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星戰》最炫動作戲:盧卡斯的VR預演系統成就特技新挑戰

《星戰》最炫動作戲:盧卡斯的VR預演系統成就特技新挑戰

原標題:《星戰》最炫動作戲:盧卡斯的VR預演系統成就特技新挑戰



這部電影其實在講宇宙第一CP是如何形成的故事

盧卡斯的最新星戰大片《星戰外傳:梭羅》(Solo: A Star Wars Story)在IMDb上評分其實不低(7.2),上映數周卻全球票房欠奉。跟這部大片帶來的話題熱度形成反差,略顯尷尬。行業人士對此有諸多分析和解讀,唯獨對這部片子的動作戲沒什麼意見。


事實上,相對此前的八部正傳和一部外傳總共9部星戰大片而言,這個「銀河系納粹故事」系列的第10部、在特效場景上給觀眾帶來了兩個真正意義上的視覺突破。


太空列車大跳躍


全片最重頭的動作戲,是漢梭羅加入「銀河系走私團伙」,去搶劫帝國火車運載的重要物資。堪稱驚心動魄的太空版鐵道游擊隊大戲。被稱為CONVEYEX的太空貨車、是兩層裝甲車廂靠磁力懸浮在軌道上下飛馳。漢梭羅和隊友要在列車行駛在兩個有帝國炮火保護的站台之間劫持貨物。在這些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車廂之間跳躍被稱為最危險的特技動作。



為了讓這些特技動作嘆為觀止,需要跳躍的車廂間的距離被設計得岌岌可危。製片人最初很懷疑這麼驚險的設計是否超出了特技演員跳躍的極限。 Lucasfilm的設計總監James Clyne於是決定自己先試試——當然是在虛擬場景中。



他首先製作了與實物同比例的CG火車模型,然後戴上VR頭顯,在虛擬場景中就像站在了60英尺高的車廂頂上。因為這套VR設備設置在一個較小的房間里,所以James Clyne緊貼一面牆開始起跑,同事幫他拿著VR頭顯上拖著的電線。雖然差點在中途絆倒,但勇敢的設計總監最後還是成功地「跳躍到另一節車廂上」——也是差點撞到對面的牆上。既然設計總監跳過了虛擬的車廂,所以真正的特技演員跳一下真實的距離也還是可行的。於是最後觀眾看到了這部影片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戲。

工業光魔早就使用iPad+VR控制器整出自己的虛擬預演工具



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科學管理電影製作流程、提升效率控制預算。是電影製作公司和導演們一早就在探索和實踐的事情。10年前卡梅倫在拍攝《阿凡達》時就開發了虛擬拍攝系統。由於《阿凡達》90%的戲份都是特效,從演員的動作到環境都是數字素材,於是卡梅倫就先在虛擬環境中嘗試各種鏡頭走位和表現方式。


在這一次VR浪潮如火如荼的2015年,Oculus Connect 2開發者大會上,盧卡斯就展示了自家的「虛擬預演」系統V-Scout(Virtual Scout),這套用於特效製作和沉浸式內容的工具,其實就是一款iPad與VR設備「合體」的系統,可以讓設計人員將3D場景或者其中的虛擬物體放置在一個虛擬空間中,通過VR控制器來調動鏡頭和焦距,讓導演在實拍前尋找和確定合適的演員站位、動作和鏡頭角度。只不過此前製作人員都是在這些3D場景中漫步,沒人試過像James Clyne這樣來個「大跳」還助跑的。


2017年年初盧卡斯推出另一部《星戰外傳:俠盜一號》時,工業光魔ILM倫敦工作室就使用「Vcam Renderer」(虛擬攝影渲染器),讓導演Gareth Edwards能夠直觀地安排鏡頭和畫面。當時在BBC的的電視採訪中,ILM倫敦工作室的人員演示這個「虛擬攝影渲染器」時,BBC住持人當即耿直地指出:這不就是iPad+HTC Vive手柄嗎?的確是。工業光魔其實就是將3D素材放置在一個虛擬空間內,使用Vive控制器做虛擬攝像機,來讓導演可以在空間內移動並尋找合適的鏡頭和角度。

到了這回拍《星戰外傳:梭羅》,從設計總監James Clyne的描述看,應該就是使用了一套帶有動作定位跟蹤的高級VR設備,或者說盧卡斯為了測試這個特技動作是否可行,先製作了一個「VR跳火車」虛擬遊戲試試。


