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張表格對比毛澤東、蔣介石的閱讀史

一張表格對比毛澤東、蔣介石的閱讀史

原標題:一張表格對比毛澤東、蔣介石的閱讀史


摘要:一個人的閱讀取向,既與其政治地位和社會角色密不可分,也與其時代環境、教育背景密切相關。對比蔣介石與毛澤東的閱讀興趣,酷愛讀書,尤其愛讀古書是兩人相似之處。同樣愛讀古書,兩人又不無差異。

時期

毛澤東

蔣介石

青年時期

《老子》《莊子》《墨子》《論語》《孟子》《禮記》《中庸》《大學》《朱子語類》《張子語類》《尚書》《左傳》《漢書》《史記》《昭明文選》《昌黎先生集》《古文辭類纂》,顧炎武《日知錄》《讀史方輿紀要》,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日記》,譚嗣同《仁學》,楊昌濟《論語類鈔》《達化齋日記》;雜誌:《新民叢報》《甲寅》《民立報》《新青年》;嚴復譯的西書:亞當·斯密《原富》、孟德斯鳩《法意》、盧梭《民約論》、約翰·穆勒《穆勒名學》、赫胥黎《天演論》、斯賓塞《群學肄言》。

《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王陽明、曾國藩、胡林翼三人的文集;軍事教材;《韓非子》《墨子》《孫子兵法》。

五四前後

雜誌:《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改造》《少年中國》《勞動界》《新生活》《時事新報》《民鐸》;《柏拉圖之理想國》《赫克爾一元哲學》《歐洲政治思想小史》《近世經濟思想史論》《近世社會學》《西洋倫理學史》《歐洲文學史》《現代教育的趨勢》《現代思潮批評》《政治理想》《社會改造原理》《杜威五大講演》《美國民治的發展》《克魯泡特金的思想》《歐美各國改造問題》《協力主義政治經濟學》《歐洲和議後之經濟》《國際聯盟講評》《到自由之路》《工團主義》《實驗主義》《科學與人類進化之關係》《試驗論理學》《天文學》《科學通論》《達爾文物種原始》《創化論》《生物之世界》;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鬥爭》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馬克思資本論入門》《新俄國研究》《勞農政府與中國》《科學的社會主義》。

雜誌:《新潮》《新青年》《東方雜誌》;《新村記》《易卜生記》《俄國革命記》《杜威講演集》《馬克斯經濟學說》《馬克斯學說概要》《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傳》《德國社會民主黨史》《俄國革命史》《法國革命史》《土耳其革命史》《俄國共產黨史》《俄國共產黨之建設》《列寧叢書》《革命心理》《變亂與革命技術》。

抗戰前後

《三國演義》《孫子兵法》;《資本論》《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論》。

《日本侵略中國計劃》《日本侵略滿蒙計劃》《俾斯麥傳》《各國情報活動之內幕》《黑格爾辯證法》;《朱子全書》《孟子》《白沙學案》《明儒學案》《曾文正公日記》《孫子兵法》《管子》《韓非子》《禮記》《聖武記》。

讀書目的

青年時毛讀書為「立志」,「修學儲能」,革命後為了從理論上駁倒「左」傾教條主義,苦讀馬列;軍事指揮得益於《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不少。

蔣要做聖賢,所以重視進德修身;要做豪傑,所以關注兵略政術;要做革命領袖,所以對各國革命史有持久的興趣。與這三者關係不大的知識性、消遣性、趣味性的書籍,很少關注

讀書方法

廣泛涉獵,於史書讀得最用功

慢讀、精讀、重複讀,對儒學典籍終身誦讀

一個人的閱讀取向,既與其政治地位和社會角色密不可分,也與其時代環境、教育背景密切相關。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科舉時,蔣介石已經18歲。這意味著蔣介石的教育背景是在科舉時代奠定的。甚至可以說,蔣介石是中國最後一代舊式讀書人中的一員,亦因為此,他的知識結構、他的思維方式、他的志趣愛好、他的行為規範、更多地與傳統讀書人相近。他對中國古籍的閱讀興趣明顯超過對新書的興趣。他對修身進德的刻意追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與革命先輩孫中山迥然有異。


孫中山生前購置和收藏的西文書籍在1800種以上。就閱讀量而言,蔣遠不如孫,蔣、孫閱讀的不同,數量尚在其次,更主要的差異表現在閱讀類別上。孫中山50多年的生命歷程中,有長達30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其語言運用、知識結構、思維方法,都深受西方的影響。孫中山所讀的,主要是西文書籍,範圍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的代表性、前沿性著作。蔣介石雖然也曾留學日本,但時間不長。

外國語言方面,蔣先後學過日文、英文、德文、俄文,但都未能精通到可以熟練閱讀外文原著的程度。蔣日記中所記的閱讀書目均是中文書,未見有直接閱讀外文書籍的記載。這自然極大地限制了蔣介石的閱讀視野和知識結構。



