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發配邊疆令人膽顫心驚,情況有多慘,觸目驚心

為何發配邊疆令人膽顫心驚,情況有多慘,觸目驚心

哈嘍大家好,又到了鬼手和大家聊歷史的時候了。在看電視劇時,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犯人除了死刑之外,還有另一種處理方式,那就是發配邊疆,當官員宣讀判決之後,犯人臉上一副生不如死的表情,好像在說,那還不如死了算了,說完立刻撞牆而亡。

很多人覺得。發配邊疆這種刑罰是僅次於死刑的,就相當於如今的死緩而已,可是,古人們認為,這可比死刑要可怕的多了!應該稱之為是「刑莫慘於此」。從秦漢時期開始,統治者就發明了這種刑罰,當時,皇帝制度下要求高度的中央集權,必須剝奪許多貴族勢力的權力,因此,造成了許多人的不滿。膽子大的,頭腦一發熱,那就是造反了。這幫人解決起來容易,一刀砍了便是,真正讓統治者們擔心受怕的,是那些有權力在手腦子有很聰明的人。你抓不到他們的把柄,找不到殺他們的理由,於是,只能從小罪治起,雖然罪不至死,但是可以發配邊疆,讓你遠離權力中心,這樣一來,皇帝才可以高枕無憂。於是,發配邊疆成為皇帝解決尾大不掉的貴族們的主要手段。

把監犯發配到邊陲的最初目標是為了豐裕邊防兵力,好比在《水滸傳》中,林沖因干犯高太尉而被發配滄州流放。自宋朝之後,發配邊陲的監犯又成為了開拓領地皮域的勞動力,分極邊、煙瘴(四千里)、邊遠(三千里)、邊衛(兩千五百里)、沿海臨近(一千里)作為實行科罰園地。流放重刑在明朝時代最流行,一樣尋常在治罪後由兵部發配。由此,應付古代監犯,流放駐守,製作城牆,挖礦,開開闢地,許多就在這一進程中累作古了。

發配時是披枷戴鎖走著去,路途遙遠,而且走慢了,解差會用棍子打你。發配之地一般是東、南、西、北的荒涼之地,那麼遠的地方,和萬里長征差不多,而且戴著刑具,簡直是生不如死。走到了,往往雙腿也就廢了。所以許多人未到流放地就被累死了。

除了條件不好,更讓人畏懼的,是戰爭。邊疆游牧外族土著入侵,這些犯人就是肉牆,必須上去擋刀。一場戰役下來,一百個犯人能活下來一個就不錯了。

被送往邊疆的犯人身份不一樣,都是位高權重或者跟皇室有關係的人,如果一刀就給滅了,會引起內部集團的不滿,稍有差錯,還會導致社會動蕩。於是秦漢之後,皇帝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既然不殺死,那就讓他們遠離朝綱,這樣可以一箭雙鵰,給世人一個好的交代。

但是文化人在這裡就輕鬆的多,比如辛棄疾和蘇東坡,他們也曾經被發送到邊疆。那個時代讀書人不多,絕大部分人都是目不識丁,像辛棄疾和蘇東坡這樣的文化人當然要被「物盡其用」,做一些文案工作,相比於外面的苦勞力,幸福了不止一點半點。

古代邊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煙稀少之地,東北極度苦寒之地,西南煙瘴遍布之地和東南荒島幾近無人之地。這些地方,首先條件極為艱苦,有些人剛到被發配的目的地,因為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無法適應,也許就生病死掉了。就算沒有病死,不一定哪天運氣不好就被餓極的野獸吃掉。邊疆地區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有戰事,戰事來了,犯人上陣殺敵就是炮灰,不上陣殺敵就會被當做逃兵殺掉,可謂是求生不能,求死怎麼樣都能。

以說,這一路上的兇險一點都不亞於被處決,最後的結果可能還是死路一條,而且是客死他鄉。很多相就想,與其受這種罪而最終是一死,還不如一死了之。

鬼手有話說:古代刑法嚴峻,皇權之下,人人自危,往往發配邊疆的並不是什麼有重大罪責的人,只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手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漢奸,最後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報應!

TAG:鬼手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