在能講「VR故事」之前先讓VR幫著講故事吧



今年3月,在報道斯皮爾伯格的新片《頭號玩家》幕後製作時,我們也說過,在這部絕大多數場景都是CG的大片里,對於全身動作捕捉拍攝的演員來說,很多場景在拍攝時都是很抽象的。斯皮爾伯格介紹幕後製作時提到:要讓演員明白他們站位的唯一辦法就是——我們使用Oculus的頭顯。在頭顯里演員可以看到他們在電影中身臨其境的虛擬場景。比如,如果沒有VR頭顯,演員看到的只是一個空蕩蕩的4000平方英尺的拍攝空間,戴上VR頭顯,就如同進入電影中Aech的地下室和工作室或者Distracted Globe酒吧(導演透露了哪些場景是虛擬拍攝的)。然後演員就比較容易理解到:我在這個空間中怎樣走位才能去到門口。

這部電影如果沒有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真的很難表達所需的感覺。

回到2015年盛極一時的Oculus Connect 2開發者大會上,這屆虛擬現實的引領者Oculus請來Lucasfilm 站台,不僅因為後者創造的經典IP故事和品牌影響力,最大的目的還是要表達用VR/AR創作交互敘事的願景。現在看來,VR更多地是在輔助好萊塢專業人士提升講故事的能力,成為B端市場一項非常實際和常規的應用。真正要靠這些故事專家去探索在VR中如何講故事,目前各方面都還很不現實。


宇宙第一吹牛終於實現了視覺表達



影片中另一個最重要的特效場景:梭羅船長如何做到千鈞一髮的「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


上面說過這部電影有兩大視效高亮區:除了動作大戲跳火車,就是漢梭羅最著名的那句吹牛:我能在12個parsecs中讓千年隼跑完Kessel Run (I just made the 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這句經典牛皮從1977年盧卡斯的第一部《星戰:新希望》就吹出來了。天行者和他師傅歐比旺想「包個機」從塔圖因火速趕去找萊婭公主,初遇銀河系著名走私犯漢梭羅,船長指著他那艘「銀河系最快的垃圾」千年隼吹了這句宇宙第一牛皮(其他飛船至少要20個parsecs)。



「銀河系最快的垃圾」——千年隼也是這次工業光魔在不影像這一經典IP形象基礎上的新創作


Kessel Run是太空走私犯們躲避帝國警察、偷運貨物的多維空間路線,漢梭羅的意思是別看他的船破,卻能在超時空中跑出最短最驚險的線路。但parsec(3.08567758 × 1016 米)其實是個距離單位而不是時間單位。所以漢梭羅這個牛吹的真的會讓外行懵圈。喬治盧卡斯對星戰中飛船速度的解釋是:因為經常發生天體碰撞,所以飛船不能在直線上行進,要在超空間中行駛。因此,距離是影響飛船從A點到B點速度的重要因素。千年隼的主機(這部電影也交代了千年隼是如何創建了自己的主機系統的)允許它在點之間選擇最短的距離更快到達目的地(但管不了危險係數,看過這飛船主機是什麼變的就明白了)。


不管是否了解這些屬於真正星戰粉的梗,這個經典的「made the 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在這部梭羅船長的故事裡,不再是一句牛皮而是第一次成為了大銀幕上的視覺畫面。也是盧卡斯50年來在星戰特效製作上一個最值得紀念的定格吧。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還真有點像目前的沉浸式技術,像2015年的Oculus Connect 2,四年後,各種關於沉浸式交互故事的想像並沒有像我們最初設想的樣子實現。但你沒想到像Oculus Rift和HTC Vive這類高級主機設備,從一推出就因為價格等等因素被大眾市場冷遇,到了今天卻已經默默在B端行業市場越來越派上用場。



如果一個故事在最初的時候有一個激動人心的說法,而現實中的我們卻沒看到,或許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只是幻想和夸夸其談。當技術終於可以成就故事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梭羅船長並不是吹牛。希望這回不用再等50年。


[IN2原創資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來自starwar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2 的精彩文章:

Google lens:AR產品的未來是不是眼鏡?谷歌說不一定
《玩家一號》:斯皮爾伯格談幕後製作為什麼只提Oculus

TAG:IN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