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房海林 魅力魯班壑

房海林 魅力魯班壑

【原創首發】作者 |房海林(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魯班壑是林慮山著名的景點,也是林州歷史上一個美好的傳說。

4月28日,應朋友之約,我第一次登上了魯班壑。

我66歲,一位大哥76歲,一位大姐71歲,三位上歲數的人臨時組成一個登山小團隊,開始了攀登魯班壑之旅。

遠遠望去,魯班壑下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起伏的山巒被森林覆蓋著,其中的神秘讓我有一種一探究竟的衝動,就一頭扎進無邊的青紗帳中。因為我們這個團隊是一個高齡團隊,登山的速度比較緩慢,在林蔭之中緩緩地向上攀登著。一路之上我們碰到過幾個家庭式的團隊,三五成行,孩子們佔了一半。人家都比我們年輕,走得比我們快。我們一邊聊天,一邊行走,雖然走得悠然自得,但畢竟歲數不饒人,不大一會兒,就是渾身冒汗。走走歇歇,一路搜尋獵奇。林蔭疏密相兼,我們就像鑽進了大山的肚子一樣,在崎嶇徘徊的山道上,感受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親切與溫馨。

今天是個好日子,風輕雲淡,藍瑩瑩的天空,偶爾有一朵白雲慢慢漂移著。樹林里陣陣清風吹拂著已是滿頭大汗的人們,讓人清爽愜意。走過杏林,穿越板栗林,深入橡樹林,親吻著洋槐花的香甜和草木清香,呼吸著充沛的氧氣,觀賞著盛開的山花……心曠神怡。

魯班壑在舊時代曾經是林縣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一,跨過魯班壑,向下可達太行大峽穀穀底,再登上西岸的二夾山就會進入晉界。我不知道這條晉豫交通幹道開鑿於何年何月,卻知道它是一條很古老的路。新中國解放前這條路還是一條傷心之路、悲慘之路。聽我同行的大姐說,她家的鄰居給她訴說過,鄰居的爺爺就是走魯班壑上山西討荒的,在山下碰到一位算卦的先生,他抽了一簽,先生說簽意是有去無回。鄰居說算卦先生的卦很靈,他爺爺自從經魯班壑討荒走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連屍首都沒有下落。在山神廟聽一位女士說,曾經有一個討荒人,走到魯班壑的路上因幾天沒有吃到一點東西,餓倒在山道旁,奄奄一息。三天之後偶遇一位過路人,過路人從口袋裡摸出一小把生小米,撬開將死之人的口,把小米喂進他的嘴裡,又找來一點山水灌入他的口中,用水把生小米衝下肚子。就憑這一把小米幾口水,把瀕死的討荒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時光好過一點後,這位被救者千方百計找到了那位救命恩人表示感恩。

千百年來,不知道在這條道上留下過多少人的腳印,磨穿了多少雙鞋底,又有多少人在這條路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現代社會的大交通四通八達,太行山早已不是當年的「天塹」,這條晉豫通道也早已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塵埃里。只到當今的登山熱和大旅遊,人們才重新發現了它的價值。紅旗渠的威名和以它帶來的轟動效應,使得大旅遊的建設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這不,紅旗渠森林運動公園正在魯班壑腳下的紅旗渠岸邊緊張地建設施工……為不妨礙施工,建設者先在山上開闢出一條供人們登山的臨時便道。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便道,走著走著,路徑又繞回到被人們踏出來的捷徑上。我們在路邊就地取材,找到幾根粗荊條木當拐棍。就這樣,我們亦步亦趨,不時地與超過我們的小孩們開一下玩笑,給我們的行程增添了不少樂趣。

