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觀察: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教育觀察: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杭州第十一中「智慧課堂管理系統」引爭議——

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教育觀察: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在杭州某中學,學生刷臉即可打飯。CFP供圖

教育觀察: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倪閩景 全國政協委員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教育觀察: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任友群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 委員會秘書長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教育觀察:課堂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

呂紅軍 山東省教育信息化首批專家 青島弘德小學校長 近日,杭州第十一中學在教室里安裝了一款「智慧課堂管理系統」。3個攝像頭,除了在起立的瞬間完成全班點名,系統每隔30秒會進行一次掃描,針對學生們閱讀、舉手、書寫、起立、聽講、趴桌子等6種行為,再結合高興、傷心、憤怒、反感等表情識別,分析出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狀態。據說,根據分值比較,老師與老師之間上課水準的高低,也就一目了然了。

杭十一中的探索引發了大家的爭論。有人認為,學校是將學生置於全方位的監控之下,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甚至還有人將之與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設計的圓形監獄比較,認為這就是一種「學校監獄」,有關部門應該堅決制止這樣的探索;但也有人對此抱有寬容的態度,認為技術不過是教師的輔助工具,不必大驚小怪。

智能時代,技術進入課堂是大勢所趨。對於區域教育管理者來說,了解技術、擁抱技術,並且能夠引導學校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探索,才是關鍵。為此,本期我們邀請了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長及專家學者,請大家一起來談談,技術進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到底該怎麼辦?——編者

只有鼓勵學校嘗試各種可能性,才能找到適合的路

記者:您怎麼看杭十一中此次試點引發的討論?

呂紅軍:新的教育教學方式能夠引起這樣熱烈的社會反響其實是一種好現象,這體現了當今社會對教育教學的關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社會各界關注教育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無論什麼學校,學校的立校之本都是學生,相信杭州第十一中學的這種做法肯定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更好地督促教師的專業技能進步,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搞好教育。而任何教學方式和教育方法都是在探索中前進的,只有嘗試了才能知道是否真正合適。

倪閩景:我個人認為,對於學校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這種態度是應該肯定的。坦白來說,教育對新技術的應用還處於比較淺的階段,距離理想的狀態還有很大的差距。只有鼓勵學校嘗試各種可能性,才可能找到適合的道路。

至於一些反對的聲音,我覺得是不了解情況的人對學校實踐的誤讀,比如把「智慧課堂管理系統」解讀成對學生的全過程監控手段,那麼肯定會引起一片反對聲。但是如果把它解讀成對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的數據收集,也許大家就比較容易接受。

任友群:我覺得,分析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次入手:第一,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進入課堂、進入教育常態;第二,如何看待杭十一中所採用的這項具體技術。

回想當年,投影儀、平板電腦等新技術手段剛開始進入課堂的時候,很多人是很排斥的,甚至持全盤否定的觀點。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探索,許多當年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技術裝備在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也有的被淘汰出局,不見蹤影了。因此,對進入課堂的新技術、新裝備應持一種開放的立場,加強研究、積極探索。

記者:對於這種密切記錄學生行為的技術,大家怎麼看?是否有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倪閩景:做過教師的人應該知道,在課堂上,一個教師同時只能關注到七八個孩子的反應。一般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往往會出現判斷失真,而這個技術可以非常好地給教師提供一個真實的反饋,對於一般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有效的。這就好比是醫學當中,醫生會用CT(斷層掃描)等技術。

但是數據只是數據,對數據的應用體現了教師的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反對用技術判斷孩子學習方法的優劣,甚至應該反對用這套技術來判斷教師的教學質量高低,否則就會產生數據失真和可怕的教育問題。

呂紅軍:我贊同倪主任的觀點。課堂教學不同於普通的生產,教學過程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歸根結底還是情感培育的過程。因此數據分析的結果只能作一定程度的參考。

教育教學管理還是應該從管轉到理,從價值引領、制度建設、人文關懷等方面來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而非單純的強迫性的「技術施壓」。

任友群: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教育教學的水平,問題在於杭十一中目前所採用的技術是否能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這點尚不清晰。

首先,本質上來說杭十一中所採用的這套技術是依託視頻來判斷人的情緒狀態。這一技術不算新鮮,很多社會機構早幾年就在運用了,但據我所知,在長時段同時監測一個班40人左右(甚至更多)的人群時,對技術的集成要求很高,實用上應該還不夠成熟。

其次,情緒狀態與課堂表現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何關係,實際上也需要更有效的研究,目前的很多經驗性的判斷缺乏科學證據。

最後,課堂中一項技術的引入,往往伴隨著教學模式的變革,如果模式不變,技術再好,恐怕也意義有限。我好奇的是,目前採取了這種技術手段的教育機構,後面又打算採取怎樣的新教學模式呢?在我看來,如果不從教學內容和模式上研究學生專註與否的原因,而單純去評價專註度,不能說是找對了方向。

把創造力留給教師,而不是一隻無形的手左右課堂

記者:技術進課堂,是完全開放,還是有限度開放,您的規則是什麼?

