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蔣一:從粒子出發探索世界

蔣一:從粒子出發探索世界

從法國南部的里昂坐車向東北方向處出發,穿過美麗的村莊和小鎮,

用不了兩個小時,

就接近法國和瑞士的邊境。

地平線盡頭處,出現一棟棟滿帶工業感的建築。

這裡距離日內瓦非常近,人們或許習慣了各國旗幟漫天飛舞,

但依舊會被眼前的建築群震撼到。

這裡是全球最大的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簡稱CERN)。

它是研究高能物理實驗學者的天堂。

中國並非CERN的成員國,國內學者能來到這裡做研究的機會並不多,年輕的蔣一趕上了。2004年,他代表中國科學家來到CERN,在全世界最大的高能加速器上,做物理實驗。短短几年時光,他連續發表多篇論文,被SCI收錄。

之後,成果滿載的蔣一,回到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肩負教學和行政工作。從2014年起,蔣一擔任中科大的黨委副書記。他希望把自己對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理念,融入這所中國最頂尖的理工類高校的發展之中,為科技創新培養更多精英。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見到了蔣一。在一棟蔓布著爬山虎的百年小樓里,蔣一聊起了讀書、科研、高等教育、家鄉等話題。這位常年在外的遊子,始終關注著無錫,他盼望著無錫成為真正的科技創新高地。

學術達人 在粒子物理的空間里漫遊

蔣一在中科大讀的是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的近代物理系。本科畢業後,他繼續深造,直到1998年拿到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

作為一名粒子物理學者,蔣一從事「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理論以及高能物理實驗」方面的研究。這可能會讓外行有點懵,但他總是很耐心地解釋:什麼是基本粒子?比如一張桌子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可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里又有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都由3個夸克組成。而夸克和電子無法再分了,這些就是基本粒子。

蔣一就是通過研究這些粒子的運動現象,來探索大自然的規律。

如何研究?得有很強的能量把物質打成細碎的基本粒子,這就需要高能物理實驗。2001年,蔣一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做博士後,期間,他在著名的費米實驗室(FNAL)參與項目。原本項目進展順利,蔣一很可能長期留在美國。但一次意外事件讓蔣一提前回國。

2003年,蔣一要更換工作簽證,但南海撞機事件餘波未平,他的工作比較敏感,審核非常嚴格,遞了材料後,一直杳無音訊。6個月後,蔣一等不下去,決定回國。9個月時,簽證下來了,但此時他已身處中科大。

一年後,蔣一通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聯合選拔,來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那台全球最大的高能加速器,整個埋在全長27公里的隧道中,橫跨法瑞兩國。」蔣一回憶,「當時的生活挺有意思,由於法國的物價便宜,我們住在法國,然後每天穿越國境去瑞士工作。」在「科學無國界」的環境里,蔣一心無旁騖地做實驗,發表了多篇對基本粒子弱相對作用理論修正的文章。

當然,在科研過程中,蔣一也遇到過很多難題。「有些到現在都沒解決。」蔣一說,「我會經常想想這些問題,想不出,就做別的研究,有時會從別處得到啟發。」

「還有一些謎團,幾代科學家都解決不了,這是因為基礎不夠。試想如果實驗粒子速度不夠,怎麼證明狹義相對論?」蔣一認為,隨著技術發展,自然界的謎團會不斷破解,一些成果會顛覆現有的認識,比如,基本作用力還有沒有第五種?

少小往事「調皮鬼」認真起來一發不可收

1969年,蔣一出生在無錫青山灣華晶新村。父親是當時國營第742廠(現華潤華晶微電子)的工程師。7歲時,蔣一進了742廠子弟較多的協民小學(原址位於大王基附近)。

小蔣一併不是那種認真乖巧的「別人家的孩子」。「當時特別調皮,喜歡扔磚頭。」蔣一記得,一次扔磚「失誤」,砸到了過路的小朋友。還有一回把樓下商店玻璃打破了。就這樣懵懵懂懂到了四年級。有一天,蔣一突然覺得,老調皮也沒意思,想試試能不能坐著不動,聽聽課。「沒想到後來一發不可收拾,成績直往上躥。」小蔣一開竅了。

5年小學讀完,蔣一來到離家不遠的無錫市第三十四中學(青山中學)。在那裡,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是我們班主任,教化學,經常會出一些思考題,引導我們的興趣,下了課六七個孩子聚在一起討論。」蔣一覺得,初中是自己形成數理化興趣的關鍵階段。

「平時在家調皮了,一般都是我媽教育我。我爸人比較溫和,很少生氣,但會在方法上提點我。」蔣一對此印象很深,「周末上街,走在路上他會問我:『要是別人問你這個地方是怎樣的,你該怎麼回答呀?』當時沒感覺,後來才想到,這是在教我寫作文。」有時候,父親會像朋友一樣,和蔣一聊聊廠里同事之間的矛盾,讓他分析一下對錯。回想起來,蔣一說:「這種思維方式恰恰和數學、物理是一樣的。你有一個道德標準,這相當於公式定理,以此為出發點去衡量其他事物。」

1984年,蔣一考上了無錫市第一中學。一中有不少數理化全國特級教師,他們幫助蔣一進一步打實了數理化的底子。不過,聰明的蔣一,一直難改粗心的毛病。「雖然每回考試我都排前五,但我爸只問,是第三還是第四?他知道我粗心,總拿不了第一第二。」蔣一笑說。

最終,1987年高考,蔣一拿了班級第三。考前填志願,父親原本建議蔣一學醫,但他念念不忘數理化,加上物理老師鼓勵,他下決心報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在中科大讀書時,每個學生都有一本前蘇聯數學家吉米多維奇編寫的《數學分析習題集》,共4000多道高數題,一遍推下來,就會有紮實的數學功底,而蔣一從頭到尾推了兩遍。

