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豐富多彩的抗日游擊戰爭

豐富多彩的抗日游擊戰爭

原標題:豐富多彩的抗日游擊戰爭


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創造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爭,靈活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多種戰法,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零打碎敲地消滅敵人,極大地牽制、消耗了敵人的實力。


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地道戰、莊稼漢,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他個人仰馬也翻……」電影《地道戰》的主題曲,對抗擊日軍的地道戰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最早的地道只是兩三米深、僅有一個洞口的地洞,俗稱「地窨子」、」蛤蟆蹲」。人民群眾一個偶然的發明創造,讓冀中區黨委感到萬分驚喜,他們很快總結了這一經驗,並於1942年1月發出文件,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從此,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地道戰在冀中平原成燎原之勢。到1944年冬,冀中抗戰地道已超過1.25萬公里,整個地道戰從冀中迅速推廣到晉綏乃至整個華北敵後。


有了地道,一望無際的冀中平原就形成了一道道縱橫交錯、可攻可守的」地下長城」。民兵們依託地道打擊敵人,無論敵人走到哪裡,隨時都會有子彈射來,令敵人膽戰心寒,連連驚呼:」冀中出現了奇幻戰爭!」1942年,宋庄利用地道打死打傷日偽軍1200餘人,我軍僅陣亡32人,傷41人。冉庄附近的日軍經過多次失敗後哀嘆:寧繞黑風口,不從冉庄走。晉縣(今晉州市)田村的民兵在1944年一年時間內,和日軍打了20多次地道戰,打得敵人丟盔棄甲。最後日軍派人來送信,說:「只要不打皇軍,皇軍決不動田村的一草一木。」


後來,聶榮臻元帥親筆為地道戰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



地霄戰:防不勝防敵膽寒


地雷戰是晉察冀根據地的民兵在反「掃蕩」中創造的。當年,河北安國縣民兵無意間將兩枚手榴彈埋入地下,炸傷了兩個日本兵,群眾欣喜之餘紛紛仿效,利用瓷瓶子、瓦罐子等裝上炮葯或炸藥,埋在田邊地頭、井台路面,打擊前來「掃蕩」的敵人。

山東省海陽縣的地雷戰威震敵膽,聞名中外。 1943年冬,300多名日偽軍到趙疃村北的東村莊一帶搶糧。趙瞳民兵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陣,炸死炸傷敵人15人。敵人吃過苦頭後,想出了一些排雷的辦法。民兵們又研究出了」子母連環雷」,敵人起出母雷,子雷跟著爆炸。敵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們就研究出」拉雷」,把群眾讓過去,專炸鬼子的大隊人馬。在不斷的實踐中,民兵們先後製造和改進了」丁子雷」、「水雷」、「梅花雷」等 30餘種雷,使敵人防不勝防。敵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頭、山嶺、海灘和莊稼地也難逃挨炸。民兵們還研究了一種在地雷腹中自動點火的「慢雷」。有一次,鬼子把起出來的地雷小心謹慎地帶回去研究,忽然轟的一聲,地雷爆炸了,把屋子裡的敵人炸得粉身碎骨……



地雷戰給日偽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和心理震撼,偽《新民報》因此驚呼:「踏進匪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麻雀戰:「啄」得鬼子團團轉


「麻雀雖小威力大,鬧得鬼子難招架。」抗戰期間,我抗日軍民通常編成若干個戰鬥小組,出沒于山野密林、狹谷隘口、地道暗洞、街頭巷尾,如同麻雀啄食,避實擊虛,相機而動,逐步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敵人反擊時,我們就立即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敵人打不著,追不上,甩不掉,吃不好,睡不著,陷入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痛苦境地。後來,這種戰法被劉伯承元帥總結為「麻雀戰」,是地方武裝打擊日本鬼子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游擊戰法。

在反敵「掃蕩」、制敵「蠶食」中,我廣大軍民運用」麻雀戰」,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戰例。一次,敵人以10倍於我的兵力,沿莞太線向我楊西地區進攻。我千餘名民兵在敵人進攻的15公里戰線上布下「麻雀戰」戰場。民兵們攜帶土槍土炮、火藥鐵砂,佔領了道路兩側的有利地形。敵人還未立穩腳跟,民兵們便嗚鑼擊鼓、吹響號角,滿山遍野殺聲四起。敵人在低處,機槍打不到民兵,民兵三人一組、五人一群,飄忽不定、時聚時散地打擊敵人。就這樣,來「掃蕩」之敵走了15公里,挨打了15公里,損失數百人。


後來,劉伯承元帥在談到范村戰鬥時曾風趣地說:」不要小看這個『麻雀戰』,有時『麻雀』會鬧得敵人團團轉呢。」



破襲戰:你拿鐮刀我拿槍,咱們跟他干一場!