我們走得很慢,只到中午我們才登上了山神廟,正好廟主人在吃飯,我向她問了每人一碗麵條,是用山韮菜炒雞蛋,配上自製的粗芝麻鹽兒作調味,吃起來風味獨特,非常有食慾感,也可能是我們已經飢腸轆轆,亟待補充能量,所以吃起來既香又爽。廟主人告訴我們,至此已經走過了一半路程。到這時我們已經花了兩個多小時。當我們稍微歇歇,繼續向更高攀登中,已經有不少人從頂峰折返回與我們相遇。其中最大的團隊有好幾十人,當與我們擦身而過時,我詢問得知他們是從安陽來的。這支團隊大部分是年輕人,其中有不少人手中提著黑色塑料袋,鼓鼓囊囊的,一隻手還拿著金屬長柄夾子,邊走邊夾拾路邊的垃圾。原來他們是安陽人壽保險組織的一次環保志願行動。對於他們的行動,我們從心裡由衷讚賞,人家安陽人大老遠的跑到我們林州來為我們清撿垃圾,要是我們林州自己人都能像他們那樣,我們林州將變得更加乾淨漂亮。

從山神廟往上的路徑,顯然還是原來的古道石徑。用五彩石鋪成的石徑,早已被歲月和人們磨蹭得光滑無比,鏡可照人。站在半山腰,一眼望去,腳下是碧波蕩漾的綠色海洋,好一派氣勢恢宏的景色,頓感心胸開闊,心曠神怡。這就是我們林州,名副其實的森林之州!一路向上,盤盤環環,七折八回。這時段我們走得更加緩慢,因為我們都已經很累的樣子,那位大姐更是上不動了,走三五步就會停下來喘息一下,她滿面紅潤,雖然她口上說能行,我看紮實是累得不輕。但為了我們的既定目標——登上魯班壑,我們相互鼓勵,相互攙扶,終於在下午兩點四十分左右登上了嚮往已久的魯班壑口的頂端。

立在壑口山樑上仰望兩端的峭壁山峰,我感到它們仍然高不可攀,就像兩把利劍直刺蒼穹。兩端上口相距估計有好幾百丈遠,與我們平時在山下看到的真是大相徑庭。它們像一對卵生兄弟對峙兩相,雖然近在咫尺,但相見卻不能相握,這又是多麼巨大的憾事也!山樑上的寬度不到百米,座卧著兩座渾身上下都是用紅砂石砌成的石屋,稍東一點兒的還是兩進小院,是一座魯班廟。西邊的小屋是個賣涼粉涼皮兒的小攤。

本來在上山時我們人人都熱得汗流浹背,一到魯班壑口,兩廂來風,兩耳風聲呼呼,很大的風勢把我們的渾身熾熱吹散,頓感渾身清涼爽快。向東眺望,林州平原上阡陌縱橫,村莊密布,城市美景,頓收眼底。而山坡上的氣氛明顯有了差異,下部是青紗、密林、綠海,山半腰上部卻是樹葉稀疏,有的樹木葉子才剛剛吐綠,路邊有灌木叢生,盛開著黃白小花,鮮艷奪目。山上山下兩重天,上下相差一個節氣。向西看,是美麗的太行大峽谷,在大峽谷的對岸,樹木林幛,三層絕壁都被綠色覆蓋,山峰峻秀,高崖之上的山村,隱隱可見。據賣涼粉女子介紹,從這個壑口向北可達國際滑翔基地,向南可達黃華,向西下去就是石板岩三畝地。

我們在魯班壑口盤桓了有半個小時,就心滿意足地照原路往回返。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話說的不假。上山的時候是用力向上,張大口呼吸,心臟的壓力很大。而下山時,上山時的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雖然消失,但腿上腳下的力度需要增大,拿捏著放慢速度,就像需要剎車一樣。一旦走得太快,就會蹾了腿。再加上光滑的石頭古道,一不留神就可能滑倒。雖然小心翼翼地向下走著,可還是比上山時快了一倍,上山我們花費了四個多小時,下山卻只用了兩個小時。

我沒有登過泰山,同行的大哥說他去過,登十八盤也是挺累的。而我們的魯班壑雖然沒有泰山的高度,但盤度不比泰山小。我上山時沒有注意,在下山時我刻意留意了一下,從壑口下到山神廟這半截路中就有50個盤環,要是與泰山相比,那泰山可是要小巫見大巫了。

魯班壑眼下正在開發建設,還保留著原始風味。我已經看到,用不了多長時日,一座風景俏麗的旅遊勝地將會崛起於林慮山上,一座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將會矗立在紅旗渠畔。

房海林文學愛好者。

原創作品 作者授權發布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眼看史 的精彩文章:

流年 漫步老家的年
父親教我做好人

TAG:冷眼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