倪閩景:從試驗的角度講,技術進入課堂應該是完全開放的,要鼓勵學校和教師多樣化的實踐。開放包容,允許學校犯些錯誤,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技術進入課堂最好的規則。信息化在教育當中的應用還在初級階段。信息化需要頂層設計,這顯然是對的,但對教育這樣一個複雜系統的結構性變革來說,頂層設計需要有足夠的實踐觀察,才能形成清晰的技術路徑。

我認為,目前尚沒有到進行頂層設計的時候,讓野花野草盡量去生長才是策略。當野花野草肥沃了泥土後,自然會有灌木叢、喬木的產生,最後才會形成一片原生態的叢林。過多的頂層設計和投入很可能會成為數字廢墟,我把這個現象稱為數字化魔咒。

呂紅軍:當今社會,離開了技術會寸步難行,教育更應該主動擁抱技術,而不是封閉自己。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有合理運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信息技術亦是如此。個人認為,信息技術進課堂還是應該有一定限度的。

杭州第十一中學的這種做法,是一次非常大膽的嘗試,如果單純地作為一種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應該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是學校全覆蓋,則是有問題的。一方面,讓孩子隨時隨地處在鏡頭下,讓一切暴露無遺,對於孩子的壓力太大。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環境對新教師來說,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記者:放眼未來,是不是新技術在教室的覆蓋率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任友群:我認為,這項技術或者說類似的對課堂教學進行定量記錄的技術應該找到適合它們的應用場景。這項技術可以定量記錄下教師課堂教學的部分過程,通過分析其中的數據,有利於教師反思教學,還可以為教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數據。如果長時間積累數據,可以為區域教育決策、師資評價提供有效的信息,還可以與其他區域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以此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短板,這樣區域教師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就會更加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還可以將這一技術應用到新教師的培養上面。在任何時候,新教師的成長都需要依靠老教師的傳幫帶,但過去這些傳授很大程度上都是經驗性的,如果有了一套比較全面的監測系統,來替換掉師範院校和教師培訓機構中現有的微格教室,就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新教師與老教師的差距所在,這對教師教育的改革無疑將是革命性的。

呂紅軍:我贊成這個觀點。如果這套智能分析學生和教師表現的系統能夠設置成學校一間特色研究教室,供有意願的教師進行磨課練習,或是學校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應該會取得更好的應用效果。常態課堂還是應該把空間留給教師,把創造力留給教師,而不是一隻無形的手在左右課堂。

在紛繁複雜的實踐案例中理出未來圖景

記者: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區域教育管理者、學校到底該如何選擇?

呂紅軍: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應用,我們應該抱著歡迎的態度,積極嘗試、勇於探索。當然,亂花迷人眼,面對眾多的新技術我們需要有所選擇,這就需要找到技術應用的合理結合點,這樣就不會出現追著技術跑的盲目現象。

以我目前所在的青島弘德小學為例,我們目前課堂教學中經常應用的軟體技術就有超星學習通、希沃授課助手、4D書城、狸米數學、一起作業網等多達二十餘項,但是我們所找到的結合點便是「與學科的融合」,即最能發揮其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的方面,例如增強課堂互動的希沃授課助手、基於投屏的Explain Everything、進行課後練習鞏固的一起作業網等。

技術應用有很多,我們也一直在探索更多更好的應用,但是不管什麼應用,都應該建立在「教育本質」這個邏輯起點上。我們所追求的境界是「看到技術、體現學科、應用無痕」。

任友群:站在一個學者的立場,我認為進一步研發適應於常態化課堂的學生生理數據、行為數據的監測系統,捕捉更多樣、更立體化的數據無疑更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研究。據我所知,上海的一些學校,已經在體育課上通過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監測學生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數據指標,繼而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這樣的應用無疑是相當可取的。

倪閩景:現代學校教育的模型形成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種大規模批量化生產人才的方法,在這個知識極大豐富、科技迅猛發展、以創新為導向的時代卻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

非常有意思的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的工作卻又是一種「農耕作業」的方式,教師基本上完全憑據自己教學經驗的積累,通過感悟的方式尋找到自己的教學方式和風格,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在於,從大跨度的時間層面來看,不同階段教師的總體教學水平是停留在同一個水平上的,幾乎看不出整體進步的痕迹。

從學生學習角度來看,學生學習基本上是個體行為,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都像一個歷險或者試錯的過程,甚至有多少是教師教會的,有多少是孩子自己學會的,從來也沒有搞清楚過;孩子們每天在發生大量的學習,相互之間毫無關聯性;能夠為孩子提供有價值學習建議的,基本上依賴充滿不確定性的教師能力和覺悟。

新技術確實可能給教育帶來變革的機會,新技術正在醞釀和再造新的教育流程和範式,其核心是提供學生學習的知識管理系統。圍繞問題解決過程,累積學生個性化的知識,形成自信和志趣,並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生成相關性證據,使教與學能夠在技術的支撐下形成超越個人經驗的分析工具,實現技術與人的共同進步。

記者:您認為,技術「落戶」課堂的過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及教師各自的角色是什麼?

呂紅軍:信息技術對於未來智慧課堂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推進未來課堂勢必要推動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這個過程也是需要不斷嘗試和探索的。

個人感覺區域推動智慧課堂的建設最合理的辦法應該是宏觀指導,提供基本的保障條件,如裝備、網路和區域公共服務,創造性的使用要重心下移,主動權放手給學校,信息化的百花園裡同樣可以奼紫嫣紅。同時採取以點帶面的策略——即選取部分各方面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作為試點,小範圍嘗試之後總結經驗,然後進行區域推廣。

倪閩景:學習是信息傳遞和信息重構的過程,很難再找到一個領域能夠這樣符合信息化精髓和互聯網思維的了。在推進技術進課堂的過程中,區域教育管理者需要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從學習變革出發,挖掘人與技術的關係、學習與技術的關係、教育與技術的關係,並努力在紛繁複雜的實踐案例中理出一個教育信息化的未來圖景。但並不是說所有的課堂都要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只是教學變革的一個部分,這就是我們應該把握的度。

任友群:一項技術能否在課堂中長期「存活」下去並非順理成章,而是學界、產業界、教育界及社會大眾協同的結果。但我想強調的是,任何一項新技術在校園內的應用,如果涉及採集個體的具體數據時,都必須徵得當事人或監護人的同意,這是一項技術能否被用於學校的前提。(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奮力書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
傳統文化圖書獲國家級獎項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