「夏天麥子黃又黃,鬼子又來大『掃蕩』;你拿鐮刀我拿槍,咱們跟他干一場!」這是當時流行在冀魯豫民眾中的一首抗日歌謠,真實地反映了平原人民全民參戰、誓與日軍戰到底的決心。八路軍及各地武裝委員會發動各村民兵,帶領群眾村自為戰、人自為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破襲戰」和游擊戰。


「破襲戰」是敵後軍民在反「掃蕩」、反「清鄉」鬥爭中創造的一種殲敵方法,破壞日、偽的交通線路使其癱瘓,從而分別殲敵。


1938年2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破襲同蒲、平漢、正太等鐵路和邯(鄲)長(治)公路的作戰命令。遵照總部命令,晉察冀軍區部隊出擊平漢路北段,先後襲擊保定以南鐵路沿線之望都、定縣和新樂等主要車站,使敵鐵路交通一度陷於癱瘓。第一二0師以主力4個團,於同蒲路忻縣、陽曲間,先後襲擊平社、豆羅等車站,使敵同蒲路北段交通中斷。第一二九師首先襲擊正太路上的舊關,並於長生口伏擊殲敵一部;爾後,師主力於邯長公路上層開破襲戰。3月16日,於神頭嶺伏擊殲敵1500餘人;31日,千晌堂鋪殲敵一部,毀敵汽車180輛。八路軍務部的積極作戰有效地箝制和打擊了敵人,支援了正面戰場的友軍作戰。日軍稱此戰為「支那第一流游擊戰術」「八路軍典型游擊戰」。


據陳賡事後回憶,」是役,對進攻山西長治腹心一帶之敵軍精神打擊特大」「提到神頭之役,仍無不餘悸尚存,談虎色變」。



水上游擊戰:來去無蹤建奇功


駕竹排、頂荷葉、打鬼子、炸敵船,一部歷久彌新的紅色經典《小兵張嘎》,再現了抗日戰場上令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水上勁旅——雁翎隊。


水上游擊戰主要是在華中水網地帶進行。我華中抗日軍民充分利用小木船出沒自如的便利,在河湖港汊等複雜水域尋機打擊敵人。「他們在白洋淀的每一個港汊間,為敵人撒下了嚴密的埋伏網,獵槍從蘆葦的背後,瞄準了敵人的汽艇、包運船和糧隊。」新華通訊社原社長穆青在當年的散文中這樣寫道。


1943年10月4日,雁翎隊得知日偽軍要用「包運船」把大批軍用物資運往保定後,及時分析了敵情,做好了戰鬥部署。上年8點,敵船進入雁翎隊伏擊圈,頓時,火槍、抬桿、手榴彈齊晌,敵人亂成一團,3隻敵船被擊毀,全部物資被截下,還活捉了日軍中隊長和偽河防中隊長。


雁翎隊的戰績被白洋淀人民編成歌兒傳唱: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雁翎隊是子弟兵,群眾當中紮根生。人民是水它是魚,打出個世界紅彤彤。



圍困戰:堅壁清野,伺機殲敵


圍困戰,是對駐止孤立之敵的作戰,目的是斷敵補給、聯絡,限制其行動,逼迫其投降或撤走。


如1942年10月, 日軍第二次侵佔沁源,企圖使沁源偽化,實現其「山地剿共實驗區」的毒辣計劃。我沁源抗日軍民針鋒相對,對日軍開展了長達兩年半的圍困戰。他們首先開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動,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毀、糧食運走,隱匿到深山老林與敵周旋,使日軍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接著又掀起「搶糧運動」,組織起來,乘夜摸進敵據點將敵人搶劫的糧食運出來,一夜之間,竟有萬餘軍民出動。後來又發展到「劫敵運動」,不僅奪回敵人搶走的羊、牛和其他財物,而且連敵人的軍用物資衣服靴子也「劫」,使敵驚恐萬狀,惶惶不可終日。



抗日軍民「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敵人補給線上到處埋下石雷,給了敵人一次又一次沉重打擊。特別是1945年3月的「總圍困」中,沁源軍民將15000顆地雷、石雷布在城關、交口重封鎖起來,炸死敵人940多人。4月11日敵人付出慘重代價後,狼狽逃竄,沁源圍困作戰中,我抗日軍民先後作戰2700餘次,斃傷日偽軍4000多人,俘獲日偽軍200餘名、解救被抓群眾1700餘人。


沁源圍困戰是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它成功創造了對佔領我腹心地區之敵進行鬥爭的範例,當時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特地發表社論,稱讚沁源圍困戰的勝利是「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唐太宗時代為何不興「告密之風」?

TAG: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