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贛州:一千年的八境台和兩千年的古城牆

贛州:一千年的八境台和兩千年的古城牆

2017年4月7日是我們知青旅行團南方游的第2天,我們從福建泰寧出發,由浦建高速進入江西界。我們在贛州市遊玩了八境台和贛州古城牆,這是我們本次出遊的第一個景點,然後我們走大廣高速離開江西進入廣東。

江西贛州

贛州八境台

八境台位於贛州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是贛州古城的象徵。台高三層28米,建於宋代古城牆之上,登台可眺贛州八景。台下的龜角尾之處,章、貢二水匯入贛江,向北奔流。據說江西省的簡稱「贛」字,就取自於章水和貢水的組合。

章水和貢水合流處

宋代古城牆有藏兵洞十餘孔,至今保存完好,頗似南京明代建造的中華門。台內設有贛州博物館,台下闢為八境公園。蘇東坡、文天祥等名人都在八境台題過詩。離八境台不遠,有一處蔣經國住過的別墅,也是一個景點,正在維修未對外開放。

蔣經國的別墅

貢江是贛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武夷山南段。貢江原來沒有橋,要過河只有用船擺渡。直到南宋乾道年間,當時的贛州知州洪邁主持在貢江上建起了第一座浮橋,給兩岸百姓帶來便利。八百年來,浮橋屢毀屢建,一直延續至今。浮橋結構簡單,三條木船為一節,架上木樑後,上面鋪設木板,每節之間再用纜繩連接起來,就成了一座長龍般的浮橋。400米長的浮橋要用100條木船挨著排列。全木結構的浮橋不加任何修飾,保留原木簡潔、古樸的本色。

木船上架起的浮橋

浮橋隨河水漲落而浮動。如遇洪水,就得把浮橋拆開,安置到岸邊固定,洪水退去再重新連接。如今江上雖然建有幾座現代橋樑,但古老的浮橋依然不可缺少。我在橋面上走來走去,又跳到木船上尋找拍攝角度,感到這樣的古浮橋雖然造型別緻,也方便市民過江,但也因此而阻斷了江中船舶通航,不知能否一直保留下去。

延續八百年的貢江浮橋

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後經南宋、元、明、清、民國的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高大雄偉的城牆。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建於北宋嘉祐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較大的古城牆,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牆之一。贛州古城牆與西安、平遙、荊州、興城的古城牆合稱為中國五大古城牆,於1996年1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千年的贛州古城牆

城牆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牆、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整個城池建有5座城門及5座炮城,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涌金門這4座城門,以及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尤為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被稱為銘文磚,最早的銘文磚記是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還有南宋的「贛州嘉定八年修城官磚使」(1215年),元朝的「至正壬辰秋贛州路造」(1352年),明朝的「嘉靖十三年月日造贛州府城磚」(1534年),最晚的銘文磚記則是在民國四年(1915年)。銘文磚記這一傳統記載著贛州古城的興衰和嬗變,體現了漢族傳統建築的風格和思維。

古城牆沿江而建,兩側綠意蔥蘢

贛州古城牆內側的大片綠化帶是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而城牆外側就是寬闊的貢江。無意之中,貢江成了古城牆的護城河,而古城牆又成為貢江的防洪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澄江海鋒 的精彩文章:

TAG:澄江海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