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淵太原起兵反隋的深遠謀略

李淵太原起兵反隋的深遠謀略

原標題:李淵太原起兵反隋的深遠謀略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竟起,紛紛割土分疆。據史學家統計,隋末的起義軍多達128支,在京畿及關西有19支,河北、和南地區就有71支,東南及長江流域有31支,嶺南有7支。


在這麼多的勢力中,又有規模較大的稱國自立為王,比如李密稱魏、竇建德稱夏、薛舉稱秦、劉武周稱揚、王世充稱鄭等19支勢力大的稱國。

李淵作為隋朝的皇親國戚、高級將領,在這動蕩的亂世時期,他是如何把這天下從其姨表弟楊廣的手中奪來改換成李氏江山的呢?



隋文帝楊堅是李淵的姨父,由於這層深厚的關係,所以李淵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浩蕩的皇恩,他在7歲的時候,就襲封了爵位,享有「唐國公」的封號。15歲的時候,就做了隋文帝的貼身侍衛官。後來長大些,做到隴、岐州刺史。後來,隋煬帝楊廣繼位,李淵更是得到小他三歲的表弟楊廣的重用。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派李淵出任河東撫慰太使,這對李淵來說,無疑是一個轉折點。河東自古就是軍事要地,李淵初到時,他的副職夏侯端看到機會已到,就勸李淵反隋:「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忌,切忌諸李,強者先誅。李渾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若早為計,則應天福。不然者,則誅矣。」


但是,李淵卻不為所動,因為他有自己的看法,他知道,雖然這時天下已掀起反隋的高潮,但是,隋煬帝已經停止了對高麗的用兵,把主力調到了涿郡(今北京),另外,長安、洛陽都有隋朝重兵把守,現在起兵反隋,還為時過早。


隋煬帝深知太原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任何人在太原起兵,對風雨飄搖之中的隋朝都是災難性的,因而他在大業十三年(617年),又任命姨表兄李淵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成為這一地區最高軍政長官。隋煬帝對李淵也不放心,同時又派了自己的兩個親信王威、高君雅做副留守,以監督李淵。


此時,北方的突厥騎兵乘中原大亂之機,南下進攻山西北部的軍事重鎮馬邑(今山西朔州),並大敗了隋軍。隋煬帝聞訊後要問罪於李淵,要提李淵到江都(今揚州)治罪。但不久又改變了主意,沒捉拿李淵。


這次危機,讓李淵有了不安的感覺,其子李世民也力勸起兵反隋:「事急矣,可舉事。」李淵的心腹裴寂、許世緒等也紛紛勸他及時起兵,李淵這時也感到站在隋朝一邊去鎮壓各路起義軍和造反的官軍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才下定決心起兵。


這時駐紮在馬邑的劉武周已經背靠著突厥的支持,起兵反隋。李淵正好有了招募士兵來打擊劉武周的理由。


李淵不愧是一個政治家、謀略家,他先是像劉武周那樣,叫人拿了一筆厚禮秘密地與突厥交好,這是當時北方反隋勢力的共同做法。但是,李淵聰明就在這裡,他又不公開反隋,隋朝的正統他在表面上還是要支持的,朝廷里還是有一批追隨者,尤其是在上層社會中。



617年夏天,李淵在安定好北部之後,開始從太原向關中長安進軍。這是一個有政治遠見的決策:

第一、長安是隋朝的都城,奪取長安,政治影響極大;第二、攻打長安比較容易,因為當時關中隋朝的主力軍隊出兵正在洛陽和瓦崗軍的李密正交戰著,關中的兵力很弱;第三,當時全國主要的武裝力量都集中在函谷關以東,而自己佔據關中一帶後,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脫離與其他幾支武裝力量的接觸,進而養精蓄銳,待機而動。


李淵遂由河東南下順利進入關中,由於李淵本是關隴集團的身份,加上他又是皇親國戚,初入關時,又打著尊隋的旗號,所以他得到了關中各界的支持:「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強兄弟,老幼像攜,來者如市。」



十一月,李淵進入長安,他立隋煬帝的13歲孫子、西京留守代王楊侑做傀儡皇帝,叫做隋恭帝,並遙尊千里之外的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這個策略又充分表現了李淵父子高明的政治頭腦:立隋恭帝,既可使敵對勢力得不得反叛的借口,又可用隋恭帝的名義招降隋朝的官員;尊隋煬帝為太上皇,也就是取消了隋煬帝合法的皇帝地位。

這樣,李淵頗像三國時期的曹操,把持小皇帝楊侑「挾天子以令諸侯」,李淵自任唐王、大丞相、尚書令,執掌了隋朝內外的一切大權。


618年,隋煬帝被殺,李淵隨即廢掉隋恭帝,自己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年號武德,是為唐高祖,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大唐盛世正式拉開帷幕。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隋唐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古代帝王中少有的常勝將軍
古代建都於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原因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