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天朝上邦到世界弱國,晚清大崩潰中的國人經歷了最差的國家體驗

從天朝上邦到世界弱國,晚清大崩潰中的國人經歷了最差的國家體驗

原標題:從天朝上邦到世界弱國,晚清大崩潰中的國人經歷了最差的國家體驗


「天朝上邦」是中國古代老百姓最重要的心理優勢,所謂「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歷代封建統治者都不遺餘力地構建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秩序,無不將萬國來朝視作身為「天朝上邦」的最大榮耀。但這種在國人心中維持了數千年的「天朝上邦」觀念,又是怎樣在清朝滅亡前夕的短短几十年中崩潰的呢?


晚清國人對「天朝上邦」觀念的動搖,最早在兩次鴉片戰爭時期出現。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之敗還勉強能算是倉促間的偶然失敗,那麼10多年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之敗,尤其是京城失陷、皇帝北逃,就絕不應該是發生在「天朝上邦」身上的事情了。


咸豐帝北逃病逝行宮之前,遺詔中特意言明不行「郊配之禮」、不立「聖神功德碑」,心靈所受打擊之大可見一斑。皇帝尚且如此,形成於商周時期的「天朝上邦」觀念,也開始在當時社會精英的論調中演變成一種折中的「春秋戰國說」。例如,晚清思想家王韜認為,西方各國「幾有與中國鼎立之勢,而有似春秋戰國時之列國」。湘軍名將彭玉麟則說「當今日之時勢,強鄰日逼,儼然成戰國之局」。



在這種「春秋戰國說」的論調中,當時的社會精英把清朝比作是周王朝,把西方列強比作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似乎是想以營造一種悲情的歷史氛圍,來激發國人對清政府的憐憫和維護之情。雖然這種說法還沒有否認清朝居中之國唯我獨尊的地位,但也無疑是對「天朝上邦」觀念的重大動搖。

而隨後發生的「強鄰日逼」之事,即使是「春秋戰國說」也無法保全清王朝的顏面了。1879年,日本強行將清朝的藩屬國琉球王國,改成琉球縣,變成了自己的屬地。清政府磨蹭兩年之後,還是承認了日本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如果說琉球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藩屬國,那麼1883年清法戰爭之後大藩屬國越南被搶走,就實實在在打破了清政府企圖做個周天子的苟安之夢,並且幾乎衝垮了清帝國的宗藩體制,大清皇帝的臉面在各藩屬國面前算是丟盡了。



國家臉面在什麼情況下都決不能丟,丟了哪怕是只有一次,也會喪失臉面威懾力,蹬鼻子上臉的事情會接二連三地來。繼日本搶佔琉球、法國搶佔越南之後,清政府對緬甸、暹羅、尼泊爾、錫金等藩屬國的宗主權也相繼被西方列強搶走。


如果用「春秋戰國說」的理論來解釋,這樣的事情應該算是諸侯國之間的兼并。當年周天子都能容忍,尚有洋務運動這塊遮羞布的清政府當然更能忍。就這樣相安無事10多年之後,近鄰日本在甲午年再次找上門來,北洋水師的沉沒帶走了洋務運動的希望。而最最重要藩屬國朝鮮的失去,則讓清政府與當年周天子的境況又更接近了一些。


此種情勢之下做慣了優越國家國民的人們,不得不經歷幾千年中最差的國家體驗。他們似乎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這根本不再是一個儒法規則下的世界,而是奉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所謂「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外交理念已經完全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天演競爭劇烈場中,優勝劣敗,適者生存」。

到此為止,國人幾千年來「天朝上邦」的觀念基本瓦解了,但1900年的慈禧政府似乎還想做最後的努力。結果「庚子國難」中,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帝後倉皇西逃的殘酷現實,讓「天朝上邦」最後殘存的理念也被一掃而光。「天朝上邦」的國家理想,徹底被「世界弱國」的現實感受所取代。甚至時至今日,崇洋媚外、自我菲薄的精神遺毒也仍未完全消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歷見聞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從劉邦之後漢朝好幾位皇帝的孕與生,都被神秘力量接管了

TAG:讀歷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