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佛教東傳而不向西,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大體而言主要為四個方面:


預訓:佛陀自己在他臨終時曾預言說,他的學說將從印度傳播到東方。

這是一條十分著名的預訓,並是被佛徒廣泛傳頌的。

當然,佛教東傳雖然是佛陀的遺訓,但傳播仍需有客觀條件和文化上的因素。

因為在事實上,早期佛教也曾傳播到波斯地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後來基督教早期制度的形成。比如艾塞尼派,艾塞尼派是存在於公元前3至2世紀基督教派的早期雛形,而他的很多信條都能發現佛教的影子,像集體生活就很類似於佛教的「出家」 ,剩下的那些:一切皆平等分享;沒有富人或窮人;不吃肉飲酒,也主張人世輪迴等,也與佛教有很大的關聯性。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發起東進,征服了波斯帝國,到達印度河西部,打通了地中海、小亞細亞和南亞的通道。印度自此便與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文化有了直接和大規模的交流。按理說,佛教應該首先向西方傳播。但是,就在佛教傳播到波斯、埃及甚至希臘時,在接觸早期基督教之後,似乎被基督教這堵牆擋住了。

而隨著基督教合法化和壯大,並成為羅馬國教,佛教再傳歐洲已無可能。此後順絲綢之路經巴米揚東傳,又順張騫通西域的路徑,悄然於東漢明帝時,白馬馱經,到達洛陽。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因此,如下三個方面就成了促使佛教東傳的客觀因素:


一、兼通梵語與漢語的中亞、西域人是佛教東傳的引路人

兼通梵漢語的西域佛教徒、商人,是佛教東傳的首批傳播者。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曾有過簡要說明:「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 5世紀的古印度,開始主要流行於恆河中上游一帶。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及其以後,佛教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圍國家傳播。向南傳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國家;向北傳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支,並越過蔥嶺傳入中國西北地區。」

中亞各國是雅利安人,語言上屬印歐語系,但因和東方的秦、漢王朝有通商往來,不少僧人、商人既懂梵文又略懂漢語,早期譯經均是他們完成的。商路、婚姻和語言的溝通,為佛教東傳提供了西傳所沒有的媒介。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二、宗教信仰的「類同」是佛教東傳的文化因素

佛教傳入漢朝初期,人們將它當作黃老之教來供奉。漢代人剛開始接觸佛教時,把佛經中的「空」,套用為老子的「無」來理解;將佛教的水、火、地、風四種物質及「天地始終謂之一劫」說,也作為漢代方士「五行始終說」來解釋。這樣就將佛教「移花接木」,成為一種,容易被深受儒學影響的官民所包容、接受的宗教,使這一「異教」能在中國流傳。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三、西方基督教思想理念根深蒂固,難以與佛教兼容

早期基督教的教義講「十誡,信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信地獄、天堂。但其處世講聚妻生子、種地養羊、生生不息。而佛教則沒有這種強烈贖罪感、入世感,這點與漢魏兩晉南北朝儒、道也無這種強烈贖罪感相容,卻難以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總的來說,佛教傳東不傳西,有其文化差異原因:基督教的至高無上的「神」,與佛不同;基督教「原罪」與佛教「輪迴報應」不同;基督教的「懺悔」與佛教的思過、「禪」以及儒家的「自省」不同;佛教空觀與老子的「虛」近似;佛教的「法相」與老莊的「道」,儒家「仁」、「禮」近似。

發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為什麼主要向東傳播,而不是歐洲?

因此,深受儒道影響的東方人,相較於西方人,則更容易包容與接近佛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