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析詩歌《逝水》

淺析詩歌《逝水》

總第(1)期

詩百家|本期人物:楊牧

詩百家:我們風一般走過,就像在暗處落去的花朵

淺析詩歌《逝水》

文/舒硯苓

逝水

五月不見榴火,春天正悄悄走過

小坡上坐著一個飄著彩帶的風信子

四周慢慢地暗了,山風不留下什麼

只留下一角亂雲敗絮的黃昏天

我倚著伐倒的樹榦

槭槭的樹聲不止地流過

我便不再唱歌了,親愛的

春天化成一個紅衣裳的小女孩

在鈴聲中追趕著一隻斑爛的蝴蝶

我憂鬱地躺下,化為岸上的一堆新墳/

每天聽著河那邊震蕩過來的鐘聲

春天走過,春天悄悄地把我帶走

初讀楊牧老師的《楊牧詩選1956~2013》,是在成都的文學研討會上,四川省作協的老師推薦給我的。隨後,就愛不釋手了。

詩歌做為公共語言,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綜合體。通過文字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以引起視覺與心靈的共鳴。

亞里士多德說過,詩的本質在於創造,在摹仿現實世界的過程中創造一個詩性王國,這個詩性空間具有激勵和情感傳遞的作用。

那麼,作者的這首《逝水》具有摹仿和逼真的特性,他將意象升華到一種接近神性的境界。「小坡上坐著一個飄著彩帶的風信子

/ 四周慢慢地暗了/山風不留下什麼/ 只留下一角亂雲敗絮的黃昏天」。這樣描寫,是在暗喻青春流逝,雖然作者當時正值盛年。但思想的高度,讓意識更臻成熟。他從自然變化開始敘述,創造性的詩性轉化,是他的詩歌的最大魅力。

在流逝、消亡、腐朽之下,在這個不可改變的毀滅性的衝擊下,詩歌仍堅韌地尋找這個「不可逆」的突破口,「春天化成一個紅衣裳的小女孩

/在鈴聲中追趕著一隻斑爛的蝴蝶」。所有都會失去,但春天依然會來。這一矛盾的辨證,正是詩歌的美學意義和藝術基礎。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重點強調了詩歌的勸諭和詮釋功能。現在的人們沉緬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各種花哨名詞中,文學研究變成了玩弄概念,幾乎忘記了文學的終極目的。「每天聽著河那邊震蕩過來的鐘聲/ 春天走過/春天悄悄地把我帶走」。從某種意義上說,鐘聲是日子走過的證據,春天總會來,也必須要走,任何人都會被帶走,這是自然的法則。「我憂鬱地躺下/化為岸上的一堆新墳」。

這首詩歌表面清晰簡單,卻蘊含著豐富和複雜,描寫的內容都很普通但有著崇高和超驗的意義。人們總是習慣於從大海汪洋、宇宙蒼穹、群山星野之中去感受崇高的神性和超脫,但楊牧老師的詩描寫的大多都是生活、萬物和個人的情感體驗。正是他的獨具特色的婉約和雄渾,讓人們不自覺地進入他的詩歌王國。

所以,我讀過這首詩後,也情不自禁地寫到:所有的失去/都是一場歸還/憑空而來的生命/註定歸去/我們風一般走過/像在暗處的落去的花朵

楊牧,台灣著名詩人,本名王靖獻,台灣花蓮人,1940年生。在現代詩壇中普遍被認為開闢了一條婉約的路子;一九六四年赴美後詩風漸趨雄健渾厚,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

朗誦者簡介

妙唯,真名李治國,吉林長春人,80後。從事服裝銷售,熱愛文學和朗讀以及公益事業。荔枝FM電台「樺凌美音」

FM1926103頻道主播,詩心如初純文學平台主播。心愿:願將功德溶入水,滌盡婆娑世上塵。

詩心如初編輯部

舒硯苓(陶良宏)

天涯孤客(鄧毅)

白烏鴉(陳國全)

琴 雨(賀秀芹)

備註(「詩心如初」文學平台的「詩百家」欄目,主要推出當今詩壇主流名家的和作品賞析,全面介紹作者的文字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心如初 的精彩文章:

小荷之角 我們相互遇見

TAG:詩心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