蔣愛讀古書,認為「中國古書之精切於人生」,讀來味道醇正,相比如下,「現代之書,不足論矣」蔣介石讀古籍的結果,不僅認為古籍勝過現代之書,更感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博大精深,遠為西方所不及,認為中國「仁義道德之王道」,遠勝於西方「功利強權之霸道」,批評「國人近講哲學,專尚歐西之書,而將我國固有優美之哲學,置之不講,此今世文人之所以為民族千古罪人也,痛哉。」


對比蔣介石與毛澤東的閱讀興趣,酷愛讀書,尤其愛讀古書是兩人相似之處。同樣愛讀古書,兩人又不無差異。毛澤東從經史子集到稗官小說,幾乎無所不讀,尤其愛讀史書,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和各朝紀事本末等史書均通讀過,其次是古典文學(包括詩、詞、曲、賦、小說等)和各類知識性、趣味性的雜書,也廣泛涉獵。相對而言,毛對儒家經典興趣不大。蔣介石則偏愛儒家經典,文史書讀得不多。蔣只讀過《史記》、《通鑒輯覽》和《清史輯覽》等少數幾種史書。1924年預定要讀的書目中有《漢書》和《資治通鑒》,但是否讀了,不見記載。蔣對中國古典文學興趣也不大。古典詩、詞、曲、賦甚少涉覽。古典小說看過《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是否看過《紅樓夢》,未見記載。當然,日記中沒有記載的,不等同於沒有看過。日記並非什麼都記,尤其是消遣性的書籍,很可能看過而不記。蔣日記中有時只記看小說,而未記具體書名。蔣對現代小說沒興趣,所看小說應是古典小說。


毛澤東讀古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解讀古書的內容;二是「古為今用」,汲取古書精華,賦予新的含義,為現實鬥爭服務。蔣介石則有所不同。他以為要挽救國家,只有恢復民族性,恢復中國固有的「仁義道德之王道」。蔣介石要以中國固有的「仁義道德之王道」來挽救國家和民族,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即必須從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上協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固有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作為國民黨的第二代黨魁,蔣必須繼承孫中山開創的黨統才具有政治合法性,也就是說,蔣介石不可能拋開孫中山三民主義。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主要源自其西學背景。蔣介石要想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作為全黨的意識形態,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三民主義儒家化。蔣介石日記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十分引人注目:


「1937年7月6日,看《三民主義哲學基礎》完,此書已看完十遍,實不忍掩卷也。」


《三民主義哲學基礎》是國民黨理論家戴季陶於1925年寫的一本小冊子。蔣介石大概自1931年開始看這本書,到1937年已看過十遍。這可能是蔣介石除《聖經》外閱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蔣介石自然也讀孫中山的著作,但讀的次數並不多。這似乎讓人匪夷所思:為什麼不直接讀孫中山原著,而反覆讀戴季陶的這本小冊子?原因其實很簡單,戴季陶在這本小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即認為「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國的正統思想,就是繼承堯舜以至孔孟而中絕的仁義道德的思想」。這正好為蔣介石解決了上述意識形態難題,完成了三民主義儒家化的理論建構。


換言之,毛澤東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性地解讀和汲取中國傳統文化,或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新的含義,為現實政治服務;而蔣介石則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來闡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將源於西學背景的三民主義異化為以儒家文化為內涵的三民主義,同樣為其現實政治服務。毛澤東讀史書,得出結論:「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蔣介石讀儒家經典,得出結論:三民主義是根據中國儒家文化的系統而發揚光大。


對於近代歷史人物,蔣介石一生最推崇曾國藩、胡林翼,反覆閱讀兩人的文集,將兩人作為自己修身立志的道德楷模。對曾、胡之後的歷史人物,則很少關注和肯定。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對曾國藩也一度十分推崇,但投身革命以後,轉而對魏源、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一批具有反叛性格和革命精神的人物予以特別關注和肯定,大量閱讀他們的文集與傳記。


蔣、毛兩人的讀書習慣有所不同。蔣的習慣是慢讀、精讀、復讀,閱讀量不可能很大。毛擅長快讀,記憶力超強,讀書效率高,故閱讀量大,閱讀面較廣。


毛對自然科學技術有相當興趣,也閱讀過一些基本的科技書籍;而蔣對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幾乎不讀。毛對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讀得很少,但酷愛中國古典文學;蔣對文學書籍,無論古典,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興趣都不大。毛、蔣都不能直接閱讀外文原著,對西方現代政治與經濟管理等方面的書籍都讀得很少。有所不同的是,毛長期而大量地閱讀馬列著作,而蔣只在1923年前後略有涉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從汲古閣書跋試論汲古閣刻書性質
河洛與姓氏起源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