習,就是一個教育的典範。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一定要學。但是怎麼學?市面上流派眾多,閃卡教學、拼音識字、快速閱讀、繪本閱讀、經典誦讀,字謎故事趣味教學等等,不下百種。單是分門別類就夠你眼花繚亂。白老很精準的找到本質上的相異,分為兩種:說理和不說理。

什麼是不說理?如果把文字當做一種記錄語音的符號,那麼你認識,會寫,會用就行了,這就是不說理的識字法,諸如繪本閱讀、閃卡、拼音等大部分識字法。

什麼是說理?你不但要認識這個字,你還能明白這個字為什麼這麼寫,它是如何演變?其中蘊含了什麼樣的智慧和道理?這就是說理識字法。

舉個簡單例子。你學習「人」字,知道「一撇一捺」這麼寫,記住了,以後看到會讀會寫,會組詞造句,按照不說理識字法的標準,就算掌握了。

如果是按照說理識字法,你就要從造字的根源講起,最早甲骨文根據男人勞動的形象,刻畫了一個人,後來,人發現和動物區別是能直立行走,把手解放出來使用和製造工具,就成了叉開腿的「人」的形象,經過歷代演變,到最後楷書的人,成為今天書寫的標準。

為什麼讀「renr」呢?因為果實中的「仁」具有繁衍創造的生命力(種子),是最核心最精華的部分,而人也是萬物之靈,是自然界最精華的部分。所以漢字造字有個重要原則——「同音往往通意,音近往往意連」

通過形音意的綜合解讀,這個字就不只是一個記錄的符號了,而是蘊含了深刻的義理。通過這個字的學習,我們明白了自己作為人,是萬物之靈,要對得起自己生命的價值,人要創造文明,而不是像動物一樣在本能的世界裡浪度一生。

所以,白老創造的「雙法字理」漢字學習就很明確了——說理識字法。說理識字法的鼻祖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傳習了近兩千年,一直到近代都是學習漢字的基礎而重要的方法。

許慎(58-149)漢代經學家,著《說文解字》,世稱「字聖」。

《說文解字》全書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這些字雖然由540個部首統領,但部首之間並無內在聯繫,許慎提出的「六書造字法」將漢字的造字歸為六種,幾乎被學界認為公理,要研究透徹,沒有多年的硬工夫根本出不來,這也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如何讓漢字的傳承簡易高效?白老苦心造詣,開創「雙法字理」。首先將漢字從許慎的六書歸為兩類:形意和音意。抓住漢字的一個核心——表意,所統合兩個類型:在由「文」合成「字」的過程中,沒有表音的成分,叫做形意;有表音的成分,叫做音意。

比如我們用「左、右」兩個字來舉例:「左」的象形是手拿著工具,沒有表音的成分,是形意字;「右」的象形是手下一個口,表示呼喊,交流,而讀音上用了「口」的韻「ou」,所以是音意字

在易簡思維的主導下,白老繼續研究,他發現:

字和詞都是千變萬化的,而文(字根)是不變的,

只需要抓住綱領,在文上下功夫,就可以統領這數萬漢字。

文有多少?99對(組)。

最終歸為7類!(天文、地理、植物、動物、人文、器物和符號)

原來!這龐大的漢字系統就從無到有就從這七個文開始?

而且,這七字根可不是線性排列,而是立體三維空間!

「人」在中間,上天下地,

左植(物)右動(物),

前工(器)後符(號)。

由人的生理、心理與宇宙自然建立的一個立體結構,各自獨立,相互聯繫,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由七字根,到七對根,到七組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找到一個字根,順藤摸瓜,窮盡其理,漢字的學習變成主動。

這個創生的過程,體現了中國古老哲學——太極。

所以,我們不但學習了造字的原理,更學會了立體思維的模式。

然而,在這個時代,會不會被專家學者會斥為「化約主義」?

白老告訴我們,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底要學什麼?是學符號,還是學符號背後的意義?少則得,多則惑,千萬不要鑽在牛角尖裡面,中國文化要傳承的智慧一定是通達立體的。

和白老的交談,你會為他思維的張力感到震驚,白老常說「一事不知,儒之恥也」,而且知之為知之,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其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這才是白老的高明之處。

曾經有人問白老「古人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半斤等於八兩,這樣計算起來豈不是不方便?」這個冷知識估計很多專家學者都只能回答——約定成熟?

白老解釋到:「因為中國文化講平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十進位,十分成兩個五,五再分就不能整分了。而十六進位,十六分成兩個八,八分成兩個四,四分成兩個二,二分成兩個一,你看,這不就可以整分了嗎?」

白老的漢字體系讓我的思維忽然打開了一個維度,開闊了全新的視野。

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把學文的態度分為「義理、考據和辭章」,如果我們把他上升到傳承和學習中國文化的態度:義理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但它是境界的形而上學,全憑個人修養;而白老的字理類似考據,通過對文字本義的考證,避免憑空虛蹈;辭章代表了傳承實踐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智慧通達,合目的亦合規律。

所以,義理之學,止於至善;雙法字理,止於求真;辭章之學,止於立美,才能構成中國文化傳承的大體系。

在「雙法字理」指導下的教學體系設計中,我們看到基於漢字本質和兒童生命成長本質的教學設計,白老認為兒童在記憶力黃金期要吸收經典,用七字根立體思維設計了經典教材。首重《詩經》,編撰《詩經首要》,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孩子們通過實物的認知體驗,通達物性,了解漢字造字的智慧。

倡導野外研學,讓大自然成教科書,孩子們身心靈動,樂在其中。

在華福文的教育平台上,一批漢字文脈守護的傳承者吹響了集結號,白老高屋建瓴,有使命有學力的教研團隊打造成熟的體系,漢字文化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研學… …立體交織出文化復興的勝景,讓人萬分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行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儒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