多年以後,蔣一給少年班上課時,有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他一下子就算出來。學生驚問,是不是備課時準備過?蔣一搖搖頭說:「這叫基本功。」

高校耕耘 落實「因才施教」,堅持「數理通識」

在中科大,每位教師教學、科研之餘,都要完成一些社會服務工作,招生是其中一項。2006年,蔣一前往安徽淮南招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學校總結會上,蔣一分享了自己的招生經驗。當時中科大一位副校長對此印象深刻,就說服蔣一做行政工作。「想到自己既是中科大的學生,又是中科大的老師,母校培育了我,我也應該多做些奉獻。」蔣一說。

另外,中科大有個傳統,很多關鍵崗位的行政幹部是「雙肩挑」。這意味著,蔣一做行政的同時,無需放棄他熱愛的教學和科研。於是2007年,蔣一成為學校招生就業處的處長。之後,蔣一又擔任教務處處長,直到2014年開始擔任中科大黨委副書記,分管學生工作。

在蔣一的「政績」中,最轟動的,是他在2013年推動落地的「百分之百選專業」改革。「改革後,學生如果不喜歡所學專業,可以輕鬆更換。」蔣一介紹,「比如你是物理專業的學生,想學化學,不需要轉到化學學院,只需聯繫化學院的學業指導老師,他會根據你的知識結構,告訴你先學什麼,再學什麼,學分修滿後,即可拿到化學專業的畢業證書。」

這樣的教學理念脫胎於牛津、劍橋大學的「書院制」,學生前兩年以通識教育為主,培養自身興趣,大三再選自己喜愛的專業。中科大的少年班早已採取「書院制」教學,而蔣一把這一因材施教的理念進一步推廣到全校。

這樣改革的後果,會不會使得學生大量流向某些熱門專業,導致教學資源失衡?蔣一早已考慮到了這一點,學校在前幾年做了小範圍轉專業試驗,統計出學生轉出較多的學院,幫助這些學院改進,使得所有學院維持在一個水平線上。蔣一說:「幾年下來,學生的選擇越來越理性,各專業轉入轉出人數基本持平。」

百分之百選專業後,學生大一大二可以更好地接受通識教育,平衡知識結構的「博」與「專」。而蔣一對中科大富有特色的「數理通識」的重要性感受特深。中科大學生,無論是生物還是管理專業,都要學數學和物理。「數學教你嚴格的邏輯分析以及定量關係。物理教你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抓住要點,建立合理的模型。」

蔣一認為,這兩種能力在任何領域都用得著的,一個典型例子是,中科大本科沒有金融專業,但畢業生在華爾街華人中佔到30%,靠的就是數理基礎。「預測股票漲跌,要把所有因素考慮進去,建立數字模型。」蔣一說,「又如在行政管理中,抓住要點人工作起來會很高效,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數理訓練培養的。」

關注家鄉 期待無錫成科技創新高地

蔣一剛上大學時,無錫到合肥的火車必須繞道蚌埠,全程將近12個小時。而30年後的今天,在兩城間穿梭僅需坐2個多小時的高鐵。每年春節,蔣一總會回到無錫,和父母一起過年。

去年5月,蔣一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江蘇發展大會。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蔣一非常關注無錫的高等教育發展。

「目前無錫的主要辦法之一,是吸引知名高校,將研究院安置在無錫。」蔣一認為,這在短期內可以建立起高水平的平台,吸引科技人才,但並不穩定。有教授在研究院有項目,博士生就會過來。如果項目做完了,人就走了,無法保證每段時間都有人來填充研究院。

因此,蔣一建議無錫提升現有大學的辦學實力,來幫助城市吸引眼球,吸引資金,吸引人才。同時,大學自身的產出還可以反哺城市。

合肥是個好例子,它1999年就被確定為國家科教基地。2017年,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在合肥落地。「能爭取到這樣的政策支持,中科大的功勞可能要佔80%。」蔣一調侃說。

此外,中科大的一些科研成果和培養的人才,正在轉化為合肥的生產力。蔣一舉例:「做語音軟體的科大訊飛,就是中科大老師帶著學生在校園裡孵化,在合肥成長出來的。每年中科大還會有數十名博士進入這家公司。」

蔣一認為,無錫的經濟實力在合肥之上,足以支撐一所好大學,這方面可以借鑒浙江大學的發展模式,每五到十年,集中資金、力量辦好一個學科。「當新增四五個全國最好的學科時,學校自然會邁上新台階。」

「從長遠來看,無錫想成為真正的科技創新的高地,還是要從科學素養普及抓起。」蔣一說,「無錫歷來是院士之鄉,但是多年前我有一個擔憂。當時江蘇高考把物理變成了理科生的選修課,也就是說,高中生不學物理也能考化學、生物專業。」在蔣一看來,這會造成了教育脫節,對理工科學生後期發展影響很大。比如,當前的納米技術,難以區分是物理還是化學。

「幸好後來物理回歸為理科必考科目。不過,從目前許多高校的狀況來看,江蘇學生的理工科功底並不突出。」蔣一說,「無錫想要保住『院士之鄉』的稱號,還得提高數理方面的基礎教育。」

當然,院士數量只是一個側面,更重要的是,科普教育能帶來廣泛的人才儲備。「提升科學素養周期會很長,但這是我們的根本。」蔣一期待著,「屆時,無論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無錫立刻就能上馬,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人物簡介

蔣一,無錫市第一中學校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理論以及高能物理實驗」,曾從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組實驗工作,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錫日報太湖周刊 的精彩文章:

金繕師:「修補」藝術品的現代價值

TAG:無錫日報太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